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里的中国》并《最后的棒棒》观后感

      最近看了《乡村里的中国》和《最后的棒棒》,很优秀的纪录片,找不到合适的话题统筹写观后感,现代文学史课上偶然说到的关于农民,土地、和税收的看法,引起我的注意。就用这个吧!关于农村土地和税收的争议主要有两点:一点是土地财政构推动了城市化却也造就了城市化的原罪的问题。一点是农业税收促进了城市崛起而农民受苦的问题。其实要论证的问题是一样的,从经济学看,是什么促进了城市化的崛起?

      土地财政的确是造就了城市化,工业化。提供了土地和由土地衍生的收益。农业税收也是如此。这是很无奈的事:当时我们根本没有工业资金积累。就整个税收结构而言,财政资金不在土地问题和农业税收上想办法,我们根本没有出路,国家经济迟早也会崩盘。要是有路的话,也是死路一条,因为这条路,变了颜色。所以说这中间是少不了痛的,工业化,城市化对原有土地的侵占,改变了原有农业用地的性质,农民失去土地后成为了城市人,不得不被动去融入工业化,城市化的潮流,如同《最后的棒棒》里的老黄和老杭那样,和那时的许多中国人一样奋力拼搏,艰难谋生。用廉价的劳动力,换来了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进步。这是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这中间存在的问题是:我们的城市化,工业化进展那么快,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城市的快速扩张和由此带来的农村劳动力的产生,由此带来最初的“中国制造”的繁荣。但问题我们也必须承认,那就是在一些时候,一些地区,农民失掉土地后很难有经济能力去购买城市住房,城市化,工业化给农民带来了很多艰难,艰难的求生,艰难的融入现代化潮流。我们在得到,同时也在失去。

        后来我们为什么实施了取消农业税,对农业,农村,农民进行大力扶持和补贴等政策,是因为我们已经过了那个阶段,财政税收的来源很大比例是现代工业和现代商业。我们曾经不得不忍痛从土地和农业上取得的税收,现在正是通过工业反哺农业,工业改造带动农业发展的好时候。我们失去的,就用更好的得到回报中国的农民和中国的农村。

      换句话说,中国的追赶现代化,工业化的脚步的最初贡献的是农业和农民。他们间接推动了最初的中国制造。我们当初确实是亏欠过中国的农民,可我们别无办法,但我们不曾亏待过中国的农民,今天好多地区摘掉贫困帽的措施,还是通过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或者间接改造农业带来的巨大红利来实现的吗?以大历史视野来看,历代王朝不盘剥农业,便盘剥商业,封建时代,这两者经不起折腾,况且有拿无还,逼急了,这个朝代就完蛋了。我们则以很小的代价跳出了这个历史重演的圈子。这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我们走过的路,坎坷,但我们坚持下来了,最终换来了中国话语和中国智造乃至中国创造。我们现在面临的现实问题是:①摘掉贫困帽子的问题,这个问题正在逐步解决,这是很高兴的事,农村状况改变了,中国经济才更有活力,消费潜力增加,消费空间扩大。②是推进现代化新农村建设,分散的乡村经济历来是处于疲软的状态,这样并不好。现代农业和城市化的弥散也必须要求生活方式改变。③是新农村的文化建设。我还是坚持我的观点,传统不能丢,中国文化是“一个世界”,自有其气度和传统。

      我现在好像更明白了华东师大刘阳教授《文学理论今解》的那句话:“我们在得到,却总是在失去”。我再加一句:我们在失去,有些无可避免,但今天的失去要用明天的回报更好的填补。

你可能感兴趣的:(《乡村里的中国》并《最后的棒棒》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