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年前,那场改变我命运的高考(三)

前天有个同事问我,侄女明年就要高考了,英语有点差,怎么才能提高成绩呢?我说,最好的办法就是做真题。最好把近十年的真题做上十遍,那样成绩一定会提高一大截。退而求其次,把近五年的真题做上五遍,肯定也会有明显的进步。反正都要刷题,与其做一堆不知道什么人东拼西凑搞出来的劣质模拟题,还不如做经过层层把关严密论证的真题。这是我经过很多次考试总结出来的秘籍。

我当年高三的时候,消息渠道都闭塞,英语复习基本没做过真题,但是我的复习方法也还是对路的,那就是针对薄弱项重点突破。整张卷子,最差的是完形填空。我就买了一本完形填空的练习题,从头做到尾。做完这本书,一次英语测验竟然考了128分,全班最高,超过了几个英语大拿。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到现在还记忆犹新。

另一门通过摸索找对了路子的科目是历史。我历史成绩一向不错,但不是顶尖。复习时也常常自我感觉没复习到点子上。某日突然灵光一闪,发明了“一条线复习法”,就是随便找张纸,画一条横线,左侧为一个朝代起点,右侧为终点,某年有大事发生,就在线上约莫着点个黑点,标明具体年份,把这一年的重要事件在脑子里过一遍。下个重要年份再点个点。一条线,几个点,就串起一个朝代。全部历史亦可浓缩在一条线上。从此几本历史书不再是孤立的个体,是通过点和线串联的生动立体。

相比之下,数学的复习就一直不是特别好,没有像英语和历史这样豁然开朗的感觉。反复地看书,把书上的大题都做透做熟而已,仍旧有在黑暗中摸索的感觉。政治亦然。

语文没有刻意复习过,凭借的是从小积累的语感。老师让做题就做题,让背课文就背课文,每周都看班级订阅的《中国青年报》。

一转眼就到了96年的6月份,提前填报高考志愿了。说起来当年的高考,除了考试,还有各种花样。有保送:会考科目达到4个A,就能保送省会的师范学院这,相当于现在的二本。有定向:都是省内的师范类院校。所谓定向,就是整个志愿表,只能填一所学校,但可以降分录取。

我的会考成绩可以保送。全班只有一个名额,班主任决定保送我。我之前说过,自己一直排在班级十名左右,虽然又是张明凯的四轮复习法,又是英语专项突破,自己私底下猛折腾,在成绩上却一直没有明显的起色,除了有一次进了前五名,其余时间,基本原地踏步。所以在老师们眼里,我属于成绩还不错,但是按去年趋势,上不了本科的那种。保送我去读二本,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一个稳读本科的机会砸在我身上,我应该感激涕零才对。

但是我没有丝毫的犹豫——我不去。老师们震惊了,居然拒绝了?!过了这村,可就没这店了!你要自己考,可能还考不上二本,你知道不?为了说服我走保送,班主任和科任老师,轮番上阵,苦口婆心,软硬兼施,好话赖话说了一大筐。尤其是以毒舌著称的数学老师,把我说哭了。

但任老师说破嘴皮,我就是不去。当时的心理活动,我现在还记得:第一,我坚信自己一定能读一个远比这所好的重点大学。嗯,虽然我当时成绩不拔尖,虽然老师觉得我可能连普通本科都考不上,但我就是蜜汁自信,觉得自己能行。第二,如果走保送,我之前的努力意义何在?如果保送,那我早就可以躺在会考簿上休息了,我一天天地熬,一道道题地啃,绝对不是为了上个二本了事。第三,如果真的考砸了,那我也认了。绝不后悔!

老师们拿我没办法,最后保送了和我同宿舍的另一个女生。然后他们又说服我报定向,总之想提前敲定一个本科。保送都不去,为啥上了考场,辛辛苦苦答卷,去一个和保送同样的学校?我还是拒绝了。我能理解老师们特别希望提高本科率的心情,但是我的人生我要自己做主,不能把命运交在别人手上。

我总结自己的性格特点就是:小事拎不清,大事不糊涂。买什么样的衣服,小委屈要不要和人争执,去哪家餐厅吃饭,这样的小事能纠结死我。但是,要不要保送、要不要辞去教职、和什么样的人结婚,这些大事上,我头脑清晰、目标明确,无论谁都不能改变我的想法。

一路走来,打击我的人多,不相信我能做到的人多,归结起来,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人们都贪图安逸,大家都愿意选择更舒服、更保险的路径,而我往往特立独行,选择难走的路,目标清奇,与众不同,所以赞同者少,等着看笑话的人多。二是可能我长了一张太过普通的脸。以后我打算专门写写长相会带给人不同的感受。我的长相就是太平凡,不像能做出点什么成绩的人。站在有些人的角度就是:她那灰扑扑的样子也能读好大学?也能找好工作?也能嫁好老公?人心似海,大致若此,天下同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二十一年前,那场改变我命运的高考(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