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

  (专业课中老师会结合理论讲一些书本之外的科研或是自己的经历。我选择一些简单易懂有意思的故事写下来,在让人了解更多的同时有所启发,并懂得去保护动物。插图取自网络,有点担心版权问题索性找了百度百科,虽然百度百科的图片也并不那么靠谱。)

【鸟类的智慧】

  鸟类迁徙并非完全使用自身的力量,上万甚至亿年的演化让这些高空之上的精灵学会了御风而行。一部分鸟类会借助季风行进,而那些内陆山地的鸟儿则没那么幸运。

  于是,它们开始利用山谷。

  太阳升起后照射谷地,谷地出现上升气流,中大型鸟类,比如鹰,便借这一气流盘旋而上,到达几千米高空,然后往目的地滑行。一次滑行不一定能够抵达目的地,所以降到一定高度后,它们又会再寻一处山谷,再次借助气流上升。

鸟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_第1张图片
(雕)

  按理说自然界的动物都应当尽可能减少消耗,但老师在研究中发现,也有鸟类喜欢飞着玩。就比如说明明前一天走的是正常迁徙路线,半路上小家伙可能就会折返,回到出发地,或者探寻其他线路。这样很耗费体力。看起来这鸟儿挺傻,事实上它并不傻。这类鸟儿通常年轻气盛体力充沛,它需要的是积累经验以及锻炼得更强。当它探寻道路并进行更久的飞行之后,它将在求偶上有优势。

  反观人类,打游戏,时间耗了,学习也耽搁了,还不一定能找到对象。

【人类的智慧】

  还有一个保护东方白鹳的故事。

鸟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_第2张图片
(东方白鹳。百度百科中,该词条的《东方白鹳精选图片》相册里的并不是东方白鹳,浏览词条时勿被误导。)

  东方白鹳对巢址很挑剔,也是生存需要——它们喜欢在高处筑巢,这样的高处一般是大树或足够结实的竿子,周围得又低又平,这样它们就能看到可能的危险。但这种地方不好找。东方白鹳在全世界的数量也只有几千只,为了恢复它们的种群,保护人员决定人为提供筑巢场所。这种方法使得东方白鹳的种群有所扩大。起初人们以为它们适应不了被人类改变的环境,所以无处筑巢;但是聪明的它们在短短几十年就懂得利用高大电线杆之类的人类产物。

  而当它们的数量增加一段时间后,科研人员发现它们好像又进入了发展的瓶颈期,数量就是上不去。再一研究发现,由于食物缺乏,在自然界,东方白鹳的一窝小宝宝最终只能成活一两只,而在动物园里食物充足,一窝几只小宝宝可以全部成活。于是在保护区域,保护人员会用投食机器往东方白鹳的巢中投食。这样一来它们的种群又有恢复。

  在物种少到一定程度时可以采取人工干预。这样做并非是在破坏自然法则,反而恰恰是为了尽快让生灵以健康的姿态参与到自然之中去。

你可能感兴趣的:(鸟类的智慧和人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