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参加了一个拓展游戏,名字叫“极速60秒”,完成游戏后,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看清并读懂规则才能真的事半功倍。
游戏名称:急速60秒
主要道具:一个绳圈和30张图片。30张图片,代表了数字1-30,每张图片代表了一个数字,他们全部背面朝上放在地上的绳圈内(任务区)。
任务描述:考验团队的速度,智慧与激情,尽量短的时间内需要把散落在绳子区域内的代表数字1~30的卡片按顺序拿出来。两组竞争,先完成者获胜。
游戏规则:
1.每一轮的时间只有60秒。
2.同一时间内只允许一人进入绳圈内。
3.一旦出现违规(卡片顺序错误,多人进区),本轮即失败,60秒结束后回到讨论区,准备下一轮。
看似很轻松的游戏,然而最后我们完成的方式是:用体罚换来额外的两次游戏机会,并与教练协商延长游戏时间,最终在第五次进入任务区后,在120秒内完成了游戏。
我们第一次进入了任务区时,我们还没来得及把全部卡片翻到正面,就有伙伴因为摸了绳圈内的卡片而被终止任务,时间7秒钟。
第一次尝试,略感兴奋,回到讨论区,我们大家迅速回忆刚刚看到的卡片上是什么图案,猜测到底是什么数字,并且积极的讨论着游戏策略。
举其中一个列子吧,下面这张图“三桶油漆”代表的不是3,而是21,因为“三漆”二十一。
第二次和第三次进入了任务区后,我们已经推断出每个图片代表的数字,并且用笔和本记录了下来。我们的策略是:圈中的人迅速翻卡片,由圈外专门的一个人提示大家找到相应的图片并指出图片在哪里,由圈中人进行收集和排序。这是我们能想到的最具备效率的方法了。
可进入任务区后,我们依旧没能在规定的60秒内完成任务。问题的关键还是出在时间不够用,算起来平均每张卡片被找到并且按正确顺序排好的时间是2秒,而依靠一个人在圈内翻卡片,整理卡片,其他人在圈外指引好像真的做不到。
最后我们用体罚换来了游戏机会,并央求教练在时间上给予适当宽松,因为60秒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好在我们组在第五次挑战中,用我们的办法在120秒内完成了任务,而另外一组,接受了双倍惩罚后又去挑战了一次,才完成任务。
那么努力却没成功?往往是对规则的错误解读
游戏结束后,我们问教练,这个任务是否有在60秒内完成的可能性呢?教练说,有,并且告知了方法。这个方法一公布,我们瞬间恍然大悟。
这个关键点就在于对任务规则的解读上,任务要求是“只有一个人能进圈,不能多人进圈”,所以我们严格并且过度地执行着这个规则:卡片是圈内的东西,圈外的人不能碰。
更加有效率的做法是:圈内人将图片扔出圈外,由圈外的人分散整理后放在一起,这样可以大大的节约时间。这样做并没有违背只有一个人能接触圈内图片的规则,因为图片被扔出圈外之后,就变成了“圈外的图片”。
原来如此!
我们又问了教练一个问题,有没有团队在规定次数和时间内完成的呢?他说几乎没有。用这个方法获得成功的小组,一般都是因为不小心图片掉到了圈外,而并没有被教练罚下场,才发现“规则漏洞”才得以把任务完成的。
这也说明,大多数时候我们是因为一个偶然才发现真正的规则是什么,大部分人都懒于通过思考来获得它。
教练又说,这个拓展游戏做过这么多次,让他印象最深刻的是一群大学毕业生。为了完成任务从下午7点一直把游戏进行到夜里3点才完成。后来有人做得蹲起次数太多,咬着牙扶着窗台完成惩罚,就这样他们依旧不放弃。
这种精神固然令人感动,可同时也让我反思,很多时候就因为我们错误解读规则,导致我们做了太多的无用功。
所以说,对规则的解读是多么重要!那些所谓的墨守成规很有可能是我们对规则进行了过度的自我理解,把关注点放在了任务规定我要做什么,而不是在遵守基本规则的前提下去思考我还能做什么。
如何应用“正确解读规则”?
