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内销、外销(出口)茅台酒都经历了几个重要的历史阶段。茅台酒每个时期发生的重要变化,既可以作为鉴定真伪的参考,也是中国酒文化变迁的重要记录。
“五星牌”内销茅台酒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3年到1966年,酱釉陶瓶,外包装是老棉纸,“金轮牌”商标。
茅台酒瓶早期使用的是贵州仁怀当地古法制造的土陶瓶,因此又称为“酱茅”。外包装的棉纸既能到防护酒瓶的作用,又能够让酒液自然呼吸,醇化加速,酒质升级。
茅台酒最早注册的商标名称为“金轮牌”,后来为了出口才注册了“飞天牌”商标,因此早期的酱茅只有“金轮牌”商标。
第二阶段是1967年到1982年,白色玻璃瓶,外包装是新棉纸。
此时的茅台酒背标上写着“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展三大革命运动”,因此又称为“三大革命”。1978年,有25.8万瓶内销酒曾使用过库存的“葵花牌”商标,因此又称为“三大革命葵花”。
1966年茅台酒开始使用乳白色玻璃瓶,解决了土陶瓷瓶避光、渗漏、美观度等问题。20世纪70年代,外包装的棉纸工艺也有了极大改进,变得细腻、纤薄、柔韧轻软、洁白。
第三阶段是1983到1986年,更换了背标,外包装依然用棉纸。
茅台酒厂的厂名曾数次更换。1983到1986年期间的茅台酒正标为“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出品”,因此又称为“地方国营”茅台酒。
“地方国营”瓶盖顶部有“茅台”字样圆形暗记且外包正红色封膜,是最后一批使用“地方国营茅台酒厂出品”落款、最后一批使用棉纸包装、最后一批将540ml作为标准酒瓶容量的茅台酒。
第四阶段是1987年到1996年,酒瓶从540毫升换成了500毫升,背标再次更换,包装从棉纸换成了纸盒,瓶盖换成了“铁盖”。
1986年底到1996年之间,茅台酒厂为了防止漏酒,将塑料瓶盖更换成了铝制瓶盖。金属质感的瓶盖使茅台包装更显美观、高档,因此又称为“铁盖”茅台酒。
改革开放之初,茅台酒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国家战略主导下,产能逐步上升,年产量在20年内翻了5倍,人们终于能方便地买到茅台酒、喝到茅台酒。于是,茅台酒成了当时很多家庭节庆宴、生日家宴、待客的贵重饮品。
第五阶段为1997年以后,“铁盖”又换成了技术含量更高一些的塑料盖。
早期“飞天牌”外销茅台酒的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是1958年到1966年,“飞仙牌”商标,陆续使用过酱釉陶瓶、白色瓷瓶、白色玻璃瓶,棉纸包装,有飘带。
1958年8月,茅台酒厂委托香港五丰行代理出口茅台酒。为更有利于外销,在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相继注册了“飞仙牌”商标,后称“飞天牌”。
飞天图案既代表了中国历史悠久的文化艺术,又在世界上具有深远的影响,所以 “飞天牌”商标一经推出,便迅速帮助茅台酒打开了国际市场。
第二阶段是1967年到1974年,“葵花牌”商标,瓷瓶换成白色玻璃瓶,带纸盒。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茅台酒商标为“葵花”,寓意朵朵葵花向太阳,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又称为“葵花”茅台酒。
“葵花”商标的最初版本被称为“大叶葵花”,商标图案中葵花的叶片和花盘都比较大,而且正标的汉字全部为繁体。1969年前后,“小叶葵花”的商标开始出现在外销的茅台酒瓶上。除了图案改小之外,正标汉字全部改为简体,但背标汉字仍为繁体。
第三阶段是1975年到1984年,“飞天牌”商标,酒瓶是540毫升装,外包装开始使用彩盒。
外销茅台酒从“葵花牌”改回“飞天牌”后,容量也由之前的500ml变为0.54L,因此又称为“大飞天”。
“大飞天”包装上的显著变化还有:酒瓶盖较平且使用暗红色封膜,度数标为53%vol,厂址右下角的“MOU
TAI”改为“MOUTAI”,外包装由传统的棉纸改为时尚的彩盒。彩盒白底空隙大而不单调,黑字庄重而和谐,红色是中国代表性的喜庆、热烈和吉祥的颜色,金黄色则表示尊贵、辉煌。
第四阶段是1985年到1990年,酒瓶从540毫升到500毫升,因此又称为“老飞天”。
第五阶段是1990年到2005年,“飞天牌”外销茅台酒换新包装。
现代“飞天牌”外销与内销茅台酒
2005年开始,“飞天牌”商标开始同时用于内销和外销。内销和外销茅台酒除了价格不同,主要是在包装上有一定区别。
内销“飞天牌”茅台酒带小酒杯(2018年10月以后开始带小酒杯),瓶盖顶部有RFID芯片,正标英文底色、两侧边缘线条 “贵州茅台酒”几个大字的描边均为黄色,背标只有中文注释,有机条码和物流条码标签贴在背标上方。
外销“飞天牌”茅台酒不带小酒杯(彩盒略矮一些),瓶盖顶部无RFID芯片,正标英文底色、两侧边缘线条 “贵州茅台酒”几个大字的描边均为褐色,背标有中英文双语注释,防伪标签和物流条码标签贴在彩盒盖里面。
回归到最本质的酒体,同年代的内销茅台酒和外销茅台酒在酒质上其实没有什么区别。不过,“飞天牌”茅台酒作为外销酒品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在世界上有了一定的影响。随着我国开放力度加大,“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飞天牌”茅台酒终将
成为国际烈酒市场上的一颗耀眼明珠。
文:北京茅台文化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