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自己没能力,还说他人不识你

前两天,帮忙为学院研究生复试整理材料做现场记录。也算是人生中第一次正式的地位转变——由曾经战战兢兢等待检阅的应试者,变为台下替面试者捏着一把汗却又不可言说的记录官。

当然,这样的机会,也是得因于学院老师的信任和本届研究生人数稀少。因而尽管日间奔波,仍满心欢喜,并无比虔诚和珍惜。

我们也曾从考研那个焦虑和忐忑的战场奔波而来,深知一路备考调剂的辛苦。每一张纸都是一个考生的命运,因此复试现场我们哪怕调动十二万分的精力去聆听和记录,也不敢有丝毫走神和掉以轻心。

可是听了那么多人的“十分钟展示”。不只是老师,连我们也开始在心里暗暗比较。

本科学校稍好一些的同学,明显口语表达能力,控场能力和应变能力更强。在如此紧张的环境之下,面对老师提出的陌生问题,也能够迅速组织语言,调动思维,把说出口的话语串成逻辑严密的论述题。

而一些毕业于某某学院的同学,可能临场的表现真的会欠缺一些。紧张到说不出话,语无伦次,始终表达自己很想来读研却说不出自身所有的亮点。就连简历制作和表格填写也不甚用心,犯了一系列低级错误,回头又被老师叫出去补救或改进。

我没有任何歧视,因为我自己的本科也只是一个普通二本院校。活动少视野窄,囿在小城市里过了四年岁月静好,出门却慌张地被社会的巨大变迁狠狠嘲笑。

本科时对一些优质高校的歧视行为忿忿不平,甚至到了只要有学长学姐报考某名校研究生复试被刷,我们就会在心里给该校打一个叉号。现在想来,是多么可笑的自我中心主义在作怪!试问来自名校的学生读书多见识广逻辑思维好,来自普本的学生扭扭捏捏磕磕绊绊讲不清简单的问题,在两人初试成绩相当的情况下,作为面试官的你愿意选择谁?

一定有普本的同学叫屈喊冤:这怪不得我们!我们学校差资源少老师也一般,大学里根本学不到东西,怎么去和名校的同学竞争?我们周围视野最宽广的同学不过是想考研去一所名校,其他都在准备考公考编考教师,哪里有什么野心,又哪里看得到大世界的风景?

两年前我也曾这么想。

当我站在毕业的分岔路口,回想大学四年,我的心里焦虑又恐慌。出身小城,在小城读大学,考研失败,除了青春,我没给这座城留下什么。除了毕业证和学位证,我也带不走任何属于这座城的一草一木。一腔热血喂了狗,目之所及毕业生唱起的离殇,都像是还未曾仗剑天涯便被浇灭的理想。

江湖不远,只不过你浑身都是软肋,毫无铠甲装备。

还好上天在关上门时还给我留了一扇窗。一年前的现在,怀揣着五分之差被一志愿学校拒之门外的成绩单,我将简历作品整理成厚厚一打,从北国飞往南方。南下后遇到了美好的结局,也铺就成今天的自己。

只是实力一年强过一年。

今年四十多人光临,每一位都有出彩之处,其中也不乏本科出身不错实践经历又丰富的牛人。我不禁调侃还好自己是在去年,否则今年势如破竹人声鼎沸,平凡如我定被淹没于人群,也就不会获得读研的机会了。

然而本科出身真的不是最大的问题。

面试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名校毕业的学生,而是一个本三出身的同学——理工科跨专业,已有论文发表,实践经验丰富,初试成绩高,谈到学术和论文也头头是道。非名校跨考二战调剂生,何德何能得到全场老师的频频点头?

你所在的环境很重要,但又真的没那么重要。

同样一个寝室,有人每天八点出门晚上十点回来,一整天泡在图书馆;也有人睡到日上三竿磨磨蹭蹭在电脑和手机的陪伴下等一天过完。

很不幸,我似乎属于后者。

因此不是你抓不住机会,而是机会来了,你跳一跳也够不到。只能眼睁睁看着机会溜走。

又或者机会来了,因为你自己的浑噩慵懒没有做好充分准备。把一切安排交给上天,仿佛命运的手指带给你如此这般的选择,实则放任自己滑入宿命论的鸿沟。

年轻的时候哪里有资格岁月静好?没在社会的熔炉里淬炼,没有为了某个目标而竭尽全力,没有在应该展示自己的时候,将过去所有的时光熔铸成支撑你脱颖而出的发光盔甲。度着养老般悠哉的日子,良心不会痛吗?

怀才好比怀孕,那一点点才气藏在你读过的书,说出的话,做过的事,写下的字里。总能被伯乐发觉。若是沉溺于自怨自艾,抱怨没人看到你的闪光点。只有两种可能:

一,你的闪光点还不够突出到让人慧眼识珠,刮目相看的地步。

二,你可能怀的是假才。


不写鸡汤,不贩毒。

一字一句剖析的,也是自己目前的状况。


劝君埋头赶路,莫要好高骛远。

劝君但行好事,祝福前程光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明明自己没能力,还说他人不识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