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看了一篇颇让人心酸的文章。
手上有几套房子的扫地阿姨,和月薪三万的办公室白领相比,到底谁才是中产?如果用资产来比较,月入3万的小白领简直就是秒变社会底层。
作者本意,估计只想提出,哪怕月入几万,“劳动型收入”还是不靠谱的。必须要有点躺着收钱的“被动收入”那才算是安全。
但是我看见评论区却炸开了,
自暴自弃型:我想我还是回家种地吧,说不定过两年被房地产商收了还能当当扫地阿姨;
事不关己型:才月薪3k的表示,这事儿跟我没关系,我就不跟扫地阿姨争了。
扫地阿姨家属型:我还能怎么办啊?我也很绝望啊!你只能怪房价啊!
放眼当下,让人艳羡何止扫地阿姨!还有月入3万的摊饼阿姨,周薪3万的搬砖大哥……985、211学历被大面积摒弃,房子好像才是人生真谛。
事实上,沉下心来想想,这篇文章讲的道理没毛病了,但举的例子未免经不起推敲。
一个扫地阿姨,从智联招聘上搜搜,月工资顶多也就是4k了。
就算日常很省,每月留一半,一年就存款2.4万,请问能在北上广深买得到厕所的多少块瓷砖?她之所以可能拥有几套房子,最可能的是下面几个原因:
○ 买得早
○ 拆迁户
○ 早年做生意发达了
这些都是跟“时间窗口”,也就是俗称的“时机”有密切关系的。
第一个可能,买得早。
一个扫地阿姨在年轻的时候,就是这么牛逼,看准了楼市的飞速上升,哪怕在多少白领也看不透未来的时候,就能倾家荡产也买下了房子。
那么,请问对经济看得这么准的阿姨为什么现在还要扫地?她为什么不去做楼市分析师?这是一个不符合常理的伪命题。
第二个可能,拆迁户。
这可能是相当的大。然而,拆迁户是人人可以当得上的吗?现在还有机会当拆迁户吗?不可复制的理论,通常就是没有讨论的意义。
第三个可能,早年做生意发达了。
这个可能性比拆迁户更小。即使,阿姨真的是早年做生意发达了,这承载了阿姨可能多年来的积累和努力,她可能从十几岁拼搏到三十岁,才有了这么一桶
但是,如果一个月薪3万的白领愿意同样努力积累十几年,就没有存款或者资产去抗击生活的暴击吗?
拿着中国飞速发展中的十几年前的过去,去比较一个发展到中期的十几年后的今天,根本没有可比性!
这样一算下来,还有多少人会认为,一个扫地阿姨会秒杀一个月薪三万的白领,成为真正意义的中产呢?这个是小概率事件好不好!
02.
煎饼大妈是可以月入三万,你算了她有多少成本了吗——
起早摸黑,原材料成本,劳动力成本,冒着巨大的经营风险,随时摊子会被城管收了去……这些经营风险和成本你折算后,你还认为摊饼大妈的生活比985、211的学生好太多?
任何生活现象,在我们广袤的互联网都可能被放大成一个“现象”。
这些现象,可以是煽动、可以是片面、也可以是支离破碎的一角。
但是经过一番头头是道的推理演绎,再撒点情绪的糖,忧郁的汤,立刻变成一种看似正确的道理。
有一本书,叫做《乌合之众》。它告诉我们:群体的力量,可以瞬间吞没个体的心智。
群起而攻的摇旗呐喊,再独立的思维,也会瞬间脱缰成小绵羊。
这就是大众心理的可怕之处,它湮灭了思维,也模糊了判断。任何一个人,只要站在群体里,附和的力量终会让蛊惑泛滥成灾。
这也是现代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最隐形又致命的悲哀。
我们拥有大量的信息来源,传统媒体、新媒体、意见领袖、书籍、朋友圈……这些信息错综复杂地渗透在我们的生活中。
它们可以用钱在微博买来骂战;
可以用吐槽尽情地放大情绪;
可以让马甲陪着你玩王者荣耀;
可以让机器人陪着你看网红说唱。
可以把一个人独立思维的能力一点一滴地剥落掉,掩埋真相。
03.
世界既然已经被浑浊的信息包围,那我们怎样保持一定坚定而自主分析的判断力呢? 我有下面几个建议:
01.拒绝被情绪左右
我不知道大家看《奇葩说》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很多辩手很喜欢用情绪煽动来替代理性讲述。
因为情绪最容易带动气氛,让听众瞬间共情。
人在情绪带动的时候,通常都失去了独立思辨能力。脑门一热,心头一震,热泪一流,瞬间观点都想不透了。
所以,我们首先要拒绝在情绪化的时候做任何判断。一个冷静的判断,才是理智的开首。
02. 深度阅读,深度思考
现在很多人都被碎片化阅读的谎言骗得一塌糊涂。
事实上,阅读越碎片化,思考的空间越小,被误导的可能性越大。
我每个周末,都会找一段完全沉静的时间,独自看书。
这不但能让书里面的观点被彻底咀嚼,还能让大脑深度运转,思考这个观点到底有没有足够的支撑。
娱乐性的短阅读,是一种消遣。但凡消遣,都只会杀掉我们天生美好的思考力。
03. 给每个观点,增加一个“判断参数”
言论很容易一边倒。一边倒的言论推断过程,一定有他们层层剥开的逻辑,而这些逻辑都是有参数的。
举个上面的例子,扫地阿姨要拥有几套房,到底需要多少钱呢?钱就是整个推断过程的参数。
只要费费脑筋想一下,钱怎么来,没钱房子怎么来,很容易就能判断出:将扫地阿姨和月薪3万白领摆在一起,无非就是为了吸引眼球。
没有强烈的对比,又怎么让你点开猎奇?
这样的标题遍地存在,我们的独立判断力,则显得越来越珍贵。
作家陈政华曾经说过,
生活总想磨掉一个人的棱角,扣上平庸的帽子。
那根本不是生活做的好事好吗?
磨掉我们的棱角,并且扣上平庸的帽子的,有时就是我们自己。
(这是维小维第174篇原创文章,转载请加署名和出处)
我的其他热文:
01.你越讨厌的人,越能成就你!
02.《我的前半生》暴露的5条选择题,分明就是职场潜规则!
03.罗子君的最强逆袭:你该如何对命运说不?
04.我的前半生:别踩这5个职场雷区,电视剧都在骗你!
05.李文星之死:谢谢你戳穿了互联网之恶
深受启发,随手分享,就是对我最大的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