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世界500强榜单上,有149家日本企业,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涉足过家电行业。
站得越高,跌下来也就越痛。
日本家电企业的没落
2011年,松下、索尼、夏普这三家日本家电企业的亏损总额累计达到了1.6万亿日元,约合200亿美元。
同一年,海尔集团从日本三洋电机株式会社手中收购三洋电机在日本、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和越南的洗衣机、冰箱和其它家用电器业务。
曾经每年为日本带来数千亿美元利润,常年位居世界500强的日本家电企业,纷纷走上了卖身之路。
2015年12月,创维买下东芝在印尼的彩电工厂和洗衣机生产制造基地。
2016年4月,富士康的母公司鸿海集团接管夏普。
2016年中旬,美的收购东芝的白色家电(冰箱,洗衣机)业务子公司。
2017年11月,东芝映像解决方案公司95%股权正式转让海信。
……
日本家电的没落,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中国家电企业在本土市场的崛起,更是给了日本家电致命一击。
日本家电企业的发展一直都是顺风顺水。
起步阶段,凭借日美同盟,可以毫无障碍的从欧美引进技术。
发展阶段,欧美家电尚处成长期,也没时间打压日本企业。
繁荣阶段,又遇上中国需求的暴涨,并凭此牢牢占据着全球龙头地位。
1951年松下与荷兰飞利浦达成技术合作
“温室里”成长起来的日本家电巨头,遇上生逢乱世中国家电企业,才第一次明白了什么叫做竞争。
中国家电干翻日本企业
价格战稳住基本盘
90年代,发达国家的市场已经基本饱和。日韩、欧美龙头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准备将中国的家电企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1996年4月1日,中国彩电进口关税从35.9%降至23%,日本家电摩拳擦掌,大呼市场契机已到。
一时间,日本企业的精锐尽出,世界500强榜单上排名13的日立,排名17松下,排名36的东芝,排名43的索尼……
彼时,中国所有电视机厂的总产值加起来都比不上一个索尼,外国品牌在中国彩电市场的占比更是高达80%,这似乎是一场没有悬念的战争。
1985年,人们围观索尼的电子产品
库存高耸,强敌的号角又已吹响在耳边,怎么办呢?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长虹率先宣布大屏幕彩电直降18%。兵荒马乱之际,其它的国产彩电品牌纷纷紧随其后。一场带有保卫战性质的价格大战一触即发。
这也是在与外资品牌过招中,中国企业第一次向失去的阵地发动攻击。
几轮惨烈的价格战下来以后,100多家国产电视机厂,只剩下了10多家。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之后,我们取得了胜利。
国产电视与国外品牌的市场占有率之比从2:8改写为8:2,且一直维持到现在。
虽然利润极低,但是好歹保住了基本盘,以及与之配套的数千亿的产业链。
抓准实际,主动进攻
自那以后,日本家电巨头,再也不敢主动发起对中国家电企业的绞杀,妄图守着凭借高端市场舒舒服服的过日子。
然而,中国的家电企业硬是靠着中低端市场的大份额,一点一点的将日本家电企业逼得退无可退。
格力电器连续10年获得世界空调销量冠军。
格兰仕微波炉连续六年成全球第一。
海尔大型家用电器的零售量连续7年成为全球第一。
当国内学者在日本介绍海尔的365天24小时服务时。日本某电器巨头的一位事业部长站起来发言:
“我们日本企业的产品质量没有问题,不会出故障,所以不需要一天24小时、一年365天式的服务。中国企业因为质量不行,老出故障,只好靠这样的服务来对付。”
这个回答自然引得了日本同行的阵阵掌声,但是,几年之后。
在日本家电巨头深陷质量泥潭的时候,海尔却在第42届国际质量管理小组大会(ICQCC)荣获6项金奖。
日本企业开始变得傲慢的时候,中国家电企业敏锐的察觉到机会来了,纷纷开启了自己的国际化进程,彻底堵死了日本家电企业的退路。
2012年,海尔又以7亿美元的价格,拿下新西兰家电企业斐雪派克。
2016年,海尔以55.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美国通用家电。
2017年,美的以37亿欧元完成了对于库卡机器人(KUKA)的收购。
……
胜利是需要代价的
有人说,中国的家电企业虽然靠价格战斗垮了日本,但也给自己埋下了病根。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中低端市场靠着微薄的利润残活着。
但是单单是格力,海尔,美的三家企业的年营业额就超过了5000亿,背后更是带动了上万亿的配套产业链。
更何况,是福不是祸,该来的迟早要来!
前几年,乐视祭起价格战的屠刀,在手机市场一路高歌猛进,准备把同样的套路用在家电市场。
中国的家电大厂哪个不是从一轮轮价格战中爬起来的,玩了几场之后,乐视把自己玩废了。
如果没有当年狂怼日企的价格战,通过合资等手段苟活下来的中国家电企业,或许已经先于乐视倒下了。
即使没有互联网企业,也还有韩国企业的强势打压。
中美贸易战也是这样,美国今年不找上门,明年也会找上门,后年也会找上门……
纵然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我们也必须打下去。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铁血军事近期好文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