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卢凯彤在获得金曲奖最佳编曲以后,在典礼上公布自己已经和同性爱人在国外登记结婚,引得现场惊叫连连。
她说:“我知道这个世界不完美,我的音乐不完美,我的人不完美。但有了你,谁还需要完美。”
网友不禁直呼:谁不想和这样的小姐姐谈恋爱!
但即便如此,和父母坦白自己的性取向对所有非异性恋人群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一旦开口,无异于同全部传统道德伦理作对。所以仍然有无数的非异性恋人群还在继续忍受这种痛苦,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持续一生,比如这部电影——
《喜宴》
《喜宴》是李安1993年的电影。凭借这部作品,他获得了柏林电影金熊奖、西雅图电影节最佳导演奖以及金球奖和奥斯卡的最佳外语片提名。与此同时,在台湾的第三十届金马奖,这部作品先后斩获了最佳作品、导演、编剧奖以及观众投票最优秀作品奖。
可谓是李安职业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李安的电影生涯自传《十年一觉电影梦》,有这么一段:
《喜宴》刚在柏林(电影节)上演时,我很紧张,虽然获得满堂彩,但第一个访问我的是香港同性恋团体中的兰博(Rambo)同志林奕华,把我海削了一顿。我当时想:第一个访问就这样,以后的日子还怎么过啊?
但实际上,李安完全多虑了。
如果你要和任何一个人介绍中国电影,李安绝对是你不能避开的一个。
整部电影的主题有两个:一个是同性恋,一个是中美文化的差异。
李安凭借其自身在台湾与美国的双重背景,完美地呈现了这种巨大的差异。
故事围绕五个人展开:台湾人伟同、伟同的父母、同性爱人塞门、房客威威。
影片开头,是远在纽约的伟同在健身房的场景,他一边锻炼一边听母亲寄给他的录音带:
录音带的内容很简单:催伟同找女朋友、结婚、生子。
伟同显然是反感的,之后他收到录音带第一反应就是丢到一边:
但他只能靠运动来让自己忘记这种烦恼。这也就是为什么影片从侧面透露:伟同心情不好的时候就会去健身房。
他已经在这里生活十年了,和塞门同居。
可是,这个塞门,也是个男生。
尽管伟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西化了,但他深知在传统的中国文化里是难以接受同性恋的,更别说他还是家里的独子,父母还需要他来传宗接代。
所以他无论如何都不能向父母坦白,只好选择撒谎——说自己已经有了女朋友。
可他没想到的是,心急的父母执意要来见这个未过门的儿媳妇。眼看事情败露,塞门提议要伟同和他的房客威威假结婚。作为交换,威威可以得到她最想要的美国绿卡。
威威是伟同的房客,喜欢画画,因为没有绿卡常常失去工作,也交不起房租,几乎快要待不下去了:
他很喜欢伟同,超过友谊的那种感情:
所以这个忙,她非帮不可。
等到伟同的父母出现,把祖传的手镯、珍珠项链、定做的旗袍交到她的手上,她是惊喜的:
她又深知伟同绝不会爱上她,所以她也是失落的。才会有后来,在婚礼过后借着酒劲和伟同假戏真做:
但可怕的是,这场假戏,竟然成真了——威威怀了孕。
伟同的父亲在饭桌上给这个儿媳妇夹菜夹肉,开心得不知如何是好。
塞门当场暴走,在餐桌上用英文和伟同大喊大叫:
而此时伟同的父母也在旁边,他们听不懂英语,不明白他们说话的细节。
不过,感情终究是无法掩饰的。
事情自此开始失去了控制。
影片中伟同向父母公布和威威结婚的消息是故事的第一个小高潮,这是伟同与父母的第一此正面碰撞。
或者也可以说,这是中美文化的第一个矛盾冲突点。
在美国,结婚完完全全是两个人的事,所以伟同才会说:
然而母亲用一句话就把他怼回去了:
在传统的东方思维里,结婚不是两个人的事,它是人际交往的一部分。所以才有后文父亲的旧部下不管三七二十一要替伟同大张旗鼓操办婚礼:
他的观点很明显:不办婚礼,等于让他的领导(伟同爸爸)丢了面子。
除此之外,婚姻还意味着繁衍,也就是中国性文化里根深蒂固的思想:传宗接代。
性在中国传统观念里,简直是一种不可说的存在。我们从小被告知:这种东西是肮脏的、丑恶的。因而在父母教育子女的时候,这个词是避讳的、难以启齿的。
但与此同时,性作为繁衍的必要手段,却被我们堂而皇之的利用。所以我们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听起来是个悖论。
不过正是由于平时人们对这种房事避之不及,才会衍生出了一种更加荒谬、可笑的文化:婚闹。
宾客们可以起哄、灌酒、揩油,新人则被要求表演恶趣味的游戏,在喜庆气氛的掩护下,谁也不用承担道德败坏的责任,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应当:
轻描淡写地一句话带过。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一个很强烈的特点:所有的转折点几乎都出现在吃饭上。
揭开伟同同性恋的身份,是在他和塞门吃饭的时候:
伟同和父母宣布登记结婚,是在五个人吃饭的时候:
登记过后,他们碰见伟同父亲的旧部下,提议要大办婚礼,是在餐厅里:
整个婚礼,重点也都在酒席上:
威威坦白自己怀孕,三人激烈大吵,也是在饭桌上:
就连影片最后,威威放弃打掉小孩,也是在车上啃完一个汉堡之后:
饮食文化,就是中国国情。
其实在第一遍看这个片子的时候,我是不解的。
尤其是当我看到在剧情后半段,伟同父亲云淡风轻地接受了儿子同性恋的事实——在我看来这和影片前半段设定的传统、严肃、古板的父亲形象完全不符。
所以我忍不住又看了两遍,试图找出蛛丝马迹来佐证这种转变。
我发现我忽略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人物:戏中多次被提及却从未出现过的——伟同父亲的部下张管家。
他可能才是伟同父亲真正的“爱人”。
他陪伴伟同的父亲、母亲一起生活,默默做着管家几十年如一日。
其实伟同、威威、塞门这几天的相处模式,何尝不是父母与老张他们的另一种体现?
所以在影片结尾,威威问塞门:
和之前老张待伟同视如己出完全呼应。
所以当伟同父亲和塞门坐在海边,坦白自己听得懂英文的事实,还递给塞门红包作为生日礼物:
塞门几乎马上就意识到他已经知道了儿子出柜的事实,他很吃惊,但伟同父亲却对塞门说:
我听,我看,所以我了解。
因为他自己也有这样的感情,所以早在最开始就从伟同和塞门的生活细节中发现了端倪。
所以他才能接受地这么坦然,但他骨子里还是有传宗接代的意识。
所以他选择装傻,让家人以为他听不懂英文,这样他们才会骗他,威威才能生下他们家的孩子。
其实伟同母亲有一句台词,可以从侧面证明她和老公的生活其实并不幸福:
我真羡慕你们年轻人,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
但是接下来她又说:
女人还是需要丈夫和孩子的,你现在太年轻了,不懂这些。
所以即使在潜意识里,即使明白自己得不到老公的爱,还是需要有一个老公给自己依靠。
总之,老张在这部戏里,绝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
影片结尾,伟光父亲向塞门道别,说的是谢谢他:
而对于他法定上的儿媳妇,他脱口而出的是整个家族:
两相比较,结果显而易见。
不过中国式亲情就是这样,即使明白,也不能说出口。
所以他们五个人,就这样带着彼此的秘密,告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