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是一门实践的艺术。
——三壬甲
道可道,可名非道。管理之道,一正一反。
很难给管理下一个规范性的定义。难就难在,管理既不是单纯的科学,也不是纯粹的艺术,而是关乎组织及其个体的使命、愿景、生存、发展、战略、目标、任务、现实、未来、信仰、价值观等等关键词在特定时空情境下、以完成具体事务为核心、以输出某种有形或无形的满足组织外社会系统需求同时以此实现组织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进行的一场独一无二的社会实验。
冀图给管理的本质下一个精确的定义,如果不是痴心妄想,也几乎可以断定是徒劳无功。遵循西方具象和分析思维套路,无论为管理给出何种公称性的定义,均会与管理本质的内涵与外延相距甚远,均会为管理之为管理挂一漏万。定义传达的是管理,但只是某种侧影的管理的某些方面。对于管理本身所蕴含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部分,不仅囿于我们的语言,更受制于我们人类思维的维度,而无法像其他学科,尤其自然科学的定义那样精准、确切、简明。
毛主席说“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有关管理的定义,只能是一种表述而非观者对管理体认的自主认知来源,过度拘泥于管理的标准化定义,只会扼杀对于管理本质感知和体悟。
那么对管理本质的描述,我们就束手无策了吗?转换一下思路,从管理的核心特征出发,对其进行指代性、比喻性的描述,进而最大可能地传达出对管理本质的认识,这或许是条行得通的办法。以下就从我个人理解的管理,做一个粗浅的非规范定义。
1.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
1.1 管理是活的。广义来讲,管理蕴含在所有组织当中。组织一旦不存在,管理也即消失;狭义来说,每个人都在有意识或无意识地进行自我管理,只有优劣之分,没有有无之别。自我管理的优劣,源自于个人的先天天分和后天环境。
1.1.1 管理是活的,所以对已经过去的管理进行解剖,无法复原其全貌,无论从那个层面都无法完全展示附着于那个组织体的管理生命的全部细节。只可能从中抽取出某些维度的,或许是关键因素的管理特征和方面——而不是具有多大普适意义的规律。
1.1.2 对还在生长的管理进行观察、研究,也大略只能探知其生命特征的三分之一。被有意或无意深藏于冰山之下的绝大部分管理的操作、方法、逻辑、缘由,研究者很难知晓,但这些才构成了这个管理活体的全部,而且往往可能是最关键的器官。
1.1.3 基于对管理全貌的非常有限的了解——除了组织的核心领导人(老板、董事长、CEO等),对于组织未来管理的走向,也是难以预测的,即便对这个组织的领导者有足够的了解,也得考虑组织之外的各种不可预测因素,可能对组织带来的决定性影响。
1.2 管理是一种“因缘际会”,是天时、地利和人的独一无二的纠合——纠缠与和合。
1.2.1 管理这个组织的活体,其诞生往往是偶发的,并非事先计划好,有通盘谋划的。一如一个人的出生,是其父母在某次结合中,从3亿个精子中的一个或几个与一个卵子的“惊心动魄”的相遇中,孕育出一个独一无二的人。人类的组织,就相当于这个人,而附着于这个组织的管理,就相当于这个人的精气神!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妙的类比,个体的生成与主宰,与组织的存续与演化,犹如曼德勃罗特的分形在某一时空视角下的截面。
1.2.2 缘起缘灭,任何组织都有其生老病死。基业长青,永续长存,是美好的愿望,而在现实面前,只有天地可以长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因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组织的生长性,是其管理功能进化的外显,而管理的成长又受组织成长要求的逼迫。
1.2.3 天地生人,天地人生组织,组织生管理。管理是组织的神识(灵魂),看不见,却无时不在主宰组织的意识和行为;摸不着,却能从组织的肌体和外形中感知其存在。管理也是连接组织精神层面与实体层面的中枢,这个中枢的作用发挥得好,就能使组织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战略目标、年度计划、创新能力、竞争力、主动性与积极性等得到很好落实、落地和具体铺展,最终体现在组织的营业额、产品和服务、组织成员上面。
1.3 管理的实践性,源于管理寄生于由人和为解决人的需求而形成的事的组织当中。
