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

想到哪儿看到哪儿的半个月,主题似乎是“硬汉”?“雅贼”系列渐入佳境。

1.《首席女法医1:尸体会说话》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张图片
首席女法医1

挺标准的利用现代科技破案的罪案小说,译名翻译得有点挫⋯⋯人物设置上稍显脸谱化了点:家庭事业难两全的女法医不仅要与性别歧视作斗争,家里还有个别扭的天才外甥女等待着她展现温情的一面;歧视女性的男性上级,甚至不惜亲自上场搞破坏;秘密约会的男人似乎有着不可告人的另一面,诸如此类。这是DNA检验技术刚兴起的年代,所以法医的工具似乎显得还没有那么神奇。以体味为切入点倒是显得相对新奇些,只是不晓得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有多大。

2.《小城》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2张图片
小城

后九一一的纽约,天际线上有个空缺,不变的是,人们仍旧不知道这座城里接下来会发生什么。Homicidal. Suicidal. Libido.“复原”主题的门票很好卖,牺牲太多,有人的心正在逐渐变成石头。杀人只是主题之一,因案件而被牵连的别人的生活,也包括凶手自己的,才像是故事的主旨。我爱纽约,我爱自己,更胜从前。画廊老板娘那边是不加掩饰的快感,沉默的凶手在背景中边杀人边哀悼。他是蚌,肚子里有颗制造痛苦的沙粒等着变成艳光四射的宝贝,跟乳头上微微刺痛的金环有点异曲同工。“法兰妮”获救后要怎么跟人解释他一根体毛都不剩的身体,想想还挺好笑。案子结了,对纽约来说不过是另一天。酒吧继续开张,有人发现自己的新秘密,总有人得留下来数尸体。

3.《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3张图片
开膛手杰克结案报告

好比一本主题为“开膛手杰克真实身份及相关探讨”的长篇论文,对该传奇连环杀人犯话题感兴趣的或会觉得相当有趣。跟范达因那本《恐怖的研究》比起来,这部显得更“学术”、更现代,也更严肃。范达因借福尔摩斯之口表达了自己对开膛手身份的看法,是个比较轻松有噱头的虚构故事。康沃尔研究的是实际存在过的真实人物,也采用了现代法医和侦查的理论,所以少了些thrill。可能比较对true crime fan的胃口?

4.《首席女法医5:人体农场》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4张图片
首席女法医5

《人体农场》这个标题实在有误导之嫌,涉及该“农场”的部分几乎不足一章。这位“首席女法医”的人设真的略玛丽苏:邋遢的中年搭档爱他,已婚的探员跟她玩着不能自拔的婚外恋,参议员学长召之即来解决麻烦不遗余力,连外甥女都是貌美不合群的高智商人类,哦,还有总等着挑她错的头号boss。这种女主角,眼熟么?目前看到的两本里,案件重点百分之百最后都会转移到女法医身上。毕竟是多年前的书了,看惯了现在的各种罪案剧之后,其中的科学验尸方法,实在没啥新奇的。一句话,出名要趁早啊。

5.《布赖顿硬糖》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5张图片
布赖顿硬糖

因为都讲到底层混混的野心,不由想到电影“Gangster No.1”里的某些情节,尤其是Paul Bettany那个魔性的疯狂微笑⋯⋯Pinkie这名字就很能说明男主的一部分特点了,瘦小年轻,看上去微不足道,于是就格外凶狠,似乎要以此弥补掉身量上的弱点。他能justify一切wrong-doing,并死不悔改。看似矛盾的是,这个人会被任何音乐打动,并信奉天主教。“年轻人舞刀弄枪,多半是出于爱的需要”——然而这并不适用于此处。

6.《玻璃钥匙》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6张图片
玻璃钥匙

帮派汉子跟政客比起来,还是太耿直,尤其是那政客还有个美貌的女儿。大家都在黑吃黑,一言不合就把谁勒死在墙边,死的人还带着一股子终得解脱的劲儿。从头忙到尾的“临时”警察奈德可是为兄弟操碎了一颗汉子心,跳楼住院淌水淌泥,黑白脸全都自己一个人演了,兄弟只顾着赢取美人心,一副“车到山前必有路”的认命相'。所以说啊,强扭的瓜不甜⋯⋯

7.《一滴烈酒》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7张图片
一滴烈酒

宿敌已死,天下太平。酒吧街区里嬉皮换成白领,屠夫娶了个有iPhone会用Google的年轻姑娘,Scudder讲了个以前的故事。故事里提到些旧人,活的死的都有。“吟游战争的少年已走远,在白骨堆中你能找到他⋯⋯”剩下的,都是睁着眼睛等天亮的老恐龙。知道何人在何处发生了何事,有点像是给这一系列来了个closure。发生在Scudder戒酒将满一年时的案子,又紧紧地跟这个主题缠在了一起。忍不住好奇,轮到Scudder完成第八步的时候,他都找了谁“赎罪”。一如既往地,真凶被找到了,然而这一回他死得很慢。过一阵之后,电话公司会注销掉他的号码。

8.《像蒙德里安一样作画的贼》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8张图片
像蒙德里安作画的贼

事实证明,无论伯尼怎样检查他要偷的人家,总会出现一具尸体,并被嫁祸到他头上。哦,这一回有两具,第二次还是自己找上门的。伯尼依旧艳福不浅,闯空门都能遇到美丽的小妞,会写“我要动词你的名词直到你动词”色情信的那种。卡洛琳的猫被绑架了,但这并不影响她继续打漂亮姑娘的主意。伯尼忙着调包蒙德里安,又伪造又调包,把假画换成假画,再换成假画。天呢,幸亏他们看上的是蒙德里安⋯⋯

