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是个神奇的地方,它是加强版的北上广。
提起硅谷,我们马上会联想到谷歌、苹果、facebook,虽然这里只占了美国国土面积的0.2%,人口总和也不过500万,但却创造了美国科技和工业的奇迹。
在这里,一夜暴富是主旋律。每天,都有无数百万富翁诞生;与此同时,又有无数家创业公司濒临破产。硅谷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经济泡沫加工厂,人们爱它又恨它,恨它又离不开它。
如果你也对硅谷这座城市十分感兴趣,那么我建议你看看这部剧——
《硅谷》
这部剧由由迈克·乔吉等执导,HBO出品,讲述了一群IT技术宅在美国硅谷开办创业公司的故事。
很多人拿这部剧和《生活大爆炸》作比较,但其实两者有很大差别。
《硅谷》的故事主线更为清晰,去掉喜剧元素,其实讲述的是热血的创业故事。一群IT宅男从编程序到开公司,从技术人员变成CEO。而在《生活大爆炸》中,虽然视角同样集中在特殊职业——从事科研工作的研究人员,但整部剧从情节故事而言,更像是一部生活情景喜剧。
由于剧情涉及到职业的特殊性,保证细节的真实性是非常重要的。《生活大爆炸》在这方面就做的十分考究,而《硅谷》似乎更胜一筹。
“真正的创业公司经历过剧集里出现的所有糟糕的事,甚至是更加糟糕的事儿,”本剧的顾问罗杰·麦克纳米说,“如果要说的话,为了使剧集显得更加真实,编剧们不得不舍弃真正发生过的事情。”
事实上,这部剧创造的每个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活。
除了都有社交障碍外,几个人无论是背景还是个性都截然不同,这些宅男们为了硅谷梦凑到一个屋檐下开发各种看似无稽的应用。
核心英雄Richard是一个懦弱到被小孩子欺负,没用到见投资人前会尿裤子,决策前优柔寡断的CEO,着急的时候连话都讲不清楚:
他开发的音乐搜索引擎,被整个公司的人嘲笑:
然而就是因为这个引擎背后蕴含的无损压缩技术,让Richard被硅谷的钱吹到脸上了。
Hooli为了买下他的pp,出到了一千万美元:
而另外一个买家Peter,投资了百万美元,换取10%股份。
Richard在面对这个选择题的时候,吐了,吐得一谈糊涂。
医生和他说:
然而,如果你接受了,你还是一样会后悔。
Richard思考再三,还是决定接受。
所以在Pied Piper被挖掘之后,他经历了人生中从未有过的roller coaster,被赏识,被抄袭,被哄抢,被拒绝,再被骗,又被打官司……
没有比他更背的人了。
他情商低、叙述能力弱、当众演讲会紧张、不会管理和激励团队、不够强硬以赢取尊重、不够忍辱以获得更大利益、不会保密……
听起来简直是一个团队的灾难。
但与此同时,他是个IT天才,甚至在算法被盗的24小时内大幅改进了压缩算法:
他讲原则,不会为了利益说谎,即使在关乎公司生死攸关的存亡时刻,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
为了兄弟义气,坚决留下团队里作用为0的Big Head:
当看到市场部只想要赚钱不考虑产品本身的发展时,毅然决定辞职解散:
对于理想而言,钱根本不重要。
房东Erlich拥有算法10%的股权,在这个团队里,他才像是产品经理。
他想成为乔布斯那样的人,但却把梦想贩卖成从租客身上牟利的小算计:
他是搞笑担当,“开车”担当,满嘴跑火车担当。虽然怼起人来简直是嘴炮十级,但每次都是“刀子嘴豆腐心”。
看到Richard受了委屈立马冲出去打了欺负他的熊孩子:
即使被拒绝成为董事会成员,嘴上生气说要把Richard赶出去,但最后关头还是出现在汇报的现场,单纯因为觉得Richard需要他的支持:
与此同时,他不做老好人,但敢于担当不怕风险,帮男主做了所有为难的决定。
他和男主说:You need to be an asshole.
他是团队的决断者。
Jarad是一个有才华和前途的商业策划员,他得知Richard拒绝高额收购而选择创业后,放弃了自己在Hooli优厚的职位跳槽来这个小公司。
所有人都嫌恶地认为Jared是为了这个项目的无限潜力与前景而前来捞利:
但是Jarad从来都无视他们的敌意。
他用心做着每一项有利于公司的计划、瞻前顾后给队员们提供建议与帮助,总是被习惯性忽略却又始终乐此不疲。
他的性格几乎是完美的,他是整个团队的HR。
Gilfoyle是总是一副胡说八道的样子说着很正经的话,他是系统架构师、加拿大越境者、路西法撒旦教派信徒。
他是团队技术的核心人物。
Dinesh是个呆萌的印度小哥,万年备胎,撩到的妹子全都是有男朋友的:
还会和Gilfoyle比赛码代码,性格特别可爱。
还有一个室友Nelson Bighetti,被他们踢出了Pied Piper。
正如他的外号Big Head(大头)那样,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废物”,围绕他的所有剧情似乎都在尽力体现着这一点。
他善良到有点傻,在暴富之后被Erlich坑钱也没有什么意见。
但这种善良在他的这帮朋友眼里,基本上没什么用处。
他是硅谷的反英雄。在硅谷,每一个人都自称精英,每一家公司都号称要改变世界。但是他对于现实的认知非常客观:
他很平庸,平庸到无聊。但编剧似乎在用他无厘头的成功告诉我们:在硅谷,什么都有可能。
在第二季结尾,Hooli团队的两个工程师问已经被升职为Hooli首席梦想家的Nelson Bighetti:“你是怎么做到的,你曾经是纽核力组里最没用的一个。但你现在一个人负责一整个部门。你扪心自问过这是为什么吗?”
大头回答:“不,我从没想过。”
这个角色几乎承担了剧中70%以上的黑色幽默。
除此之外,Gavin和Peter这一对当初一起创业现在分道扬镳的死对头也很有看点。
Gavin成为了一个外人看来成功而有魅力的企业家,挂在口边的永远是goodness,greatness之类的官话,还有那句经典的Make the world a better place也嘲讽了在Hooli工作的自大而Peter Gregory是一个古怪却很天才的投资人。和Gavin在外表现的充满魅力相反,Peter总是一副与外界格格不入的样子,从来不试图掩饰真实的自己,欣赏创意精神,鼓励Richard做自己的公司。
是他们两个的争抢游戏,造就了整个Pied Piper项目的发展。
这部剧之所以不能简单成为情景喜剧,是因为它太真实了。
互联网创业公司的辛酸和苦楚,淋漓尽致地被表现出来。
雇员问题,财务问题,法律纠纷,业务开展,还有不靠谱的股东。
剧中有一个细节特别打动我。
因为Jared说梦话而失眠的Richard抱着被子睡到游泳池边的躺椅上:
Richard经历了每个创业者的焦虑、紧张,他在两个月内身体机能老了10岁。
但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叫做:
付出不一定有回报。
所以每一个决定所带来的结果都是戏剧性的。
我相信这并不夸张。
所有的创业史都一样,艺术家再也做不成艺术家,他必须成为商人、成为谈判专家、成为利益主导者、成为运用无情手段的人。
因为这里是硅谷。
人们在这里生,也就要在这里死。
唯一能让人感到安慰的,只剩下对梦想的执着。
那么,你还愿意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