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堡文化研究 第60期
作者:《湘潭大学报》学生记者 陈芳 李敏
编辑:秦陇华
一张浅黄色的荣誉证书,平放在桌子上。这是2009年日本湖南人会颁给一位年届七旬的日本老人的。这位获得“日本湖南友好使者”称号的老人,就是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日籍教师渡边明次先生。在清晨的风里,他精神矍铄,满带笑意地迎接我们的到来。
2002年,退休后的渡边明次到中国留学。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留学期间,他深为《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所感动,于是逐一实地考察梁祝文化遗迹,一年内在日本出版了三本有关梁祝的著作,成为日本乃至海外寻访“梁祝”的第一人。
这是一位日本老人与中国文化的故事,包含着一段深厚的中国情缘。
探寻古迹:行走在中国的地图上
走进渡边的住所,最吸引我们的,是书柜上摆放的中国地图和湖南地图。摊开的中国地图,三十几个大小不一的圆圈,标志出渡边遍布大半个中国的旅程,讲述着一个有关寻觅的故事。
从2004年起,渡边为了找寻“梁祝”中的遗迹,足迹遍布了中国大江南北;为了深入研究孟姜女、牛郎织女等中国民间爱情传说,他又踏上了寻访之路。
对于梁祝的研究开启了渡边老人的第二次人生,这是他2002年自日本东京一所高中退休,之后踏上汉语学习之路最意料之外的事情。“来到中国学习汉语,我才知道,原来‘梁祝’就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就是凭借着对于这段故事的痴迷,渡边踏上了漫长的寻访道路。他走访了中国境内17处梁祝传说遗存地,用中文撰写了20万字的毕业论文,并在一年之内出版了三本书,完成了“梁祝三部曲”的写作。《人民日报》、《日本经济新闻》对渡边的研究成果进行了详细的报道。
“梁祝并不仅是一个传说,也是一段真实故事。故事主人公梁山伯还有另一感人之处,即勤政爱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现代汉语说,就是过劳死。正因为这些更深层的内涵,才使梁祝传说具有了深刻而实际的含义,也使现存的梁祝遗迹具有历史的神圣和威严。”渡边说。
但让渡边想不通的是,日中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为什么如此蕴涵文化精髓的美好故事没有传到日本?原来,与日本人说起梁山伯,他们就以为是水浒传里的“梁山泊”。于是,渡边下定决心“让梁祝传说在日本生根发芽”。
渡边老人和蔼地微笑着说:“我要把这个美好的故事带回自己的祖国,让自己的同胞也能真切地为梁祝文化和精神所感动。我心中的信念指引我一定要完成这项使命。”
渡边对于梁祝传说的进一步研究和传播,激发了他完整探寻中国四大民间爱情故事的兴趣。他的愿望是把中国民间四大爱情传说都介绍到日本。
当讲到孟姜女遗迹探访过程的时候,渡边迅速摘下了眼镜,将手机翻到一个电话号码,并拨通了电话。电话那头一个叫王海的长沙的哥显得很激动,他讲述了2007年夏天陪渡边去常德澧县寻找孟姜女庙的经历。
从长沙黄花机场下飞机后,渡边马不停蹄地赶往澧县寻访。因为古书上的地点多与现在的地名不符,给寻访增加了更多的困难。他们从早上5点一直找到下午3点,十个小时,一千两百多公里。烈日炎炎的山路上,王海汗流浃背,感觉有些头晕目眩。而渡边竟依旧精神饱满地走向了远处的住户家。
在渡边心中,获得幸福的秘诀并不是为追求快乐而竭尽全力,而是在竭尽全力之中寻到快乐。老人望望窗外,没有丝毫犹豫:“大家可能很难体会,当别人都不知道的遗址,最终被我找到了的那种欣喜若狂的感觉。因为我一定要找到它,所以我不会觉得这是一种煎熬。我一直都不曾想过要退却。”
通过实地考察中国11个省的27处孟姜女遗址,行程1.6万多公里,渡边于2008年3月在日本出版了《孟姜女口承传说集》;同时,他还寻访了有关牛郎织女传说的7个传承地域,于2009年完成了“牛郎织女”书稿的撰写。
这一路的艰辛与开心,对于渡边来说,都是人生价值的实现。在渡边随身携带的电话簿上,记载着很多在日本、中国各地帮助过他的人的联系方式。本子很简朴,没有封面,也没有任何花纹修饰,但却静静地诉说着他心中的感恩。
渡边老人小心地将手中的地图叠放回去,脸上那一抹的微笑始终浮在眼角。
三尺讲台:让第二次人生更充实
