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是此等闲笔难学”

“闲话休题,言归正传”——读小说时,常常会碰到的。但大抵小说家并不把他说过的“闲话”真正看作是可说可不说的话,或者大废话。古代话本的体制,于“正话”(主要故事)之前有一段“入话”,有的还的“头回”;这固然是当时的说话人为着要聚集更多的听众,但作为说话的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确也承担着承上启下、导入本事,以及渲染气氛等艺术使命。

我们所要讨论的“闲笔”,还不同于一般的“闲话”。古代小说批评家中,有不少人如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都认为善用闲笔是一种很高的艺术,虽然他们似乎未给“闲笔”这一概念以确定的界说;评定过《金瓶梅》的张竹坡甚至说:“千古稗官家不能及之者、总是此等闲笔难学也。”

确实,闲笔具有创造艺术美的特殊功用。

有人要说,短篇小说追求的是短小精悍的艺术境界,讲求单纯、紧凑和诗的凝炼,因而和“闲笔”无缘。这样说,并非全无道理。然而,当我们回顾总结小说审美的经验,却不难发现这样一件事实:短篇小说的写作,困难的不在于做到“短”,甚至也不在于以短小的篇幅叙述出一个紧凑、紧张的故事,而在于篇幅短小却境界开广,可供盘桓和呤味,不感到拥塞和小气。大凡一切具有外观上“小”的艺术,都有这样的特点。有些短篇小说,往往难以引发读者生动的美感,原因之一也就是它不是“宽绰而有余”,不是“小而不觉其狭”,相反,由于叙述过分的直线性(一开头就直奔主题而去,或直奔故事的结局),由于叙述的情绪、色调和节奏的单一性,而缺少一种开广超旷的空间感,缺少光泽斑斓的生活色彩和沁人心脾的生活情味。即使将故事说得兔起鹘落、险象环生,能使人惊奇,却难以产生令读者反复呤味的艺术力量。叙述的直线性和单一性,不可能提供这种契机。

“闲笔”的美学价值,却正在于借助点缀、穿插的手段,打破叙述的直线性和单一性。所谓“闲”,一是指的和中心故事、主题相对疏远,撇开本事,横生枝节,具有落墨甚远而又却刻题甚近的特点。因为它是艺术美的有机构成,一是和“忙”相对,“于百忙中故作清闲之笔”(张竹坡)也就是要造成叙述的节奏、速度、气氛、情绪的变化,摇曳生姿,张弛起伏,从而引发读者丰富、复杂的审美心理效应。闲笔的妙用,一言以蔽之,增强叙述的空间感、真实感和美感。

生活的色彩、情调和神韵,往往可能通过闲笔,即撇开本事,轻松闲适的艺术绘状凸现出来,并且具有不事雕饰、淳朴清真的特征。甘醇的生活情味可以借助那看似无关紧要的闲笔的泉眼里汩汩涌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时代色彩也借助闲笔得到表现,作者可以用闲适的笔致,写天南地北闲扯,意在绘风俗图画,传生活神韵,为各色人物写照,传达生活的情趣、诗意和美,这是很显然的。正是得力于作家巧用闲笔,使作品小而不狭,宽绰有余,使平平常常的生活插曲获得了独异的艺术魅力,如橄榄槟榔,愈嚼而味愈永,愈咀而味愈长。

当小说家不再是满足于向读者述说一个使人惊奇的故事,而注意在有限的篇幅里,通过“寻常”的生活画面发掘“奇崛”的意蕴的时候,也就会减少对表面上刻意经营结构的兴趣,而倾心于所谓“散文化”的结构,“闲笔”的意义也就更为突出。

闲笔不闲,有深意存焉。

闲笔不仅通过对与中心事件相对疏远的生活的真实绘状,成为作品中令人注目的突出局部,使你想起生活,同时也起着深化题旨、图绘人物、凸现性格的作用。

运用准确的细节,闲闲地一两笔,穷形尽相,耐人寻味,是有利于达到短篇小说审美特性的要求的。

闲细的笔墨,差不多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它不显山,不露水,仿佛全是信手拈来,顺理成章,又是好样幽渺优美、楚楚动人。

闲笔,要破坏叙述的直线性,同时也注定要破坏叙述情绪、节奏的单一性。闲笔所带来的是情绪、节奏、气氛、速度的变化。这种变化正是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始终保持兴致勃勃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情绪、一种节奏,只会引起读者厌倦的心理。

于紧锣密鼓、繁弦急奏的叙述过程中,以闲适的笔致,宕开一笔,或涉议论,或写风景,或绘世俗图画,都可以达到打破叙述单一性的目的。悲喜相间,冷热相济,张弛有致,起伏合度,迟速得宜,相反相成,对立统一,使读者赏心悦目。

短篇小说的结构应是严谨的,精心设置的闲笔使它严谨而不局促,单纯而又丰富,尺幅中含千里之景。短篇小说的叙述应是简捷的,精心设置的闲笔,使它简捷中也有悠徐,明快而不伧俗,富于色彩,富于变化,别具一种生活情味的渗透力。

闲笔,在短篇小说艺术美的创造中具有特殊的作用。但是处理不当闲笔也就可能成了废笔、冗笔、败笔,而出现这种情形的原因,大约是它并不真正是作品的有机构成,只是作者随意附加上去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总是此等闲笔难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