9.《自以为是鲍嘉的贼》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9张图片
自以为是鲍嘉的贼

恋爱的伯尼成了鲍嘉迷,每晚的约会发生在电影院,两老部片,一桶爆米花。恋爱突然中断的伯尼继续看电影,一个人俩座位,还是一桶爆米花。Hopelessly romantic。故事的另一半仍然是“伯尼,记得你见过一面的那个人吗?他死了。”锅还得是伯尼背。“小国王子复国记”的桥段让案子多了不少老式的喜感,包括敌对双方小孩子一样的赌气拌嘴。绰号和人名上玩得花样很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一回,伯尼可是大出血了。

10.《永别了,我的恋人》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0张图片
永别了,我的恋人

这个故事不知怎么,有点让人想到《了不起的盖茨比》。回头寻找旧爱的傻子那么多,真该有人提醒一下后来的:这种事,没有好结局。布洛克那本《自以为是鲍嘉的贼》里,提到鲍嘉演过一次马洛,这方便地给马洛准备了个现成的形象。然而想到鲍嘉的脸,似乎觉得跟《马耳他之鹰》里的硬汉更贴合些(他也的确演了)。因为马洛似乎略微有点俏皮,跟冷硬到底的侦探比起来,多了那么一点点伶牙俐齿和无所谓。当然,这也可能是被这一回的某个搭档比对的,毕竟后者一天只有笑四次的指标。

11.《血腥的收获》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1张图片
血腥的收获

孤胆侦探闯小镇,one man against the world,大概没什么比这更冷硬了。死掉的人一波又一波,最后只剩下一个人数尸体。这个故事的body count前所未有的高,然而只要能达到目的,谁在乎用了什么手段。黑吃黑,那真是太方便了。

12.《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2张图片
我们在哈瓦那的人

如何用高级词汇讲述一个“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的故事,并兜着圈子将某国情报机构黑了个透,本书大概就是范例了。这是日后的黑色喜剧片里经常能看到的情节——小人物的无心或有意之举,竟在一场手忙脚乱之后,成就了大事。卖吸尘器的单身爸爸沃尔莫德,家里有个爱花钱的天主教漂亮女儿,外头还有个用人皮做钱包的古巴警察长官想来当女婿。MI6说,我们在哈瓦那需要人,沃尔莫德就成了间谍。既然有赚外快的机会,干嘛不做呢?只不过间谍的job description里,并没提到过创作小说这件事⋯⋯

13.《麦田贼手》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3张图片
麦田贼手

不得不说,“雅贼”系列的故事,属于初期平平,后来渐入佳境的那一类。跟斯卡德比起来,伯尼的案子是短小(虽然书也越写越长)的推理轻喜剧,而非侦探片,破案的细节也常常藏在前文的某个插曲里——不过这些“插曲”的作用有时也会显得勉强了些。猫是很好用的道具,它们“喵”一声的应答(不,伯尼,你不要学),以及蹭裤脚的讨食行为,都昭示着店宠的重要性。卡洛琳和伯尼在这一集中围绕着那只血统暧昧的无尾猫展开的话题,都轻快逗趣地好像跌进了日系轻小说。

14.《犹大之窗》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4张图片
犹大之窗

精彩的法庭交锋密室推理小说(好长的定语⋯⋯)。倒并不是说案件有多离奇,或是手段有多不可思议,但用交叉询问支撑起绝大部分故事情节而不显得干瘪啰嗦,这就很特别了,这种写法也让破案的逻辑看上去格外严谨(虽说实际上还是有不少纯靠机会的成分)。看早期推理的问题在于,很多手段都被后人用过,现在看来平平无奇了,譬如这本中的人名误认、揭穿作伪证的方法等等。以及,这种单凭一己之力扭转陪审团印象的剧情,一定会让人想到“12 angry men”吧。

15.《Y的悲剧》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5张图片
Y的悲剧

关系错综复杂的大家族,秘辛必定少不了,再加上名声在外的疯狂血统,简直是一出elaborate的罪案的理想孵化器。排除嫌犯和追查动机的过程充满起伏转折——是死而复生么?是“失踪者”上门寻仇么?有多人串通一气么?那个感官中只剩下嗅觉、味觉和触觉的女人,无声地重复着自己前一晚在凶案现场的动作时,对其肢体的摆动和无焦点的眼神的描写,在白日里也透着诡异之气。雷恩通过行为推测真凶特征的方法,有点profiling的意思。原文的“钝器”想必是使用了“blunt instrument”之类的表达方式,因此才会有说真凶不懂“钝器”是何物,只好找了最接近的“器”,即“乐器”(musical instrument)曼陀林琴。

16.《X的悲剧》

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_第16张图片
X的悲剧

这个卧薪尝胆多年乔装复仇的故事,总觉得有些眼熟,或许是在福尔摩斯或是阿婆的某个案子里见过类似的背景。毕竟大家都喜欢看万里追杀当年仇。相比之下,我更喜欢《Y的悲剧》些。这一本中的雷恩被神化得太厉害——出神入化的伪装(被戏剧油彩骗过的人士该去查查视力)、把各种地方当做表演舞台的能力、完美得不似六十岁人身材,诸如此类——实在很难说服我,尤其是在看了一堆走写实风的侦探小说之后。Don't get me wrong,我还是爱波罗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6年7月读书清单(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