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素养》第三,四章阅读心得

第三章

专注、参与、协作、对信息的批判性继承和联网技巧,我觉得应该把这些词先写出了,我认为这是关键,而第三章的内容正是参与的力量,足够的专注之后,我们便可以开始参与其中了,不断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成为一个真正的网络参与者。

参与的力量

在数字联网公共空间组成的世界里,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进行网络参与,这样才有可能获得影响现实世界的强大力量。我们要多躲参与到网络世界当中,作者说参与的力量在于和他人分享。有时候在博客上大吵大闹也是一种参与方式。博客需要有人阅读、评论和链接。这我感觉我到是经常做,原因是我经常使用微博,我觉得这应该也算吧,我会经常分享一下文章,好看的图片,而且确实有许多人评论或是转发,就比如说看到好看的图片吧,反正我到要保存下来,比如随便转发一下,转发也是保存下来了,而且还分享了给别人,不知道这算不算搔到痒处呢?确实在使用微博的时候经常转发,但也是因为个个都这样做,好像微博就是这样自己发表微博和转发别人微博这两个功能一样,但读完书后我才发现,这可能算是一种参与,但也是无意识的参与,有意识地参与包括了解他人如何从你的无偿付出中获益,并且判断自己得到的回报价值几何。这点我从来没有注意过,我不会去想我分享的图片是不是被人拿来当壁纸了,我转发的心灵鸡汤是不是对人产生好的影响了,我只是单纯想转发或发表而已。这也应该是我微博关注的人不难达到很多的原因吧,就像书上说的如果你看过糟糕透顶的视频,或者阅读过未经过滤的、寡淡无味的Twitter信息流,你可能会抓狂暴走,或者宁愿在无聊中度过余生一样。可能作为一个网新人,能发表有用的信息,吸引人的文章,也十分重要吧,可能这也是网络素养的一部分吧。但我自己却不像文章中说的那样,有时候看到无聊的,没用的文章,我不会有过多想法,就是继续找下一篇,而我也只是感觉浪费了一点点时间而已,不过现在不同了,好歹我也学习了一点网络素养,要应用注意力和垃圾识别技巧去过滤一些文章了。跟上潮流,大获成功。

参与文化

我觉得,世界在近几十年了飞速发展,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参与了分享,一个知识,在古代,被一个人发现了,他可能只能让他身边的人知道,在慢慢的去扩散,而现在,特别是有了网络,当人们发现了新的知识,马上就可以分享到世界各地,就是因为知识能够分享了,能够更好更快的分享了,每个人都能参与进去,不光是知识,还有文化等等,就像书上说的要充分地参与到当代的文化之中,我们不仅需要消费信息,还需要创造并分享信息。所以现在的我们,应该也必须掌握多媒体沟通技巧,并知道如何使用这些技巧参与到所在社区的公民生活,从而充分发挥我们作为数字公民的潜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参与进去,这是一种因为参与文化不是一小撮专业人士的专利,而是一种人人能够贡献的文化。人们能够参与创作百科词条和拥有上百万观众的视频。这种文化中的人们都觉得自己拥有某种程度的力量。参与是一种文化,而且它又不可估量的前途,我们不仅可以使用数字参与工具来社交,还用来从事深度的学习和创造活动。网络化和数字化媒体正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为这种以个体为基础的学习分享提供载体和基础设施。在信息发达的现在,我们更应该通过个体互相分享知识完成学习,通过搜索信息或者向懂行的同龄人寻求帮助来获取与他们工作相关的知识,并且在他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回报。在文中提到了粉丝文化,我也是应该追星族,所以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也有所感触,我们粉丝聚集的社区,确实能学到很多东西,很多人为了给自己追的明星做出更好的视频,去学习视频剪辑,当然社区上也有大神教学,他们同样是为了自己的偶像,很多人学习了p图,修图等等,这真的是参与文化的力量,参与文化可以让任何一个普普通通的“追星族”变成大神。对了,这种为了追星而参与的活动,应该算是“兴趣驱动”参与吧。那么微信朋友圈能不能算是“友情驱动”参与呢??

