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景深的变化是技术的变革还是表现手法的更新?

这个问题好专业。探讨八十年代的影片,可能要写一篇论文了。

不过我倒是可以通过景深这个话题点,去聊一些对当下观众有价值的问题:3D电影和2D电影的区别,难道只是多戴一副眼镜吗?

答案显然是不对的。3D电影不仅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电影视觉语言的一次变化。

卡梅隆的《阿凡达》,3D效果至今都很难有影片超越,不仅仅是因为他使用了双机拍摄这样的新技术,而是影片的置景、摄影语言都根据3D技术进行了改变。

电影景深的变化是技术的变革还是表现手法的更新?_第1张图片

看上面这张图,尽管是一个大近景,但是拉弓的手指和主角的眼神之间景深反差明显,在3D效果下,你会觉得主角就在你眼前。

对观众而言,最终的效果就是3D立体感非常明显,仿佛身临其境。再看看姜文的《一步之遥》,虽然是国内第一个IMAX双机3D拍摄,但全片除了扔帽子那一个镜头,其他方面都和2D无异。这是因为他在拍摄的时候,还是用了2D电影的视觉语言去拍摄。

电影景深的变化是技术的变革还是表现手法的更新?_第2张图片

再看一步之遥,尽管是一个大全景,但是被摄物体的纵深感完全看不出来,就像是一张普通的百老汇表演剧照。

其实,伪3D不仅仅指通过后期手段把2D格式拍摄的影片转化成3D,拍摄过程中没有前景背景反差、没有3D视觉语言,也都可以理解成伪3D。从这个角度出发去看电影的话,很多3D影片都是不合格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影片一出3D格式,都会招来专业影评人的批评。

那么,我们需要看真正的3D电影吗?

当年李安在国内宣传《比利林恩的中场休息》,他提出了一个观点:3D其实是把影片的信息量变小了。在2D电影语境下,影片主题可以有很多信息量,但3D电影由于前景背景反差,你能聚焦看到的信息就少了很多。

因此,对于奇观影片,我们需要3D来制造沉浸感。但是对于故事片而言,2D电影能让你获得更多的信息量。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景深的变化是技术的变革还是表现手法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