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博弈
秦晋之间的这次谈判具体谈了些什么,其中究竟有哪些博弈都不得而知了。我们只能从后来的史料记载中看到,秦国终于从晋国手中把河外列城五抢了过来。
另外史料中还经常出现河西八城的记载,很多人都在争论河西八城和河外列城五的关系。这里不展开说了,只说一下我的看法。河外列城五是秦国一直觊觎的通道,地形险要,不太容易攻取。因此秦国一直都是通过要挟和敲竹杠的手段巧取豪夺,这也是这次战争的主要目的所在。
而河西八城应该是晋国在黄河西岸、陕西省境内的城池土地,是晋国在献公征伐骊戎前后占据的。秦国曾在献公伐骊戎的当年,打败晋国的远征军,但晋国还是在河西占据了大量的城池土地。这些城池可以作为晋国遏制秦国东进、维护晋国西垂安定的前哨阵地。秦晋两国的地盘在这里犬牙交错,实际上也是两国核心区域的缓冲地带。
韩之战前,秦国多次打败晋国的边城部队,到了韩原才与晋军主力决战。因此河西八城很有可能是秦国通过战争手段获取的,在这次谈判中,晋国因为战败受制于秦国,不得不承认了他们的实际占有权。
秦国还在晋国河内的解梁城暂时驻军,派官吏征收赋税(东尽虢略,南及华山,内及解梁城)。秦国驻军解梁城更多的是表现一个姿态,以此向晋惠公施压。因为秦军驻扎在晋国腹心,使得晋国难以安稳,可以保证土地交割的顺利而不至于再次被赖掉。在这样的情形之下,晋国不得不将承诺的河外列城交割给秦国以换取秦国的退兵。
到战后第三年(前643年),一系列的交割手续完成之后,秦国还是担心晋国会反侧对自己不利,于是提出让太子圉入秦为质。晋惠公迫于秦国的威慑,只好将太子圉送到秦国,秦国也把他们所占据的河东之地(解梁城)归还给晋国,秦国势力从晋国腹地退出。
秦穆公为了维护自己仁厚的形象,继续巩固所谓的秦晋之好,把自己的一个女儿嫁给晋太子圉。秦晋之间在和约和联姻的约束下再次进入了和平期,但是这种和平也只是做给外人看的,暗地里双方的博弈和侵夺并没有结束。
韩战后第四年(前642年),夹在秦晋之间的梁国可能是征服了一些蛮族部落,于是在新扩张的领土上开始大兴土木。秦国在一边观望了许久,看见新城建的差不多了,便迅速出兵攻取这些新城。秦国把新城命名为新里,从秦地迁了很多移民占据,并于次年(前641年)彻底攻灭了梁国。
梁国位于黄河西岸今天陕西韩城一带,与晋国的韩原隔河相望,一直以来都是两国之间的缓冲带。如今秦国占据了黄河南岸的战略要地,又把自己的势力推进到了黄河西岸,直接与晋国针锋相对,其下一步的目标很可能就是逐渐蚕食晋国的领土。面对秦国如此咄咄逼人的态势,晋国岂能不紧张?
蠢蠢欲动的重耳
除了要面对秦国步步紧逼的攻势,晋惠公还不得不面对来自内部的压力。
首先是天灾,前面已经提到过,秦晋之间爆发冲突的直接诱因是天灾。晋国早年经历的连续多年的自然灾害,导致粮食歉收,因此向秦国买粮。而第二年,秦国趁晋国还没有恢复的时候,趁机借口自己遭遇天灾而又向晋国买粮,最后导致了韩之战的爆发。
然而晋国这次的天灾并没有结束,如今又逢人祸,境况自然是雪上加霜。晋惠公回国之后发现国内又没粮食吃了,于是干脆就又向秦国买粮。秦国得了那么多的好处,讨到了大片土地,就又打出了仁义牌,同意卖粮给晋国。
这下子秦国不仅得了经济上和政治上的实惠,反而又一次施恩于晋,使得秦穆公的形象愈发的高大了。从这里也能看出秦穆公心机之深,在宣传工作上是多么的得心应手,也能看出晋惠公的运气实在是差的狠。
躲在吕梁山区狐氏大戎中的公子重耳,看到晋国国内遭遇了如此的天灾人祸,反而有些幸灾乐祸。于是惠公回国的第二年(公元前644年),他就鼓动戎族趁火打劫,入侵晋国,希望能够借此回国夺位。戎族从吕梁山区出兵,攻取了绛都以北,今临汾市境内,汾河以西的狐厨、受铎,又向东渡过汾河,夺取了昆都,斩断了晋国本部与北方霍、杨、贾等地的联系。(具体位置见上图)
晋国虽然衰弱,但是对付这些没有组织纪律的戎族还是有一套的,因此戎狄的这次侵略行动并没有造成太大的损失(再次印证了重耳投身戎狄是一个极端错误的选择)。
重耳的这一次行动没有取得成功,反而让惠公知道自己的这个哥哥,实在是对自己的位置有太多的企图,留着他在戎狄迟早还会给自己找麻烦。于是战后第三年(公元前633年),惠公派寺人披乔装打扮混入戎狄去刺杀重耳。
重耳再次侥幸逃过了寺人披的刺杀,于是慌不择路地离开戎狄,再次开始了流亡之旅,直到八年后才回国即位。寺人披的这次刺杀行动虽然又没有成功,但晋惠公算是暂时清除了时刻潜伏在自己身旁的威胁,得以安心梳理内政外交。
史料上对晋惠公后来的为政举措没有太多的记载,固然是因为晋惠公屡次失信,不符合儒家仁义君主的形象,但更多的是他的哥哥后来的霸业光辉将其彻底掩盖了。若要仔细推敲,晋文公重耳即位仅仅九年的时间,即位的第五年就打败了楚国成就了霸业,似乎也太快了。
如果没有惠公时期的准备,单靠这几年的励精图治,就把一个积贫积弱的国家引向了霸主之路,显然是不可能的。事实上,惠公在韩之战失败之后并没有一蹶不振,反而为晋国称霸做了大量的工作,而这些长期酝酿的成果,最后却被他的哥哥所窃取了。
首先在经济上,吕甥推行了作爰田的改革措施,在惠公回国后得到了很好的推行,使得晋国很快就走出了天灾人祸的阴影,为文公霸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军事上,作州兵的措施使得晋国征兵范围迅速扩大。原先晋国军队只有二军,也就是25000人的规模。韩之战导致了军队的大量减员,损失极为严重。而到晋文公五年时,晋国军队扩张为三军三行,比原先鼎盛时期的军力规模还要多两倍,这不能不说是惠公时期作州兵的功劳。
而惠公时期另一个不容忽略的政策,就是秦晋两国经过长途跋涉,迁徙陆浑之戎的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