跃上参与幂律之巅

看到这个题目我就想跳过不读了,感觉好复杂。。。。像超文本标记语言(HTML)和文件传输协议(FTP)这些词更是让我多得糊里糊涂,不过有一些我看懂的是,作者认为博主把写博客看成消遣或者业余爱好时,写作——或者说码字——改变了我们阅读和思考的方式。如果一个人曾努力地将一个想法写成一篇博文,并看到读者和其他博客对文章的反馈,那么,他在其他的情况或场合里,也会对如何让分享奏效有更具创造性的想法。经历过变化的内心更倾向于预见一个能够变化的世界。我也经常做这些事,可是我从来没想过这些效果,这些因素,文章中还提到了通过写博客,你可以发现你的心声和读者,也可以与志同道合的社区建立连接,还可以改善你的网络形象、影响他人,并为公众做贡献。我经常发微博,在粉丝圈里,我找到了许许多多读者,他们和我有共同的兴趣,我在他们心中的网络形象。。。应该是。。同僚吧,自己人吧,我对自己的idol的观点可能也影响了他们,但我知道,我还没能够对社会做出贡献,我发布的信息并没什么营养,对他人的帮助也不多,可能是我的网络素养还不够吧。我们可以在搜索感兴趣的东西时分享所找到的东西,选择最能启发自己的东西,然后向他人推荐,这就是过滤,这是文中说的,我一开始以为,过滤是把不好的文章排除,后面想想,我忘了关键的一点,水经过过滤时,把脏的东西排除,就流出干净的水,那么,网络信息也是,在去除不好的之后,好的还得流出来,也就是还得分享出去,这个过程才能完整,这样一想,我对协同过滤的理解感觉又加深了一点,所以写了一下词条。然后就是这句,建立链接是很容易习得的技巧,这得益于联网在一起的公众——每一个带有链接的博客就构成一个链接。这个,说实话,在上这个课之前,我还真没有建立过链接,顶多是复制网址,反正现在我写,常常链接自己的网新关键词,虽然写的一般,不知道这算不算“链接式写作”呢?说到“人人都是批评家”,这我还是有经验的,评书,评电影等等,经常的事,原来这也可以算是贡献,那我还挺开心的,让人少走弯路,上看烂电影。。。。最后回到题目,“参与的幂律”表明,你可以通过阅读、加标签、收藏、订阅、评论和分享来参与。这我才恍然大悟,之前老师给我们做的那道提题,阅读占多少分,写作占多少分就是在讲这个,文章的总结,就是我要学习的东西,要想我分享的文章和媒体内容是否真实可信?网上发现并评价某些东西,然后分享、喜欢、赞、收藏或者贴标签的时候,进入内容策展的阶段,让策展人和公众都能受益。

为彼此筛选内容

我也不知道自己算不算一个策展人,因为我点赞,转发的通常是视频,图片,或者网站,那些是微博博主分享的东西,在微博上一般很少有人链接网站,而且,我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东西通常不看,不会去帮别人留意,因为这确实要付出一些时间,精力等等,不过,读完后,我才发现成为一个策展人的必要性,如果每个人都可以做到这样,那我们感兴趣的东西,就会更多的呈现在我们面前,以为我们曾经帮助过的人也在帮我们留意我们需要的内容。这就是作者说的利他主义和自利的完美结合吧。对了,我不知可否将知名博主理解为知名策展人呢?因为他们也可以吸引大量注意力,赢的许许多多的赞等等,通过读了给新策展人的建议后,我觉得,我可以先从我加入的粉丝圈开始尝试,将其了解透彻,再结合实时策展人的七大要求,改进自己的信息,这样应该会有所收获吧。同时,我也学到了加标签的方法,虽然我现在好像没有用到这种方法,但我能看的出它的方便,这应该对我以后会有大帮助吧。

玩乐劳动

这一节开头又一次强调了合理分配注意力的重要性,因为现在的信息确实是太多,太容易找了,我们没那么多的精力。文章说注意力也是其他人尝试控制的经济要素,这点我觉得挺神奇的,注意力与经济在我看来没有一点关系,后面我才发现说的是网络产生的经济利益,而注意力影响的是网络,我们分享的信息比如说博文,最终是会给博客平台带来收益,这点我以前就知道了,这是他们最根本的目的嘛,盈利,我不相信他们经营这个平台就是为了让我们分享或获取信息的。确实,一般的用户并不会觉得他们发一些文章,做一些视频是在劳动,他们可能真的认为这是玩乐,分享时候中的美好,想平常发朋友圈一样,也不会怕被剥削,以为互联网的发展已经使得这些成为我们时候的一部分了,我们只是在享受时候而已,当然,要更好的享受这种时候,我们确实得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

他人眼中的你

我现在还在读大学,在网络上,我印象中,好像从没有写过自己的真实信息,生日永远是新一年的月一号,名字乱写,性别有时候还写女生,我觉得这个不重要,而且,我也希望自己在网上没人认识我,这样我才能不用藏着掖着,当然我不是去做键盘侠,我自己也很讨厌这种人的,我觉得应该没人会去无聊到查我是谁,所以会隐藏自己,特别是追星的时候,表达自己的情感,要换成现实中的我,真的不敢这样讲,在网络上,我还真没考虑过他人对我的看法,因为我觉得不重要,所以我还没试过管理自己的足迹和信息,我认为可能这是我工作之后才要考虑的事了。最后加上twitter的部分,关于这个,我写了一篇词条,实际上也没什么用处,我觉得。我自己连Twitter都没用过,像之前读到Twitter列表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是什么,但我觉得,这是所有这一类软件,或是平台通用的素养,在使用微博的时候应该也可以用到,所以也要学习一下,这对我管理自己的微博应该也有帮助吧。