那这种在“既定规则下去思考我们还能做什么”的情况可以用在哪里呢?
回到我们的基础逻辑上,昨天我在《不想被看低,那就提升自己的价值感》这篇文章中提到我们自我实现的根本是价值互换。而创造价值互换的首要条件是要明确“我要什么”和“我有什么”,拿“我有”去换“我要”。当明确了这两点之后,我们就要思考,在遵守规则的前提下,交易可以以哪种方式在两者之间进行,因为规则常常出现在这个部分。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找工作。我们用自己的能力、经验和未来的潜能,来换取一份令自己满意的工作。通常,用以证明我们能力和经验的方式是简历、证书、以往的作品等。令我们满意的工作则通过招聘网站、内部推荐、猎头公司等方式展示出来。
这两者之间被设置了一种被大家默认的潜规则:求职和招聘就应该这样。所以,很多求职者是通过大量投递简历去寻找到工作的,有些人是通过内推和猎头公司找到工作的。
然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告诉我们,找工作就应该这样找,可是我们却一直遵守着这样的规则。
跳出这种规则后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老秦,原名秦阳,90后,现任秋叶团队的营销总监。年初我在他的演讲《一个PPT主义者的成长故事》中听到他描述自己大学毕业的第一份求职经历,令我颇感震惊。
他找工作的方式跟我们不太一样,他用的居然是PPT+微博。
事情缘起于他当时一直在微博上做PPT笔记,已经吸引了一些粉丝了。后来他想去工作的那家的企业老总正好出了一本书,所以他读完后,把内容进行梳理,在微博上发表了一份PPT读书笔记,并@到作者和出版社的人,作者看到后当即决定让老秦入职他的公司。
达成一个目标,或者说完成一次互换,在遵守基本规则(基本规则是公司需要有雇员,而求职者需要工作来赚钱)的前提下,打破看似是规则却不是规则的潜规则(求职一定要通过投简历等方式),善于分析达成目标的方法,不盲目从众,也一定能找到属于你的“捷径”。
“捷径”并不是不劳而获
我为什么会给“捷径”打引号呢?因为它只显得像“捷径”,但它并不是不劳而获,而是没有盲目从众,没有随波逐流,只是跳出了圈子,到了圈外去寻找方法。
我们还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老秦可以用PPT笔记+微博的方式找到工作呢?
第一、他的PPT做得确实好;
第二、他很爱读书;
第三、他的结构化能力很强,能迅速构建书中主要内容;
第四、他在微博分享PPT读书笔记已经不是第一次了,还做过其他的“吸粉儿”活动。
老秦在“我有什么”上下了大量的功夫,而且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选择让别人知道。
昨天的文章发过之后,很多人都找到了共鸣,明白了 “价值互换”和“价值链接点”的意义。实际上,很多时候我们或许已经找到了做事的“捷径”,可欠缺的就是巩固“我有什么”。只有当“我有什么”、“我要什么”、以及找到合适的互换方式的时候,这条“捷径”才走得通。
打破规则要能建立规则
记得在这次的拓展游戏上,一个男孩子说,我不喜欢这样的规则,我喜欢的玩法是我们一起都出去,把教练锁在屋里。尽管他这个玩法最终没能实现,但是我依旧愿意为他喜欢跳出规则的想法点个赞。
可是,我们依旧可以反思一下,为什么这样的“玩法”没能实现。很多时候,游戏都是有一些最基本规则和任务目标是不可去破坏的,就像法律一样,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应该是在不突破底线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去思考和创新,而不是盲目的为自己设限。
当我们的想法像上述的男孩一样,是彻底的打破最基本的规则的时候,那就一定要有建立规则的魄力和能力,我想这才是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