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单| 这就是学习之道

《学习之道》

【书名】《学习之道》
【作者】芭芭拉·奥克利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页数】P304
【推荐指数】★★★★

对于“学习”这件事情,你我都不陌生,因为这大概是从小到大,我们父母嘴里最喜欢念叨的两个字了。特别是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科技高速发展的终身学习时代,即使是毕业以后,我们也仍然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学习挑战,比如公司培训、技能考证、斜杠打磨、进修深造等等。

如果说在学校里的学习还能够请求老师的帮忙,那么离开学校之后,其实更多的还是得靠我们自己。也正是如此,一场学习力PK大赛就悄悄拉开了帷幕。而那些不懂得如何高效学习的人,很快就会感觉到吃力、难以坚持,然后被学习能力强的竞争对手给狠狠甩开。

所以说,在开始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学会学习

《学习之道》这本书通过运用脑科学和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详细解读了有关学习的原理,提供了全面的学习方法与思维模式,是一本学了马上就能用的大脑使用说明书。

这本书的作者芭芭拉·奥克利,原本是一个在高中数学考试中从来没有及过格的文科生,可后来因为发现了这些正确高效的学习方法,最终竟然成了一位工程学博士,并留任教授。

是不是很奇妙呢?相信在你也学习了书中的方法后,也能拥有这般传奇的学习经历。

下面,我将主要分享本书中提到的3种学习之道:

001 思维转换

这里是指专注思维与发散思维之间的转换。

什么是专注思维和发散思维呢?我们可以把这两种思维模式比喻成舞台上的两类灯光:专注思维就是聚光灯,强度大、但是照射的范围小;而发散思维则是泛光灯,强度小、但照射范围广。

当我们聚精会神地思考一道数学题时,使用的便是专注思维。这时我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大脑在围绕着眼前这道难题飞速运转,即使身旁有人叫你也浑然不知。显然,这样一种状态是非常投入且高效的。

可如果当你发现自己算来算去就是得不到正确答案,这时还应该继续冥思苦想下去吗?

聪明的选择是赶紧切换到发散模式,让大脑先把这个问题放一放。可以出去跑跑步、洗个澡、听听音乐、睡一觉,或者进行冥想——这些方式都可以帮助我们激活发散思维。

为什么说这种做法会更聪明呢?这里分享一个关于爱迪生的小故事。

爱迪生是历史上最多产的发明家之一,他拥有着1000多项的专利发明。那么能够长期保持如此惊人创造力背后的秘密到底是什么呢?其中有部分原因就在于他很擅长利用思维的转换。

据说,他在遇到棘手的难题时,往往都会先去小睡一会儿,而不是废寝忘食的要马上攻克它。他拿着球坐在躺椅上,在身旁的地上放一个盘子,然后逐渐放松下来,任由大脑进入自由开阔的发散思维模式。而一旦他睡着了,手中的球便会立马滑落,球击打盘子的声音会将他惊醒。在这一瞬间,爱迪生就马上抓住发散思维留下的碎片,找到了新的解决方案。

专注思维能够有助于我们投入地学习,但它也容易让我们陷入一种思维定式;而发散思维就是帮我们打开全局视野的法宝,不断激发我们的创造力。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先启用专注模式分析问题,然后切换到发散模式,加速新想法的吸收,最后再用专注思维去验证方才得到的答案。

002 构建组块

组块一词在本书中的解释是:

根据意义将信息碎片组成的集合。

举几个例子。比如“学”字是根据多个笔画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集合,这就是一个组块;“学习”是由两个汉字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词组,也是一个组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是由多个汉字及标点符号组成的一个有意义的句子,还是一个组块;你根据《学习之道》这本书画出来的一张清晰、有逻辑的思维导图,依然是一个组块;你将所有有关“如何高效学习”的方法分类加工成的一套“学习方法体系”,同样是一个组块……

根据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工作记忆容量是7±2个组块。如果把我们的大脑比喻成电脑,那么你可以将工作记忆理解为大脑的运行内存,它的容量是有限的,只能同时处理5-7个组块的信息。

可尽管组块的数量有限,我们通过前面的举例会发现,一个组块所包含的信息量却是可以不断扩充的。从一个字到一张图,乃至于一整个知识体系都可以成为一个组块。它就像是网页中创建的超链接,虽然占位与其他字符是一样的,可是它的背后却涵盖了更大的信息量。

有了这一点认知,我们就应该知道要如何将“组块”这一概念运用到学习中去了——其实它主要帮助我们解决的是记忆力问题

在我们的学习中常常免不了要记忆大量的基础知识,像我的专业是心理学,里面就有大量知识需要背诵。那我是如何利用组块来帮助我背诵的呢?

直接背诵每个章节显然是不可取的,我的方法是先提取每个章节中的核心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把所有概念画入一张思维导图中,接着再使用待会儿要讲到的第三点“提取练习”进行回顾和复述。

比如说“记忆”这一章,我提取就是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工作记忆、长时记忆、遗忘和内隐记忆这6个概念,每个部分我需要重点记住它们的含义、特征、相关理论等等,然后我把这几大板块画成一张思维导图。只要我熟记这一张简图,以后我再复习到“记忆”这一章时,我的脑海里浮现的就不会是大段文字,而是一张结构清晰的思维导图了。如果考到“短时记忆的特征”这一内容,我能马上按图索骥地找到答案。

这就是组块的好处,帮助我们“压缩”信息,等需要的时候又可以随时将它充分地展开。

这是我读完《精力管理》这本书后压缩制成的组块

003 提取练习

你是不是经常在大量重复阅读一篇文章后,会觉得大脑在处理这些信息时变得越来越轻松,然后你就认为自己已经彻底掌握这部分的内容了?很遗憾,事实并非如此,你很可能是产生了能力错觉。

我在学习心理学的过程中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明明每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感觉什么都懂,可一到做题,就回想不起来了。为什么会这样?因为读顺了,并不代表就记住了。

提取练习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就是在读过一章后,合上书,主动地回顾刚刚学到的知识,最好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这样逻辑会更清晰、便于记忆。

我尝试过的提取方式有:合上书本直接背诵知识点、默写思维导图,以及给别人分享我刚刚学到的知识点。不得不说这是一个比较痛苦的过程,因为一开始你肯定是说得(或写得)断断续续的,中间会发现一些记忆模糊的地方。但只要经历过这一阶段,这一章的知识就会非常牢固的印在你的大脑里了。

当然,这并不是一次两次的练习就可以实现的。根据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在初次学习后,最好在24小时内尽快回顾,之后可以逐渐拉开两次回顾之间的间隔时间。

书单| 这就是学习之道_第1张图片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总结】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分享的3种学习方法:

  1. 思维转换
  2. 构建组块
  3. 提取练习

其实读完这本书后,我觉得书里提到的很多方法,倒更像是我们平常所提倡的一些学习方法的底层逻辑:

  1. 思维转换:左右脑交替使用,劳逸结合,精力管理
  2. 构建组块:概念卡片,思维导图,知识管理
  3. 提取练习:及时复习,默写,以教为学

是不是觉得好些方法都是运用的同一个原理呢?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了这几种正确的学习思维,不论具体采用的是哪种方法,学习效率都能得到很大的提升。

这就是学习之道。

我的九宫格笔记

你可能感兴趣的:(书单| 这就是学习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