第四章

集体智慧的科学与艺术

一旦我们远离自给自足,开始协作,聚集我们的知识,这将带来非常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人之力无法理解的事物,从无线鼠标到现代化大都市。写完了专注、参与,接下来就是协作了,一开始引用的万维网的大规模协作的例子来告诉我们协作的好处,改变了人们使用互联网的方式,出现众包等等,我不是万维网集体智慧的一部分,因为我从来没使用过,没编辑过,因为我觉得我没怎么多的知识去改别人的东西,所以许多时候,我就照搬照用,没有进行过滤,我才发现这种做法是那么的不好,集体的力量十分强大,人类学、生物学、经济学和其他领域的新知识带来新的人类起源理论,还带来新的工具去应对生存路上不断涌现的各种危机。大规模协作也和提高个人工作效率有关,因为把个人力量贡献到人类集体生存的事业中至关重要。我们面临气候变化、政治冲突、资源日益消耗等多重威胁,而人类最有用的武器正是协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书中说信息力,即指出“看啊,那就是我正在注意的东西”的能力,这是合作的基本元素。我能知道你在注意些什么,我才能和你开始合作,这种想法确实有意思,可能许许多多的合作就是这样产生的吧。协调(coordination)、合作(cooperation)和协作(collaboration)。“跳舞需要协调,和同伴跳舞需要合作,和快闪族跳舞需要协作。”读我这个,我觉得合作可能就是针对两个对立面的,一对一的,合伙的双方应该是平级的,而协作则是群体的,多方面汇合起来的大规模行动,或者说说。协作有一个主要方,而其他则是帮助主要方的人。但最终书上说的协助需要“通过分担风险和责任,分享资源和收益,为了共同利益增强他人能力,最终达到共同目标”。这个我还是理解不了的,为什么协作需要承担风险和责任,往往合作也需要啊。

集体比任何个体都聪明

这个我是没办法不同意的,这是古人就悟出的道理了,所谓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嘛,天才确实有,不过人多力量才大,集体智慧的特点是一个网络化结构;是一种把众多参与者的小型协作联合起来的方法:通过社区论坛讨论、分享和讨论他们的协作及协作的意义。我们一开始使用有道云协助,就是为了体验和学习如何运用集体智慧的吧,但我们也并没有像上面说的那样,我们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做完,最后整合而已,实际上与与集体并没什么关系,我们还没有真正掌握这个集体智慧的意义,书上说,掌握这个技能的精华在于创造联通个人知识管理和集体知识管理的渠道。你需要找到人脉,找到信息,然后有目的地过滤、选择、分类信息。有道云就是我们的渠道,书中总结的知识,同学就是人脉,实际上万事俱备,但我们都没有参与知识管理的技巧,以及其他虚拟社区的协作技能。说鼓励闲谈,多聊聊题外话可以建立信任。但我们也并不熟,所以没做到;学会相互协作。学会如何分配发言时间,这很有价值。这点我们也没有,我们就是小组成员多样,放开心胸去为共享知识库做贡献。但我们都是默默做自己的,虽然每个人都付出,但却没有很好的效果。集体智慧不只存在于社区,集体智商也不一定时时有用,但虚拟社区中协作的科学与艺术,涵盖了大部分数字化公民在网络生活中所需的协作素养,这是我们都要注意的地方。

让心灵和思维联网

一群见过面或素未谋面的人,通过BBS和网络分享文字想法。和其他社区一样,它是由一群遵守特定的软性社会契约,并且有共同兴趣的人组成的。这是作者认为的虚拟社区的定义,我自己说处的粉丝圈也算是应该虚拟社区吧,毕竟上面的特点都符合了,不过其实我认为,并不一定需要有共同的兴趣吧,难道说如果他不感兴趣,那么他就不属于这个虚拟社区吗?直到后面我看到了要区分社区与网络的关系我才明白,尽管人们可以同时属于网络和社区,但两者不是一个概念。人们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分享兴趣但不去建立人际关系。在线社交网络和社区的区别在于成员关系的质量、连续性以及参与程度。被怎么一说,我觉得自己只是属于网络而已,因为没没有太多精力去参与他们的活动,很多粉丝之间是通过应援活动认识的,他们一起做公益什么的,而我,只是在网络上为他们点赞,贫穷限制了我的行动力啊!!不够我也得到了启发,书中说的4点,我会记住的,我也希望在粉丝圈中得到一些地位,因为我认为这样至少能离偶像近一点。

我要在这里记录一下,随便凑点字数:了解社区、做出善意假设、投入到你可以为之增值的地方、回报。

超级大规模协作

我比较了解的应该是众筹,而众包之前确实很少听说,众包并不面向某些组织,而是公开召唤人群。其实,我认为这两者的不同就是钱的问题吧,一个是集结人们的力量去解决问题,一个是集结人们的前=钱去解决问题。看起来好像俗了些,不过我觉得话糙理不糙。和集体智慧一样,众包正在影响改变着很多领域。方兴未艾的“公民科学”不仅是通过众包收集分析数据,也预示着一个全新规模的科学创业时代的到来,全体科学知识创造者通过移动设备就可以开始研究。这就很了不起了,我希望我能提高自己的网络素养,当然还有平常的知识,有一天能参与一起众包,在满足自己爱好的同时完成工作。

第3、4章,画的时间更多了,不过感觉理解的没有那么透彻,因为一开始没有太认真,现在时间不够了,有些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网络素养》第三,四章阅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