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城市,这方“故乡”

这座城市,这方“故乡”_第1张图片
昼夜交替之时

来到鞍山上学已逾两年,时间如白驹过隙,眨眼已经大三了。再回头看看收留我这么久的城市,依然有种莫名的陌生。这座都市就这么伫立在那里,我们像隔着一堵墙,威严的气势让我不敢靠近。与其说,鞍山是一座城市,倒不如说它像一条繁忙的传送带,一台冰冷的机器,每天把人送来送去,让他们去完成工作,可凛冽的寒风依然刮着,夜还是那么黑。

初次向朋友提起鞍山,竟然没有一个人知晓。这座城市就这么在我过去十八年的记忆里隐藏着,大概都是理科生的关系,也没人会去仔细琢磨每个省市。直到有人告诉我,我又告诉大家,鞍山有一个鞍钢,就是大跃进时候那个鞍钢。这时候我才对这座城市有了一丝熟悉。

说实在的,大家还是更熟悉安徽的马鞍山。大学刚开学就听见很多来自安徽同学的惨叫,“鞍山竟然在东北,不是在安徽吗?”这句话不知道成为我们多少年的笑柄,每每说起这事都会记忆犹新。于是就在这样毫不知情的状态下,鞍山成为了我第二个居住地。

第一次回到家里,许久不见的亲朋好友又聚在一起,说起学校,说起城市,我只得在旁边苦笑,我说什么,大一迷茫的自己一直游荡在那一方小角落,对鞍山这个城市没有丝毫见解。朋友问我要特产,我只能打趣的说:要什么,要钢铁吗?那可是轮吨卖的。然后哈哈一笑,妄图掩饰自己的无知。

又一个学期,我新添了一辆单车,背上地图,俨然一副新大陆的开拓者。我就是在它之中啊,怎么会看不遍这点水土,怎么会走不完这段长路。

于是我踏上征程,谁又会晓得,远走他乡的浪子,心中有怎么样的苦楚。

说是苦楚,实则有点过。不过一个人的旅途并不是很容易,常常感到自己骑行这么久的意义是多么的渺小,感到路面是多么的起伏,感到风声是多么的呼啸。鞍山的路上是很少有单车的,大家都在匆匆的赶路之中,没有人会多看你一眼,没有人会多跟你说一句话。如此急躁,如此孤独。

时间在渐渐的流逝,鞍山的时间总是过得很快,没有感觉,已是斜阳余晖,稍作休息,又是拂晓晨明。于是我开始看遍每个时间的每个地点,去寻找这座城市,去看到城市中的我。

鞍山的清晨,是说不出的静谧,大概北京这个时间段,地铁早已人满为患了吧。阳光还没有射入窗台,整个早晨就透出一股清凉,没有风声,树叶安静的躺在枝桠上做着美梦,路上稀稀落落的行人在真正的步行。车辆卡在黄白线之间,井然有序,偶尔远处传来一声车鸣,滴——,也没有什么违和,与两边的绿色融为一体。街上的路灯刚刚熄灭,灯泡还尚存一丝余力,发着微弱的光芒,似乎只想再看脚下的油柏路意一眼。车流两岸的绿化带格外的宽阔,昼夜温差的原因,并没有江南的雨露或者工业的尘土,只是那绿色的叶子被刚刚升起的暖阳照的发亮,丝丝脉络就延伸着,扩展着。那是不是跟家乡一样的景象,我不知道,但我清楚的是,这座城市被赋予生命,持久不息。

第二次出行在一次艳阳高照,太阳直直的在北方盯着这座城市,鞍山也变成一片金色的海洋。学校附近的楼层都很低,是属于老城区,于是阳光开始肆无忌惮,在街上,在树上,哪里都是。学校西边有一方叫做千山的风景区,现在的我就站在这片区域,瞭望整个城市。每一处细节都尽收眼底,在这小小城市,房屋反而不像大都市那么错落有致,那家和这家的都不一样,朝着不同方向。身后大山小山此起彼伏,绿色的波浪随风滚滚而来,每一片树叶都争相表现自己的姿态。这大概会难倒喜好美术的人,可是恰好是摄影师的天地。我想有一台相机就好了,但是此时美景,只得印在脑海。

如今因为些许原因,又开始热爱运动。鞍山的空气实在不敢恭维,偌大的钢厂就在市中心,能维持成这般天气,环保局有不小的功劳。不过跟从河北而来的学生相比,这点雾霾小巫见大巫了。夜跑成为了我的挚爱,因为鞍山的夜晚格外的静,最繁华的步行街也在七八点早早关了门,于是夜晚慢跑的我感觉整个城市都是我的,也就不由得喜欢上。沿着街道,看着那些老房子中的点点昏黄,感觉跑进了上个世纪末,没有焦躁的鸣笛,没有喧闹的广场舞,没有一班接着一班的公交车,有的只是和我有共同爱好的路人。这便是这个城市最原始的形态,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悄悄地没人打扰。静,成了城市乐章的主旋律。

原来严肃的钢铁之都有这么温柔的一刻,陌生的形容词只是我无理取闹。

最近在看书时,不由得喜欢上钢琴曲,纯音乐的。音符的回转,琴键的流动,指尖轻点在我的心上。然后我竟入眠,梦中,我落入了钢都温柔的怀抱。


希望每个人都能爱着,那个包容你的城市。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座城市,这方“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