2002年快要退休时,渡边经常为自己的第二人生苦恼,“想想退休后的几种生活方式,实在不能忍耐”。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报纸上发现了一则 “北京四年改变你的人生”的留学中国的小广告。曾到过中国的渡边十分激动,一打电话才知道那是针对年轻人的广告,并不接待年过六旬的老人。经过几番周折,北京外国语大学同意在不授予学位、每半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的前提下,接受了渡边。就这样,渡边来到中国留学,开始了自己与梁祝相识、相知的第二人生。
2009年8月,经日本湖南人会会长段躍中的牵线搭桥,渡边来到我校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任教。
“我不是考虑钱,那样的话就不会来教书了,我只是想让我的余生更有意义。不管哪里是生命的尽头,我自认为活一天就要有一天的价值。”渡边对于自己的选择,拥有前所未有的笃定。当谈到他的中国学生时,渡边的眼睛又一次闪烁起来。
“我年纪大了,有时候会记不住我的学生,所以我只能想一些小办法。”渡边随身带着一样“法宝”——几本精致的小册子。每本小册子每一页的右下角都贴有一个学生的照片,旁边用汉字、假名和汉语拼音三种方式工整地写着学生的姓名,并标注了学生的班级、学号。原来,渡边老师怕自己记不住学生,就利用第一堂课给每一个学生拍照,然后制作成这样的小册子,上课时随身携带。
外国语学院09级日语班学生起初也感到很奇怪,但当他们看到这个小册子时,也分外敬佩这位敬业的日本老师。“我们开始还在担忧,日语老师记不住我们的名字,交流的对象性不强。但没想到渡边老师这么细心地制作了这个小册子。很难想象一位年届古稀的老人沿轮廓仔细地剪下学生的照片,再一张张的张贴,需要耗费多大的精力。”
渡边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学习汉语时,汉语老师都用纯正的普通话授课。一开始老师的语速很快,导致渡边一部分汉语没有听懂就过去了。因此,渡边老师上课都是用很慢的语速来传授日本语言的精髓。学生一遇到不懂的地方,他就一遍一遍的解释。因为他深知,学习一门语言总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磨合。
09级日语班的何若钦介绍道,老师经常用生涩的汉语问我们 “明白吗?”同时,渡边老师鼓励学生多读,多交流。“我第一次朗读的课文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而且一读就是五十遍。只有每天接触日语,使之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才能越来越熟练。”
“渡边老师不仅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给我们讲述学习日语的方法,对于我们的作业,他也总是很细致地批阅。”同学们翻阅手中的日语作业,总能看到每一张上工工整整的用红笔在空白处修改出学生写作中的时态、介词一类的错误。学生的每一个病句,他都会用曲线划出,并在旁边完整地写上正确的句子让同学们学习,甚至学生们写的不甚标准的假名也被老师一一改正。
让同学们眼前一亮的,要属渡边老师批改作业后总会盖上的印。在老师摆满课件和教学资料的桌上,有五枚篆刻很精美的印章,用日语刻着“做得很好”“要加油哦”之类的,类似我们平常所说的“A、B、C、D、E”五个等级。
“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我们的同学是需要被鼓励的。当得到肯定时,他们就能更有信心将日语学好。”渡边老师强调道。
“通过批改作文,我看到了中国当代青年的思想与活力。我也能透过作文跟他们进行进一步的沟通。这样,我就能与同学们共同进步。”在渡边眼里,同学更适合被当作朋友,“在一个更放松的氛围中学习日语,才能更快达到应用的目的。”
“‘梁祝’里的‘彩蝶双飞’很美,它就好比中国传统文化的召唤,带着我不断的追寻、探索。”渡边老人总是不曾停歇的追寻着,这是他与中国的情缘,而正是如飞舞在空中的两只相互缱绻的彩蝶一般的情缘,在他们各自生命的长河里不期而遇,定格出最美好的画面。
人物介绍:渡边明次,生于1942年,日本东京人,退休高中教师,2002年来华学习中国文化,所著作品《孟姜女口承传说集》、《梁祝口承传说集》等,王益区孟姜女文化学术研究会名誉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