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公司的财务有问题,是否还有被投资的价值?


图片发自App


30年前,有两位北京大学毕业生。 学电脑的到伯克利大学拿了博士,被CMU大学聘任当教授,一边教书做研究写论文,一边兼职当顾问拿股票,攒了一些闲钱做天使投资人,20年下来累积了上千万美金的身价。 而他学生物的同学也在伯克利得到博士,走了大多数生物博士的生涯路线,做2年博士后研究,然后在大公司打工10年,终于40岁创业,自己当CEO,开发抗癌新药。 公司虽然干得有声有色,却还没上市,手中空有不少股票,银行户头却没有太多零。

最近这两位老同学在北京见了面。 电脑系教授感慨地说:我一辈子都在帮人谋杀时间,你可是在救人性命。 我虽然有钱,你却有成就感。 生物CEO只好自我调侃一番: 要是成就感能换成钞票就好了!

30年后的今天,伯克利大学念电脑的一位大学生,毕业时手头上已经拿到好几个工作机会。如果到谷歌,年薪10万美金,加上年终奖金2万,股票3万,还有签约金2万;如果加入一家创业公司,人数不到10个人,薪水可能9到10万元,股票却可能有0.3%,将来有一天公司值1亿美金,股票等于30万元,如果成为独角兽,一张纸便值300万。

如果是一位优秀的生物系毕业生,他最好的选择是到一家常春藤大学念博士,寒窗苦读5年,再到学术研究机构蹲2年博士后,才有机会到大药厂上班, 10万美金薪水已经令人雀跃,年终奖金或股票简直是聊胜于无。 这个时候他已经年近30,而7年前跟他一起毕业的电脑系同学,年薪几乎多一倍,还可能挂了个副总的头衔。

薪水、财富、贡献、成就感,都有它们的作用,或是价值。 价值,是现代人最常用、却最说不清楚的名词。 人要活出价值,经营企业要创造价值,产品要提高附加价值,创新讲究创造出独特的价值,这几个“价值”都是同样的概念吗?

在经济学的世界里,价值可以用效用(utility)来理解。 一件商品或一项服务之所以有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效用,能满足人们的欲望需求。 当需求和供应在市场上交易时,效用被赋予了价格,从此价值便跟金钱符号挂上了钩。

财务专家谈论企业价值时,他们可不是在讨论企业对社会的贡献,而是指公司的市值减去现金加上负债。 几周前Kite Pharmaceutical被Gilead 收购前,股票139元,公司市值80亿美金,但因为手头上有8亿现金和短期投资,以及2亿负债,因此企业价值是76亿美金。但Gilead出了119亿的买价,等于Kite的企业价值一天之内增加了30亿,可见这种企业价值的衡量必然随市场机制而浮动。

投资圈里衡量公司的价值,看的是公司的财务发展潜力和市场地位。 全球最大的制药公司强生2016年营业额720亿美金,净利160亿,公司市值360亿。 脸书同年营业额270亿,净利100亿,两者都比强生小,然而市值却有500亿,高出40%。 为什么? 投资人会说因为脸书毛利90%,净利40%,强生毛利70%,净利只有22%。 毛利率高,代表附加价值高,净利率高,代表营运绩效强,加上脸书在社交媒体上独占鳌头,未来成长可期,自然在市值上给予优厚的PE倍数。

但是强生救人无数的价值,是否反映在任何财务指标上?

事实上,如果哈佛商学院教授去访问脸书或强生的CEO,问他们公司的价值何在,他们肯定不会回答公司的企业价值多少亿美金,反而可能引用公司的使命宣言(mission statement)。 像是强生的的使命宣言: “关心世界,一次一人” (Caring for the world, one person at a time),或是脸书最近更新的口号: “赋予人们力量,携手打造社区,拉近世界距离” (Give people the power to build community and bring the world closer together)。

这些价值抽象而无法量度,是吗? 但谁能否认价值本来应该包括这些无形的因素?

企业价值有“有形”、“无形”、“直接”、“间接”、“现在”、“未来”6个不同的角度。 各种以财物指标显现的事业价值,多是有形、直接、现在,至于其他无形、间接、未来的价值,则要看公司的价值观与思想。 用另一个术语,也可以说所谓的企业社会责任(CSR),或是企业伦理、企业文化等也都是企业价值的一部份。

无论企业或个人,在追求价值的过程中,最让人纠结的是财务价值和伦理价值之间的关联性。 如果两者具有完美的正向关联,追求其一的极大化,必然导致另一种价值的极大化,这也简单。 制药公司比社交媒体有更高的PE,生物博士比电脑博士容易累积财富,学生物的大学毕业生比学电脑的就业市场受欢迎,报酬跟贡献产生正关联,这世界岂不是更公平? 资源利用不是能更有效?

显然,现代世界并不遵守这个完美的法则。

生物博士的收入比不上电脑学士,并非孤例。 自古以来文章虽然千古事,文人却多潦落。 文科生的薪水从来比不上理工生,学社会学的绝比不上学法商,甚至于学科学的也比不上学工程的,这是学术分科以来不变的常态。 可见财务价值与伦理价值并不在同一轴线,多半不相辅相成,甚至有时会相互排斥。

两种价值不在同一轴线,好像不完美,却是一个高明的设计。 因为两者既不同向,也不同步,便产生了抉择的必要,包括方向、目的、与先后。 抉择,正是价值的一个重要成份。

如果财务价值与伦理价值同向,或互为因果,那就没有抉择的困难。 如果钞票可以转换成成就感,就不会有人满身铜臭;如果成就感可以转换成钞票,也不会有人酸气冲天。 正因为两者不同向,个人或企业必须分别追求财务价值或伦理价值。 完全忽视财务价值,便可能失去生存的依据;完全缺乏伦理价值,财务价值恐怕很难持久。 两者的轻重或先后,不也是一种价值的显现?

钟鼎或山林,人各有其志。 名闻与利养,殊途不同归。 这样的世界表面上好像不完美,其实可能比较公平,也让这世界更为多采多姿。

你可能感兴趣的:(一家公司的财务有问题,是否还有被投资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