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目前最火爆的能源,氢能的迅速蹿红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热潮。
放眼世界,不少国家纷纷将氢能产业列入重点发展方向,给予财政补贴或政策支持。
而在国内,各地也正上演着一场如火如荼的“氢都”争夺战,企业则几乎是“沾氢必火”……
这与光伏、风电行业初期现象十分相似。
尽管资本市场十分火爆,但从产业角度来看,氢能目前实质性落地的内容很少。
资本的一拥而上是否会产生泡沫效应?
冷静过后,谁又将率先扛起氢能行业发展的大旗?
◆◆◆
中国跻身氢能第一阵营
追溯历史,氢能的发展已经有近50年。在这其中,不少国家曾先后投入到氢能产业的研究中,通过制定补贴政策和长期发展规划,抢占行业制高点。
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日本。
日本是全球发展氢能尤其是氢燃料电池汽车最积极的国家,也是最早提出构建“氢能社会”的国家。
日本的氢能产业萌芽起源于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机。这场危机给日本敲了一记警钟,能源安全成为了重要的论题。当年,日本成立“氢能源协会”,以大学研究人员为中心开展氢能源技术研发。
此后多年,日本并没有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其中,直到2013年《日本再复兴战略》中提出把发展氢能源提升为国策,并启动加氢站建设的前期工作。
近年来,日本通过不断制定发展规划、推出新政策来促进氢能在本国的发展。据统计,在2017、2018年两年,日本政府为氢能和燃料电池提供的补贴资金总额超过300亿日元,涉及燃料电池、加氢站、氢能供应链等多个方向。
高标准的补贴之下,催生了一批先进的氢能企业,丰田便是世界燃料电池车的领军者。
无独有偶,美国对于氢能产业的关注也起源于1973年那场波及全球的石油危机,尽管没有日本在氢能领域取得的成就瞩目,但近年来美国也大有奋力追赶之势,引导能源体系向氢能经济过渡。
美国政府通过颁布政策法规,提供科研基金的方式促进氢能产业研发,同时,对于氢燃料车消费群体,美国则提供经济补贴和税收减免。
欧盟氢能产业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也势头颇猛,今年2月,17个欧洲主要工业参与者联手制定“欧洲氢能路线图”,计划到2030年将为欧盟创造约1300亿欧元的氢能产值。
此外,韩国也是氢能产业的积极参与者。2018年,韩国宣布未来5年投资约150亿人民币,助力氢燃料电池汽车及加氢站的发展。
此外,韩国还提出了一个更加宏伟的愿想,力求在2030年,韩国氢燃料电池和氢燃料电池汽车的世界市场占有率均达到世界第一的水平。
在全球第一氢能阵营中,中国则是一位新生。尤其是2017年以来,中国开始发力氢能产业,全国范围内出现了遍地开花的局面。
国外氢能产业的发展经验,带给了我们启示和经验。当氢能在我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之时,氢能产业还将迎来更加集中的爆发。
与5年前日本的孤注一掷相比,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在加入氢能产业的阵营,随着技术的突破和产业的完善,一场全球范围内的氢能竞赛也不可避免。
◆◆◆
氢都:不应止于口号
自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修改后的政府工作报告增加了“推进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的内容之后,氢能在国内便一发不可收拾,引得不少地方政府纷纷加入其中。
最近涌入氢能圈的是重庆市。近日,重庆市在《关于印发重庆市2019年度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中明确提出,将对加氢站建设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补贴。
更加引人关注的则是山西。作为一个传统的煤炭大省,山西近年来将能源转型列为发展的必经之路,而氢能则是其中的重要环节。
4月30日,山西省发布计划,确定在氢燃料电池汽车补贴政策不退坡的前提下,按照中央财政补助1:1比例给予省级财政补助,并对加氢站和氢燃料加注进行适度补贴。
此外,山西省还表示将重点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的延伸,包括氢燃料电池电堆、制氢储氢和氢燃料的运输加注等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紧接着,山西大同便在5月初与首航节能签订氢能产业合作协议。其中首航节能拟在2020年之内至少完成1座世界一流制氢工厂建设,拟在2021年之内完成10-20座世界一流加氢站建设。
而大同市则为首航节能提供必要的政策扶持,包括设立不少于20亿元的政府氢能产业基金,首航节能可以出资部分参与并优先获得服务等等。
山西氢能产业的火爆只是冰山一角。据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近30个省市提出氢能发展相关规划,一大批“氢都”、“氢谷”正在拔地而起。
目前地方政府出台的引导性政策多数集中于加氢站基础设施建设的补贴、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购买补贴以及一些便利政策等。
此外,也有部分地区将目光聚焦在氢能装备制造上。例如河北邯郸在5月28号开工的氢能产业园,重点则是建设以制氢、储氢、运氢、加氢和氢燃料电池核心材料等等。
氢能产业在各地纷纷上马,一场地方之间的“氢谷”争夺战也在所难免。
◆◆◆
能源企业的新竞争主场
火爆的产业自然也使得资本市场闻风而动,甚至在一段时间内,哪怕仅仅是提出“氢能概念”的企业也备受热捧。
在刚刚形成的氢能风口上,美锦能源算得上走在前列。
美锦能源是目前国内少数拥有完整产业链的企业,目前的企业发展规划涉及整车制造、燃料电池、加氢站网络建设等。
坐落山西,美锦能源早期也是靠煤炭起家,十年前,企业开始谋划向氢能转型,目前已有诸多实质性动作落地。
去年以来,美锦能源先后斥资上亿元控股国内最大氢燃料电池客车企业飞驰汽车、增资收购10%国鸿氢能的股份,并先后在大湾区、长三角等多地区布局氢能产业。
受益于氢能产业的火爆,美锦能源的股票也一路上涨,今年前四个月的时间里,美锦能源的股价从每股不到4元,暴涨至最高突破21元。
另一大氢能源玩家当属亿华通。作为氢能领域的领导品牌,亿华通今年来也收获颇丰。
今年初,亿华通与国家电投集团氢能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汽福田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氢能产业在京津冀地区的发展。
除了企业的合作外,亿华通还在今年4月与成都政府达成合作,构建西部氢能产业生态。目前,亿华通已初步完成在北京、张家口、上海、郑州、滨州、苏州、成都等七大城市产业布局。
无论是跨界而来的企业还是氢能产业的固守者,都在氢能火爆的大势下有所布局。据统计,仅今年以来,国内企业在氢能领域的布局就已经超过了200亿元,并且这一数字仍然在持续增长。
不过,进入5月份以来,氢能相关概念股有所下跌,这也引起了业内不少人士的关注。
氢能的火爆引发着行业一波又一波的热潮,蜂拥而至的规划、布局之后,也势必将会有一波调整期。正如当下的光伏行业一样,大浪淘沙,千锤百炼,才能换取更加长远的发展。
去年末,麦肯锡协助国际氢能源委员会发布了全球首份氢能源未来发展报告,其中指出,到2050年,氢能产业将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和3000万个工作岗位,氢能汽车将占全世界车辆的20%~25%,承担全球18%的能源需求。
无疑,氢能的前景十分广阔。在这场浩浩荡荡的氢能大战之中,或许真的有人会决胜于千里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