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米粒心理:握手行为在人际交往及心理咨询中的意义

来自中国社科报

  握手指个体间在人际交往中用手部动作进行的交流行为,是人际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握手是一种接触行为,人类是具有社会性的生物,在人际交往中个体间不可避免会发生握手接触。有研究认为,握手可以使个体间更能传递情感或想法。

握手接触应用于人际交往

握手接触是个体间情绪传递媒介。握手这一接触行为在个体间的情绪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个体感知他人情绪的重要媒介。握手行为虽不及面部表情能够直接表达个体情绪,但它却是个体情绪交流中非言语行为表达的重要辅助手段。

  赫滕斯坦(Matthew J. Hertenstein)等人的研究表明,通过握手接触,个体间能够传递不同情感,如快乐、愤怒、同情等。在这项研究中,被试两两结组,实验员要求其中一名被试通过握手来表达各种情绪,另一名被试在感受握手触摸后,从13个情绪选项中选出自己认为伙伴所表达出的情绪。实验期间,被试间无任何言语交流和眼神接触,被试仅通过握手接触感受对方的情绪。结果发现,单单通过握手接触行为,被试就能够准确识别出伙伴所表达的多种情绪,如惊恐、感激、喜欢等。

握手接触改变个体对他人态度。研究发现,个体容易对他人产生刻板印象,对他人的态度一旦形成,往往很难改观。但握手这一接触行为是否能够改变个体对他人的态度?

  心理学家费舍尔(Jeffrey D. Fisher)等人专门对此进行了一项有趣的研究。这项研究选取现实中图书馆还书的真实场景,以图书馆职员作为被试,当学生来图书馆还书时,要求职员归还借书证时握学生的手或不握学生的手,最后学生对图书馆职员进行评价。研究结果发现,与职员有过握手行为的学生普遍给予职员更好评价。这表明个体间通过握手这一接触行为能够增加被握手个体的积极情绪感受,使被握手个体对握手行为发出者的好感度有所提高,进而使个体对他人的态度发生了改变。

握手接触能够影响他人行为。研究表明,握手不仅可以改变个体对他人的态度、传达彼此的情绪,还能够影响个体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握手不单是身体上的简单触碰,更是尊重他人的行为表现。这一细节看似简单,实则在交往双方中传递了更多信息。

  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与他人握手接触后,很大程度上会改变个体行为。当个体对他人有所请求时,相比不给予他人握手接触,在请求同时给予他人握手接触,个体请求会更容易得到他人同意。以往研究也表明,握手接触会促使个体做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林恩(Michael Lynn)等人的研究发现,当服务员在服务前给予顾客握手接触时,他们能够获得的小费相比不给予握手接触时会更多。此外还有研究表明,当乘客给予司机握手接触时,即使在没有车费的情况下,他们能够乘车的可能性也更大。

  为何这一简单行为能够对他人行为产生如此大的影响?握手行为不仅可以使他人感受到自己被尊重,更是向对方传递了友好的信号,因此更容易获得他人的理解和宽容,进而对个体行为产生影响。

 握手接触应用于临床实践

握手接触可以为伴侣镇痛。在电视剧中不乏这样的场景,当产妇在产房分娩经历疼痛时,丈夫总是会在产房中紧紧地握住她的手为她加油鼓劲。以往为保证医疗环境或手术环境的无菌状态,产妇分娩时通常除医护人员与产妇之外不允许其他人在场,这样的场景对于产妇来说似乎缺少了情感支持与心理寄托。现在,许多医院在产妇分娩时鼓励伴侣紧握产妇的手,陪伴在旁。以往和现在为何有如此大的转变?

  直接的研究证据表明,握手接触行为能够给予疼痛者更好的疗愈效果,能够有效降低疼痛者的疼痛体验,尤其是在情侣或夫妻中所带来的疗愈效果更是显著。研究者们认为这是社会接触的镇痛效应。

  戈德斯坦(Pavel Goldstein)等人在2016年对握手这一社会接触镇痛效应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相关研究。这项研究采用生态效度较高的热刺激范式。实验人员让23对夫妇被试中的女性经历热刺激以体验到疼痛感,要求男性伴侣在女性伴侣接受疼痛刺激时给予触摸行为(握手)或不给予触摸行为,接受疼痛刺激的女性伴侣在实验过程中对自己感知到的疼痛进行主观评分。研究结果发现,触摸条件下疼痛者的疼痛评分更低。当考虑到关系亲密度这一因素时,相比陌生人触摸条件,伴侣触摸条件下疼痛者的疼痛评分显著降低。这说明通过握手接触行为,疼痛者的疼痛感确实能够得到有效缓解,而伴侣的触摸对疼痛者而言具有更强的镇痛效果。

  为何伴侣的触摸能够为疼痛者减轻疼痛?研究表明,这与触摸者的共情有关,疼痛者通过握手触摸行为感知到的伴侣共情水平越高,体验到的疼痛感就会越低。

握手接触促进来访者自我暴露。在临床心理咨询中,握手接触是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良好咨访关系的有效方式。以往许多临床研究一致发现,握手接触是咨询过程中的调节剂。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师如果能够巧用握手接触这一行为,就能够帮助来访者重新建立起安全感,在二者间搭建起信任的桥梁,保证咨询过程的顺利进行。

  帕蒂森(J. E. Pattison)的研究表明,如果握手接触行为在咨询过程中运用得当,那么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的握手接触行为越多,来访者越有意愿进行更多的自我暴露和更深入的自我探索。咨询师通过握手这一行为向来访者传达了关爱,使来访者感受到被对方接纳和理解,从而更愿意放下心理戒备,敞开心扉,进而使咨询效果显著。

 握手接触在临终关怀中作用显著。握手接触在临终关怀中显得更为有力,这一握手也被称为生命尽头的握手。从字面意思上看握手是指手和手的触碰,但对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而言,握手更像是一次心与心的交流。

  在我国香港地区,从事临终关怀的护士常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握手护士”或“握手姑娘”。那些生命即将逝去的老人,心理上尤其需要他人的支持,他们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总是会选择握着护士的手,然后安静地离开。这不仅是因为老人们对死亡心存恐惧,更重要的是握手接触行为能够使他们得到心理慰藉。通过握手行为传递给即将逝去个体的不仅是身体上的单纯触碰,更多的是关怀与力量。护理人员握着临终者的手为他们送别,不仅可以给予他们勇气直面死亡,还能够让临终者宽容地面对自己的一生。如何陪伴我们所爱之人走完生命的最后一程,握着他们的手或许是一种较好的方式。

  握手接触虽然会带来许多积极影响,但与他人进行握手接触时还需注意以下两点:在与他人发生握手接触时,时间和力度要掌握在能让他人感受到舒适的范围内,良好的握手接触能够让他人感到舒适和放松,而时间过长或用力过猛则会使对方产生抵触心理,从而适得其反;个体间存在差异,不同个体对握手触摸的感受也存在不同,尤其在心理咨询领域对握手接触行为的使用更要谨慎,咨询师在与来访者进行握手接触时应明确来访者是否有需要或意愿,而不是仅依赖咨询师个人的意愿。

你可能感兴趣的:(飞米粒心理:握手行为在人际交往及心理咨询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