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一,春节伊始,徐峥的《囧妈》如约上线。从提档到撤档,从对赌协议到网上免费播放(实际是6.3亿卖出了播放权),徐峥因此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于是乎花了大价钱进行推广的院线集体讨伐,票房利益之争浮于水面。孰是孰非咱们今天不做分析,仅仅就影片本身我谈谈我的个人看法。
《囧妈》这部影片是徐峥的“囧系列”的第四部作品,前三部分别为《人在囧途》、《泰囧》和《港囧》,其中《泰囧》成为了当年春节的一匹黑马,开创了10亿票房的先河,不仅票房大获全胜而且还激发了中国游客对泰国的极大兴趣,让赴泰旅游成为了时尚。
看到《泰囧》在商业上所获得的巨大成功,徐峥又将目光瞄准了大陆游客最爱去的奶粉采购地——香港,推出了影片《港囧》,其目的昭然若揭,那就是复制《泰囧》的成功。
虽然《港囧》大打怀旧牌获得了国内不菲的票房,但是口碑却出现了下滑,其中缘由不仅与换角有关——将王宝强换成包贝尔,强行加入所谓的笑料明显让观众消化不良,而且牵强的男主青春情怀将整部影片变得不伦不类,结果为笑料而笑料,为情怀而情怀,导致在影片水准上,笑点比不上《泰囧》,感染力也不如《人在囧途》。
那时候的徐峥一定很“囧”,观众的口味不断在变,过去的成功很可能成为自己电影事业的“枷锁”。
之后传说的《印囧》杳无音信,直到2018年《我不是药神》这部影片的横空出世,才让观众们陡然发现徐峥的作品多了些朴素的人情味。
蛰伏是为了更好的沉淀。
《囧妈》以一种凤凰涅槃的姿态,让人重新找回了《人在囧途》的那种熟悉的味道,笑中带泪,朴质无华。
影片以儿子徐伊万阴差阳错坐上了母亲去莫斯科的国际列车为故事主线,在与母亲的六天六夜的相处中,儿子逐渐理解了母亲,母亲也理解了儿子。
剧情很简单,讲的是中国人的情感故事。正所谓大道至简,在传统的中国人的认知中,子女是要管的(成龙说了,中国人是要管的),而子女在长大之后极力想摆脱父母的控制,这是人性中对自由向往的本能,而父母往往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不孝而横加干涉。
在影片里即使人到中年的徐伊万代表着千千万万的中国子女,他们在父母眼里还是要管的孩子,这样的冲突构成了影片的内核。
当徐伊万偷偷把母亲带着的小番茄一个个扔下了火车,脸上洋溢着孩子般胜利的笑容时,我感受到徐伊万内心无声的抗争,他只能通过这样的方式发泄对自己母亲的不满。直到影片中母子间爆发了最激烈的争吵时我们才知道,原来徐伊万内心中一直将父亲的酗酒而死归因于母亲。
母亲一怒之下独自出走。
当母子再次相逢在郊外的雪地里时,母亲诉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你当时只知道他是你的父亲,却不知道他还是我的丈夫。
母亲和父亲的结合是因为爱情,但是两个人不一样的出生和家庭背景造成了母亲婚后的不幸福。父亲酗酒,经常发酒疯,有一天小伊万回到家里发现家里一片狼藉,母亲瞒着小伊万说家里进了贼,她是在小心翼翼的维系着这个家,但是倔强的母亲给小伊万留下的印象却是:母亲对父亲的控制让父亲活的不痛快,因而父亲才借酒浇愁的。
但徐伊万不知道,在母亲的内心深处,永远深藏着的是初识丈夫时的那种甜蜜味道,而那部专门为她放映的电影《伊万的童年》也就成了儿子的名字的缘由,是父母爱情的纪念。
爱能让人变得无私,爱能让人变得伟大,爱能让人勇于牺牲。
牺牲是母爱的伟大,当凶猛的狗熊袭来之时,挡在狗熊的面前让儿子先跑也是出自母爱的本能。
爱也能让人变得依赖,爱也能让人自私。爱成了双刃剑,一方面紧密连接了爱人,一方面深深的裹住了彼此,让人窒息。
徐伊万的妻子受不了丈夫希望她成为的样子,受不了丈夫沉重的爱,尽管彼此还爱着对方,但是继续勉强维持只能给双方带去更大的伤害。
徐伊万一开始不懂,但与母亲的相处让他明白了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
每个个体都应该是完整的
爱不是控制和索取
爱是接纳和尊重
徐伊万释怀了,他理解了母亲,原谅了妻子。
最终,让母亲能够站在莫斯科红星大剧院的舞台上,帮母亲完成夙愿,是徐伊万作为儿子替父亲向母亲的深深道歉,是对母亲这辈子为家庭的牺牲所做的补偿。
儿子给了母亲深深的拥抱,中国最不善表达的感情在此刻得到了升华。
影片的最后,当母亲摘下假发露出花白的头发时,我泪奔了。尽管在父母眼里我们是孩子,但已经阻止不了父母的老去。年轻时候无论多么无所忌惮,终有老去让人落寞孤寂,多陪伴自己的父母吧。
总的来说,这不是一部合家欢的电影。影片探讨的主题直击人心,反映的是人到中年所面临的问题,非常的现实。
徐帧的四部“囧系列”作品以及《我不是药神》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婚姻出现问题的中年男人,观众也已经非常熟悉,希望他能够在人物塑造方面有更多的突破,继续给我们观众呈现感人至深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