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刘邦和项羽,大家都不陌生。刘邦以平民的身份一手建立了大汉王朝,成为开国皇帝。
我们都知道,项羽出身名门,祖上世代都是楚国的将军。力大无穷且志向远大。很小的时候看到秦始皇出巡,就对叔父说:“我可以取代他!”又很有军事才华,打起仗来几乎百战百胜,“破釜沉舟”的成语就是为了项羽而创造的。这么一个人物,简直就是古代版的高富帅。
而刘邦比起项羽来,就次多了。论出身,刘邦是街头小混混,穷困潦倒,游手好闲。三十多岁还是老光棍一条,快四十岁才娶了吕雉做老婆。论才华,刘邦几乎每次都被项羽给打得落荒而逃。
但就是这么个人,最后硬是打败了项羽,把项羽逼到乌江边自刎,取得最后的胜利。
刘邦论才华、论出身、论威信从一开始都不如项羽,他是怎么打败了各方面都比他强的项羽呢?
我认为,原因有三:
第一. 刘邦会用人
陈平最初投靠项羽,因为被牵连要受处罚,陈平于是逃跑去投奔刘邦。刘邦让陈平陪着自己一同乘车以示对他的宠幸。
后来项羽率领楚军攻汉,断绝汉军的粮道想困死刘邦。刘邦问陈平怎么办。
陈平回答:“项羽这个人,谦恭有礼,所以很多人愿意归顺他。但是他为人肚量很小,把爵位封地看得很重,不愿意轻易给人封赏。所以很多有才之士不愿意归顺他。而且项羽疑心很重,很喜欢猜忌别人。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点离间项羽他们君臣的关系。要知道,不怕对手太聪明,就怕自家后院起了火。”
刘邦觉得很有道理,又问陈平,“那你说,怎么做?我都听你的!”
陈平说:“你拿四万斤黄金给我,我去楚军那里进行反间计,说范增、钟离昧等人整体领兵打仗功劳很大,但项王不肯封他们土地,所以钟离昧等人已经投靠了汉军,打算跟汉王里应外合,把项王给灭了。”
刘邦拍着手大笑,“这个方法好!”
陈平说:“先说好了,这四万斤由我支配,你不能问我花到哪儿了,我也不需要向你汇报!”
刘邦只顿了一下,马上说:“行!只要你把事情办好了,花多少我都没意见!”
他真的给了陈平四万斤黄金,随便陈平去处理,自己什么也不问,什么也不管。
《孙子兵法》上曾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敢于相信一个人并毫无顾忌的使用,是需要心胸和魄力的。
所以最终项羽还是中了计,让忠心耿耿的臣子们寒了心,离他而去。
一个手下人才济济的君主,跟一个猜忌手下最终使手中人才伤心离去的君主,谁的胜算更大一些,一看便知。
第二,刘邦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俗话说:“听人劝,吃饱饭。”意思是说,能够听得进去别人有用的意见,是一个大优点。
但这个优点,项羽不具备,而刘邦具备。
项羽摆了一出“鸿门宴”,他的谋士范增一再在席间暗示他,要他杀掉刘邦,他却犹犹豫豫,不肯下令。范增无奈,自己找人想直接干掉刘邦,无奈计划受阻,而项羽,就坐着从头看到尾,一点儿出手帮忙的意思都没有。最后刘邦顺利跑掉,回了家继续和项羽叫板。
连自己最忠诚的谋士的话都不能听从,项羽怎么能够不败!
再看刘邦,推翻秦王朝后刘邦被封蜀地,很多将士不想去蜀地,于是私自逃回家。韩信也逃跑了。萧何听说韩信逃走亲自去追,最后把韩信给追了回来。
萧何对刘邦说:“你要夺取天下,就一定要用韩信!不仅如此,你还要给韩信封个大官!”
刘邦说:“行,那就叫他做大将军吧!”
于是韩信真的被封为大将军,为后来汉帝国打败项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史记》中曾说,刘邦粗野爱骂人,而且对人不尊重。但是依然有很多人愿意追随他。其原因,就是刘邦听得进去意见,也愿意把得到的东西封赏给别人。这是作为领导者很重要的品质。
第三点,不气馁
楚汉相争的数年间,刘邦无数次被项羽打得屁滚尿流跑掉。但跑了之后,就收拾残兵,重整旗鼓。要知道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失败之后,就自己觉得再也爬不起来了。于是就真的爬不起来了。
项羽与刘邦的数年争斗中一向都是赢家,只一次被逼到乌江边上,乌江的亭长对项羽说:“我带你渡江,到时候汉军到了也追不上你。过了江,江东千里土地,民众数十万,都归你项羽统管。过了二十年又是一条好汉!”
大家猜猜,如果是刘邦到了这步田地,他会怎么做?
我猜他会毫不犹豫带着手下的人上船、渡江: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今天的仇老子一定会报回来,你给老子等着!
刘邦一定会逃跑,而且会在江对岸重整旗鼓,从头再来。毕竟只要活着,就不怕没机会!
而项羽是怎么做的呢?
他对亭长说:“我带了江东八千子弟前来,却只我一人回去。我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说完拔剑自刎!
只能享受成功,不能承受失败,是项羽不如刘邦的第三处。
有句话说:“狠时能狠,忍时能忍,方是厉害角色!”
但项羽,狠时不能狠,忍时也忍不了,所以最终成为失败者。虽然太史公对他多有厚爱,在《史记》中称他为“失败的英雄”,但失败就是失败了。一统中国的,享用这美好河山的,是刘邦而非项羽。项羽留下的,也只是故事与传说,和人们的几句叹息罢了。而刘邦,却将身上善于用人,遇事不气馁的领导特质发挥到极致,最终开创了被后世誉为汉唐盛世的大汉王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