1.3.1 人的需求源于人的欲望,人的欲望是人本质属性之一。老子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 我有身,满足这副皮囊的要求,便是自私。口腹之欲满足之后,此身又生出更多更高的欲望出来。所以唐僧要在凌云渡舍掉肉身,达到无我,才能成佛。人的需求不灭,为了人的事——事功、事业、事务、破事,就会层出不穷,无穷匮矣。为解决这些事,人就要组织起来,组织起来的人就必须管理。
1.3.2 抛开活的组织体,抽离出管理,是捕捉不到管理的灵性的。因为管理从来都是独一无二的,管理在实践中产生,也在实践中永生。不同人类发展历程的组织及其管理,虽有人性这一主脉,但是却千差万别,从形式到内容,到管理的理念、精神都有巨大的差异,当然有些最基本的关于人性的原则,是可以跨越时空通用的,但这些已经从管理的全貌当中抽离出来,只是管理这条神龙的一鳞半爪。
1.3.3 不同的时代,人的需求既有变化的,也有不变的。变化的需求,需要新的组织来满足,这些新的组织当然和可能就仰仗于新的管理。不变的需求,则在不同时代可能需要不同形式的方式来满足,满足不变需求的形式、条件和技术的不同,满足这种需求的组织及其管理也因之各异。这就是实践的鲜活性和持续变易性,不变的是以人和为人的事为中心组织起来的管理,是不可或缺的。
2. 管理是实践的“艺术”
2.1 管理的实践具有生命特征,是独一无二的。
2.1.1 即便让最成功的的管理者,从头开始从事相同的事业,他万幸成功了,他所交出的成果也一定与他之前的成果完全不同。或者问成功的管理者,他所取得的成果与他一开始预期的结果之间是什么关系,他很可能的回答是,完全没想到会有现在的成功或失败。
2.1.2 生长的事物具有与生俱来的不可预测性,未来是在希望的光明和未知的黑暗中。而未知往往远大于希望。面对这样的窘境,即兴发挥,踩着西瓜片向前划——只要不翻船,在此基础上还能奔向远方,那就是组织管理者在进行一副壮丽的艺术创作。
2.2 艺术是不可复制的、创造性的有某种思想或意义表达的产物。
2.2.1 任何成功的管理都是不可模仿的,即便是成功管理者本人,也几乎不可能重复自己此前的辉煌。因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重新来过,一切皆变。管理的要义之一,是因变应变,只有组织的核心价值观和终极追求不能变。所谓出发90多载,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艺术家创作完一件艺术品,很难再重复创作同样的作品。
2.2.2 组织的主要形态和气质,根本上是领导者思想的延伸和体现。领导者的视野、胸怀和境界决定了一个组织的格局。一个组织某种程度上就是其领导者的思想和意义的表达。组织即使领导者的延伸,也是他进行“即兴”社会创作的艺术品。
2.3 人性的复杂性,是组织多样性的根本,也是管理这门实践的艺术五彩斑斓的源泉。
2.3.1 组织管理的大师,都是调动人性的大师。尤其是管理实践大师,他们对于人性的洞察、控制和利用,均达到精微高超的地步。而他们往往最洞悉和操控的,其实就是他们自身的人性,他们都是对自己管理最到位,利用自己最彻底的人。以一己之私而成众人之公、之利,这种舍我其谁的担当,这种舍我为人的奉献,是所有成功组织管理者的底色。
2.3.2 用人之道,始于身先垂范,终于通乎用其非有。领导者个人本事再大,如果要成就一番依靠组织完成的事业,就必须要带领好团队,成人然而达己。管理是放大个人能力的唯一手段,管理者是通过他人完成组织目标的人。领导者在亲身示范的基础上,再把追随者或团队的每个成员,从肉体到灵魂都调动起来为组织的使命和目标奋斗。
2.3.3 管理实践艺术家,基本靠天生,然后事上磨练。对于一个人领导力潜能的评估,目前所有测评手段中最有效的,应该属于命理玄学。因为高超的管理实践艺术家,基本都是天生的,天赋的管理秉性和资质,后天几乎无法通过培训或锻炼弥补。即便出生富贵之家,有机会担任管理的要职,天生在管理方面的缺陷,总会在某个时机暴露出来,担任的职级越高,这种缺陷产生问题带来的后果可能越严重。但即便天生的管理者或领导者,也需要在后天的环境中,在具体的事务中,持续地摸爬滚打,在事上磨练。就如音乐天才、画画天才,也需要大量的勤奋的练习一样。天赋加后天的锤炼,才能造就非凡的管理实践的艺术家。
3. 总结
管理的实践性与艺术性,均强调了管理与人的密切相关性。管理中用到很多科学的技术和方法,但是科技永远只是术,而管理不仅仅是术,道是管理背后更重要、更根本性的东西。以道驭术,道立法生。不在管理之道上下功夫,仅琢磨管理之术,则必然得其阴,受其累,终不成。不过术也是管理的重要一面,尤其在大道相通的图景中,如何打通具体的术与大道之间的关系,构建攀爬管理这座山峰的阶梯,是摆在所有管理者面临的共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