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碗面,辣子调红醋调酸

1饿(我)回来咧!

吃货的灵魂是靠美食滋养的,吃货的思维是由美食串接的,比如我,脑子里常常跳跃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一个妙不可言的镜头:

大概是类似于蚵仔煎之类的东东,在铁板烧上接受自己的成人礼,滋滋的热气中,鸡蛋、葱花等配料已油香四溢,一个个稳重的贝壳也听到了命运的召唤,啪啪啪地张开了嘴……

这哪里是静态的食物,分别是大千世界摇曳和妖娆的片断,美食都自带这种潜质,比如陕西油泼面那“滋拉”的一声:

上碗面,辣子调红醋调酸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铁锅,火旺,油煎,煎到什么程度,冒大气才行,旁边一个海碗,码成一堆的宽面条已屏息等候多时,面条顶上有一撮干辣子,这辣椒绝对不能是成粉末状的辣面,而是至少要保证辣椒子的完整,此时将锅里的煎油淋入,伴随着“滋拉”的声响,椒香、麦香迅速飘散,着急去挑逗食客的味蕾……

秦人恋家,秦人好面,除了油泼面,还有哨子面、菠菜面、剪刀面、驴蹄子面、大刀面、窝窝面、旗花面、削筋面......当然这里的秦人,特指关中(陕西中部)人。外界展示陕西的元素通常是信天游和羊毛肚巾,其实大大谬也,这是专属于陕西北部黄土高原的标致,据说陕北人是匈奴的后裔,因此擅烹杂粮和羊肉,而除了关中和陕北,陕西还有温润水秀的陕南地区,这里与四川、湖北接攘,语言娇嗲,人们好食米饭、腊肉和水产。关中、陕北、陕南三地,各具特色,大相径庭。

很多关中人从外地返回,还未等洗去风尘,就急吼吼地先吃面,端着碗,就着生蒜,滋溜滋熘地吸完一整碗,待到额头冒汗,再掷地有声地撂下一句:

饿(陕西方言,我)回来咧!

2.你懂个锤子

走过不少地方,也品尝过不少面,牛肉面、担担面、小面、鳝爆面、阳春面、刀鱼面、骨汤面、冷面.....,但在关中人心中,这些面食花拳秀腿,尝尝可以,陕西本土的面食才值得一生相伴。

四川有句话:娶女娶相貌,吃面吃调料。到重庆旅游时,眼见小面店老板的勺子在十几调料碗中上下翻飞,然后从桌底的袋子中随意揪一把面下锅,不禁感慨:如此隆重的调料,如此潦草的面条,不好,不好!

我也一直很奇怪,为什么会有海鲜面,云吞面这样奇怪的物种,海鲜高贵矜持,云吞内藏玄机,把它们和朴素的面搭配在一起,完全就是貌合神离的“拉郎配”。

陕西的面,没有复杂的佐料,没有昂贵的配料,没有奢华的汤头,有时简单到只放盐、醋、辣子,就算是汤头比较考究的歧山臊子面,也不过是会用到猪肉、黄花这些食材。有人说,这是因为关中盛产小麦,面粉本身的品质好,可我觉得在这个物流高度发达的时代,这根本不是理由,超市里高筋粉,中筋粉,低筋粉,特级粉,雪花粉琳琅满目,任君选择,但唯有陕西人只寄情于面本身,任光阴流转,这种深情仍如初恋般投入,如宗教般神圣。

上碗面,辣子调红醋调酸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在面粉最逆来顺受,配合着水份、温度、时间、力道等元素,就能产生无数种玄妙的变化,什么时候该硬,什么时该软,什么时候要擀,什么时候要醒,通过口传心授,成了的味觉密码。执拗的陕西人通过这些密码的传承和沉淀在血液里的本真与激情,做出了一道道简约纯粹的面食。

这碗面出现在了很多西部影视剧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白鹿原》中,有夫之妇小娥和长工儿子黑娃私奔,双双被千夫所指,他俩蜗居在村子中最破的一口窑洞里,却日日甘之如饸。进步青年鹿兆鹏来探望他们,小蛾用长得像胳膊似的筷子把面挑到了像盆一样的碗里,天真地问:哥,你说信了共产主义能进祠堂不?

小蛾最终没能获得救赎,可她的声音一直在古老的土地上回荡,正如《白鹿原》这部展示关中百余年沧桑巨变的著作,必将传世而不朽。

已故陕西作家,《白鹿原》作者陈忠实先生生前暗暗发誓,自己要留一部死后可以当帎头的书,他苦心孤诣,终于得偿所愿,在追悼会上他头枕小说《白鹿原》,安然長眠。

先生生前,曾有位高官居高临下地说:怎么在《白鹿原》之后就再不写了,要体验生活要学习讲话精神,出新作品吗!

陈老的回复只有一句:你懂个锤子!

3.赳赳老秦 还我河山 血不流干 死不休战

这样的陕西面和陕西人,是不是让你觉得有些直白和彪悍?

越简约越洒脱,越纯粹越包容,越朴拙越大气,这块土地对接和孕育的,是中华青春期的文明。

战国时秦军士兵高喊,“赴赴老秦,还我河山,血不流干,死不休战”,曾有朋友问我,那个时代为什么总称“老秦人”,加个老字,有何特殊的意味?是啊,“楚人尚红,秦人尚黑”,又黑又老,是不是沉郁且沧桑。

恰恰相反,那时的秦国,激荡着无可比拟的青春气息,春秋战国,群雄并起,百家争鸣,灿若繁星。秦孝公励精图治,求贤若渴,与法家商鞅彻夜常谈,力推新政。在电视剧《大秦帝国》中,秦孝公想把自己的妹妹荧玉嫁给商鞅,他的母亲责怪他,难道把妹妹也当成了变法的棋子。秦孝公说:变法是大业,我是棋子亦无妨!

上碗面,辣子调红醋调酸_第3张图片
电视剧《大秦帝国》剧照图片发自App


赤诚之心,九死不悔。既成就了君臣佳话,也拉开了霸业序幕。尔后的时代,更旖旎更妩媚,有北宋蔡京家需十几道工序的包子,也有明清扬州盐商穷奢极欲的家宴,但也有精致利己的文官集团和“存天理灭人欲”的宋明理学,中华文明的青春,已一去不返!

4.面食自信与文化自信

前段时间,著名财经评论员叶檀在网上发文-《我眼中最无前途的十个中国城市》,打开文章前,我在心中碎碎念,不要有西安,也不能有西安,看到果真没有,先是大喜,然后是窃笑,我不是一向觉得老陕那“一根筋”的自信如同井底之蛙么?现在怎么也被传染了?

或许是因为陕西要设立自贸试验区,或许西安是郑徐高铁开通后受益最大的城市,或许这种有些偏执的自信已通过一碗碗面,先传至味蕾,在深藏于心。

不过対于一个吃货来说,这些宏大的问题先不想了,克利麻差(陕西方言,迅速的竟思),上碗面,辣子调红醋调酸!

你可能感兴趣的:(上碗面,辣子调红醋调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