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10、《伦理道德散论》

一篇2010年的旧文,纪念一下曾经读叔本华的时期。

阿图尔·叔本华(1788——1860),德国著名哲学家

10、《伦理道德散论》

“认为这一世界只有自然物理而非道德方面的含意,是一个根本性的、极大的和至为不幸的谬误,是人们反常的思想所致。”叔本华批判康德的道德理论,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人的尊严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道德又建立在尊严的基础上,这就无法证明任何一点。叔本华提出的规则是:“我们不应该对我们所接触的每一个人进行价值和尊严方面的客观评估”,否则一个人的意欲中的卑劣性和思想中的狭隘性会招致我们的厌恶和蔑视,我们应当看到他的“痛苦、需求、恐惧和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同情他,产生怜悯。

叔本华分析了佛教、婆罗门教等东方宗教,从中总结出东方伦理学的首善和首恶,并将其与基督教的教义相对比,最后他得出的结论是“一个人道德上的善或恶首先是从这个人对待他人的根本态度和心情反映出来,也就是说,这种态度、心情要么带有嫉妒,要么带有同情的特质”。

“勇气之所以是美德就在于:我们心甘情愿地直面此时此刻对我们构成威胁的恶性,并有所作为,目的就是以行动防止更大的罪恶在将来发生。”“勇气具有坚忍的特性——坚忍就是意味着我们清楚意识到除了此刻威胁着我们的恶行以外,还有更大的恶行,而我们此刻的仓皇退却或者躲避就会招致将来更加可怕的恶行。”

说到吝啬,一般认为它是劣性,但这存在疑问。叔本华从正反两方面展开论证。正面:挥霍才是罪恶。挥霍者的认识基于感官乐趣是实在的这一论点上,因此大肆花费钱财,但这容易导致贫困,贫困又导致犯罪。吝啬节俭者的出发点就与此相反,财富可以避免上述的犯罪,为将来的灾祸作防备。当吝啬之人去世,他们的遗产继承者可是大大受益。从吝啬者得到的救济比从债台高筑的挥霍者那里得到的更多。因此,“吝啬节俭并不是一桩罪行”。反面:吝啬节俭是罪恶之尤。当人的身体衰弱,对于感官享受的追求转向对金钱的欲望,“吝啬节俭是年老之人的恶习,这就犹如奢侈挥霍是年轻人的恶习一样”。

通过上面的讨论,叔本华引入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认为“每一个人的完美优点是与某一缺点相关联——这一缺点是因这一优点太过所致”。

叔本华反对道德败坏和智力低下是相结合的说法。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卑劣的道德成分,这是人性的一部分。有时候换了一个环境,人的劣性被激发出来,甚至会达到一种骇人的程度,例如英国国教牧师对黑人的虐待与折磨。人性中存在的憎恨、愤怒、怨恨和恶意等劣性,抓住一个机会就喷发而出——甚至小题大做。“只有人才会纯粹为了伤害别人而伤害别人。”动物捕杀猎物是为了生存,而人纯粹是为了满足某种残忍的欲望。人性中最糟糕的特性是幸灾乐祸。这与残忍直接相关。而嫉妒则是人性中首恶的表现,以上提到的都是人的劣性。但是人身上还存在美好高尚的品质,它们能够为黑暗中的大众照明路向。

道德的基础是这句真理:“这就是你”。“出于纯真目的的每一善良行为都宣告了做出这一行为的人是与这一现象世界互相抵触的。在这一现象世界里,他人与自己是完全分离的,但做出善行的人却把他人和自己视为一体。”这样的事例极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当某一个人在处于死亡已成定局的情况下,仍然紧张、热切地关注着其他人的安危并给他们施以援手。”一个人即将被施以极刑,但上行刑台之前极力驱赶自己的爱犬,这样的心态是在其他个体身上看到自己的延续。叔本华认定我们的自身可以存在在别的生物身上。之后他通过论述婆罗门教的教义,将其与基督教相比,批判了基督教狂热。

“这样的一种自由(道德的自由)在大自然是寻觅不到的,它只能存在于大自然之外。”因此我们个人的行为是不自由的。人一生中所发生的事情遵循一种必然性,其结果具有道德的含意,“也就是说,从我们的所为我们了解到自己,正如从我们承受的痛苦了解到我们的价值一样”。因此,“人的个体性并不完全取决于个体化原理”。叔本华赞同婆罗门教和佛教关于与生俱来的性格不能改变的观点,认为“所有真正的功德和优点,不管是道德上的还是智力上的,不仅只具有物理的或者现实经验的根源,而且还有其形而上的根源”,功德和优点是先验的,是不可改变的。

“道德优点完全不是源自理性的思考;对理性思考的训练、培养有赖于思想文化,但道德优点是直接发自意欲本身的,而意欲的内在成分是与生俱来的,意欲本身是不可以通过文化修养而改进。”

一个人的个性决定他的所有行为和思想,反过来,一个人的任何行为都能反映他的性格。因此,如果一个朋友在某个细微的事情上体现出了卑劣的特征,还是及早与其断交的好。中国古代的“割席断交”正是极佳的佐证。一个人能成为怎样的人和他想成为怎样的人无关。

道德说教对人的影响的本质和他人的榜样例子的影响类似,但后者作用更大。榜样例子起到阻挠或鼓动作用。但它们能发挥作用的前提是个人本身能接受。“所有真正的道德品质,无论好坏,都是内在天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叔本华思想随笔》读书笔记:10、《伦理道德散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