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的基础-从 GTD 到看板实践

我接触 GTD 的实践远早于接触项目管理和敏捷。一开始以为 GTD 只不过是一个时间管理的简单框架而已,随着了解的深入,发现它具备了最小化项目管理的属性,极大的简化了项目的内涵和外延,对项目管理的时间,范围,成本等要素都有所体现,只是对于质量的关注没有明示。

从纵向的时间的维度来看,GTD 通过数万英尺的高空到 1 米高度的隐喻,来指代从人生、到 10 年、到年度、到月度以至于到每天的不同粒度的规划;

通过不同列表的区隔来划分不同的范围:从最大的项目(Project),到中等大小的任务(Task),一直到最小可行性模块-行动(Action);

从成本的角度,其实是从心智投入的从大到小,和范围的界定一一对应。

从横向的角度来看,GTD 需要对任务的处理经历过这样的处理过程:收集,整理和组织,回顾和执行。

这些过程不是顺序性的,而是有可能交叉和互相跳转。如回顾的时候发现了问题,可以选择马上执行,或者放入收集篮,成为待办事项。回顾是一个潜力巨大的工具,通过基于实证的,及时的反馈改进系统,从而把系统带入到正向强化的轨道上。

那么 GTD 是如何保证产出质量?答案是不断通过 PDCA 循环,进行每天、每周、每月的回顾,回顾完成的任务,观察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哪些需要改进?通过及时检视,获得及时的反馈从而确保产出物的质量水平,及时改进。

说到这里,是否感觉似曾相识?

这难道不就是敏捷思维吗?小批量交付,快速迭代,拥抱改变。

下表试着从行动和产出物的角度来比较 GTD 和最常见的敏捷实践-看板:

协作的基础-从 GTD 到看板实践_第1张图片

所以,GTD 和看板(Kanban)的共同点是:

1.都通过非常低成本的方式,收集和简单整理待办事项,让大脑「心无旁骛」,方便进入到高效能的心流状态;GTD 是通过各类清单,实现不同状态的流转,实现循环;看板方法论源于实物看板,通过共享可视化的看板简单高效的传递信息。

2.承认瓶颈(WIP)的存在,并承认管理瓶颈是个人和团队协作的基础原则。个人的精力和意志力有上限,所以要聚焦到行动列表上,排除其他因素的干扰;团队管理的基准在于如何激发个体,使其精力和意志力能够聚焦在最有价值的事情上(也就是聚焦在 WIP 上)。

3.都聚焦在价值流的流动上,最重要的是实现这个小系统内的正向循环,实现螺旋式上升。

GTD 的逻辑聚焦在「先完成一件事,再完成另外的事」,从而不断产生累积价值(复利的逻辑);看板的逻辑是聚焦价值流流动,减少任务阻滞,加快信息和价值流的顺畅流动。

4.都足够简单,可以说是实践的最小单元,学习和执行都非常容易,并不需要繁复的流程和复杂的工具就可以实施改进,并且可以比较快的看到反馈。

上面提到的这些共同点,是个人管理和团队协作的基础原则(或者说「信条」),那么这两者的核心共同点是什么呢?我认为是「价值识别」。

价值识别在看板方法里毋庸置疑,首先定义价值(什么是,什么不是,哪些做哪些不做);然后是识别价值流,也就是通过 value stream mapping 识别价值传递和呈现的过程;接着是对价值流建立反馈机制(站会,进度同步等),不断精进改善价值流;最后是执行,实现价值呈现。

那么在 GTD 中,价值识别是如何体现呢?收集是对活动的接收和堆积;整理和组织,是根据价值大小和实现难易程度快速划分(没有价值的放入垃圾箱,有参考意义的放入参考箱,有需要执行的进入执行列表);回顾和执行是确保价值输出。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资源,如何在有限情境下,最大化价值输出,是 GTD 方法论的主要内涵。

协作的基础-从 GTD 到看板实践_第2张图片

无论 GTD 还是看板方法,都是方法论,其内核都是「价值识别」,正是协作的基础。有了共同的价值识别,大家才能充分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朝同一个目标去努力,这就是协作。

关于作者:翁云锋(Ivan),项目管理师,敏捷教练,厦门敏捷社区主要组织者。《SAFe 4.0参考指南——精益软件与系统工程的规模化敏捷框架》中文版译者之一。超过7年的项目管理实战经验,曾担任戴尔亚太区测试机项目经理、中国区测试机运营经理,美图高级项目经理、敏捷教练等职位。


点击这里,了解更多关于 Teambition 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协作的基础-从 GTD 到看板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