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中国正处于创业爆发期和企业倾覆期。每年拔苗而出的企业有150万家,被残酷的市场连根拔起的企业也有100万家。
号称“永不沉没”却最终沉没的悲剧故事,不仅仅发生在“泰坦尼克号”身上,在商业世界也一样会出现。《大败局》中的19个企业,就撞了冰山。此后的失败案例也是数不胜数,每一个都是鲜活的案例。
从《大败局》开始,吴老师就一直在研究别人的失败,却常被人指责“一个研究理论的书生,有什么资格去评价别人”。
其实他从十多年前就开始做企业,拥有两家估值过十亿的公司。但也做垮过4个大项目,犯了3个典型错误,亏了投资人1亿多。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这四个已经消亡的项目,多了解一些失败的基因,也许能够帮助一些人躲开“死亡”的陷阱。
一
2003年,吴老师发现一家美国的钻石网站,被其商业模式中的三点吸引住了:
①钻石珠宝店选址往往在城市的最中心,房租成本相当高,占总成本的30%,而网上销售将这30%的成本消灭了;
②钻石的销售有全球统一的单位标准,也有证书,鲜少需要担心没亲眼验证而买到假货;
③当时实体店都将钻石镶在戒托上卖,而网站上可以随意搭配戒指托、项链夹等,相当于现在的定制。
于是他与一位投资人将这一模式引进了中国,并且千挑万选了一个职业经理人。
这正是创业的大忌。
当时淘宝网都还没普及,这个项目亏掉了投资人上亿元。
职业经理人不是眼冒金光、将创业理念当做一生理想的信徒。他们完成的往往是短期KPI,而不是项目本身;他们在意的是收入和分红,而不是公司的长远成长。虽说当时自己来做也不一定成功,但几乎没有职业经理人能做好创业项目。
二
2010的时候,吴老师的一个朋友在西湖边开了一家百货大楼,想免费把大楼的一个角落送给他开书店,两人一拍即合,怎么算都是个稳赚不赔的情怀生意:
①在西湖边开一家自己的书店、落地窗正对烟雨朦胧的西湖,是每个读书人的梦想;
②开书店的最大成本是房租成本,而免费的两百平方大小的店面,就将最大的成本撇除了。
但一年过后,颗粒无收,还亏了两百多万。对“自己开书店”的美好憧憬也随之破灭——作为书店老板,吴老师再也不关心有多少读书人在这里找到所爱之书、享受咖啡和美景,满脑子都是这个人来一个小时消费了多少,是不是来蹭书、蹭空调、蹭环境的。
大半年后,类似的事又发生了。吴老师在台湾发现了一本教授职场技能的杂志,这正巧填补了国内的空白,内容都是白领用得着的干货,又把这一模式引进来,杂志名为《蓝狮子经理人》,是出版总署当时唯一批准的、以私营企业名命名的杂志。首刊之后就有了几千本稳定的定量。
杂志版权从台湾引进不到一年,烧掉了六百万。杂志只好喊停。
书店与杂志,是两件让书生欲罢不能的美好之事,但与趋势逆流而行。文化产业在2010年之后已经进入了移动端时代。传统的书店和杂志都已进入微利时代,想要在没有风的时候飞起来,可能性微乎其微。
三
《蓝狮子经理人》的失败是败在载体上,但职场技能教育的市场空缺真实存在。2013年,吴老师将职场教育换了一个载体,同样的内容在APP上,用动漫来展示,以闯关的方式将知识点分解,借碎片时间去学习一些实用技能。
见过的人都觉得内容是硬货、展现形式有乐趣,但没人愿意为内容买单。五十多人的团队,花了两千万,干了两年,解散。
这次错在产品出生太早。全民手机电子支付的普及在2014年之前非常不便,虽然有,但心理接受度也不高;而越来越多的人愿意为网络上的知识和版权付费,则是在更迟的2016,知识经济的元年才缓缓而来。
创业正如遇见淑人,在时间的长河中,早一步或者晚一步都可能一败涂地。
没有选对团队的身份,没有在战略上瞄准趋势,没有在产业成长中把握对时间点。这是吴老师所犯的三个错误。
我们不逃避失败,失败并不可耻,能让自己和别人在失败的经验中学到警戒,这正是苦难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