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

我思故我在

平凡,但不甘平庸

做一个自我实现着的自由人

                ——康彩凡

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_第1张图片
我的书

前言:这本书是我这个假期计划读书中的第一本书。本书共13个章节,从7月5日——15日,我用了11天时间读完,并提前在喜马拉雅找到此珍藏本同步听完。(说明:没有一进入假期就读此书,是因为当时我正在听《少有人走的路》,读《哲学与人生》第二遍。所以,从一开始计划就决定了“听”与“读”要同步进行。)

总之,读完这本书,归根结底就是这段话:【非暴力沟通指导我们转变谈话和聆听的方式。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我们既诚实、清晰地表达自己,又尊重与倾听他人。

一、我与这本书的结缘

首先,知道《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从运城新港老师共读开始的。每天通过朋友圈看到新港老师共读这本书的信息。尤其看到一位老师发了扉页上鲁思·贝本梅尔的这首诗《语言是窗户》(否则,它们是墙)

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_第2张图片

仅这一个题目就吸引了我。因为我知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语言”的确在起着关键的作用。而我,为什么想要了解这本书并读这本书呢?显然,真心感到自己在“语言沟通”方面有所欠缺,的的确确需要这样的一种修炼。于是,接下来就私信新港老师问了此书所属版本,并网购到位(由于一直在读《哲学与人生》这本就托到这个暑假了)。

二、反观自己,学以致用

书中《前言》中提到: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而是转变我们之前谈话和聆听的方式及条件反射的反应。主要学会“认真倾听别人”,体会别人的感受和需要;“清晰表达自己”,明了自己的愿望和感受。换句话说,当别人对我们说“不”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倾听别人,并认真体会对方的感受和需要;当生气时想充分表达自己的愤怒,我们则不能归咎于他人,而要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结合自己的实际,读完,也想说:真的受益匪浅。

本书每个章节都有具体的案例分享,所以内容和方法都不难理解,难的是当自己遇事时又会是怎样的反应,能否按照“非暴力沟通”的方法克制自己,“说着容易做着难”,真的是这样的啊!今天,我也想分享一下自己的案例。

案例一:

前两天我那位回来,因一件小事(有关他不良习惯的)我又没把控住自己和他拌嘴,拌完嘴,他事情也做了,但能看出来是在“极不情愿”和“被迫无奈”的情况下完成的。看他这样子我就干脆甩门一个人出去东关河堤散心去了。没想到,10分钟不到,1个电话打过来,我故意挂掉没接,第二个又打过来,说:“在哪儿呢?回来吧。”答“你不是脾气大吗?让我回去干嘛?”说完又挂断电话。第三个电话打过来,我已经在返回的路上,其实第一个电话打过来我就调头转身返回了,只是嘴上不愿承认。其实,出门时就开始继续听《非暴力沟通》了,那天刚好听到第七章《用全身心倾听》,路上我已经开始反思自己:我为何非要他当时去做那件事?(我的想法是:男人不能惯,惰性不能滋生,他不去做,就是没有满足我这时的愿望和需求)后来借助“非暴力沟通”,考虑到他这时的感受应该是:每回来一次,都是下班匆匆赶时间,利用休息时间一路颠簸回来,我需要的是好好休息。所以,当我真正想通了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和需求时,一切问题也就不是问题了。然后,然后就是回到东关路口买了个西瓜就回家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回家我首先心平气和向他表达清楚我为什么非要让他当时做那件事,因为我不想这件事和以往一样再次发生(男人没记性)。不过我也理解并说出了他当时的感受和需求,就这样,这个“家庭小闹剧”就结束了。哈哈,还是学习《非暴力沟通》起到实质性的作用了。

案例二:

前天晚上,我在朋友圈看到这样一段话:

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_第3张图片
实图

看完,又是一种条件反射,直接点赞了,觉得说得也挺在理,可后来回想这些天的《非暴力沟通》学习,我觉得这段话还是有点问题的,尤其最后一句“假如你是我,你未必有我大度。”仅此一句,却反而给人的感觉是“你并不大度,大度的话肯定也不会说出这样的话”。

转变自己的聆听方式和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再条件反射地做出反应,我在慢慢尝试和改变中。

另外,读完第九章《爱自己》,真的发现越来越爱自己了,我们每一个人也真的有必要爱自己。此处特别分享有关段落:

1.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爱护自己。

2.一旦负面的自我评价使我们看不到生命的美,我们就会忘记自己是“特殊的生命”,而把自己当作一张椅子。

3.我希望我们的改变是出于对生命的爱,而不是出于羞愧或内疚这些具有负面影响的心理。羞愧是自我憎恨的一种形式。

4.在我们的语言中有一个词极易引起羞愧和内疚,我们经常使用它来打击自己。他在我们的意识中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致许多人无法想象,没有它生活将如何继续。这个词就是“应该”。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应该”怎么样,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也就封闭了自我,因为“应该”意味着我们别无选择。

5.当然,我们也不是命中注定要去服从“应该”或“不得不”的指挥,不论它们是来自外部还是来自我们自身,一旦顺从了这些命令,生活也就失去了乐趣。

6.自责是尚未满足的需要的可悲表达。非暴力沟通的忧伤:当我们的行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我们体会着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

7.非暴力沟通,鼓励我们直面人生的苦难:在遇到挫折时充分体会人生的悲哀和内心的渴望。是的,感到遗憾是难免的。但它能帮助我们从经历中学习,而无需责备自己,一旦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我们就会考虑如何满足她。反之,如果用苛刻的语言指责自己,我们不仅难以找到解决办法,而且容易陷入自我惩罚的痛苦中。

8.非暴力沟通自我宽恕:感到遗憾时,我们试图了解过去的行为所要满足的需要。当我们拥抱自己的各个方面,并理解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及价值观,我们活在对自己深深的爱之中。

9.让我们的行动基于对生命的爱,而非恐惧、内疚、羞愧或义务。

10.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但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

所以,爱自己吧!相信自己是“特殊的生命。”

三:我认为最实用的摘录

1.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1)观察(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2)感受      3)需要      4)请求

关于“”观察”,分享:

“观察!!很少有事情那么重要。”

——费德锐克·布期纳(Frederick Buechner),牧师

我知道如何回应你

当你说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

我也可以回应你的评论,

但请不要把二者混淆。

如果你想把任何事情搅浑,

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

把我做的事情

和你的反应混为一谈。

告诉我你感到失望

当你看到事情还没做完,

但说我“不负责任”

并无法打动我。

告诉我你感到受伤

当我对你的请求说“不”,

但说我“冷漠”

并不会增加你以后的机会。

是的,我知道如何回应你

当你说我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

我也可以回应你的评论,

但请不要把二者混淆。

——马歇尔·卢森堡

2.暴力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与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至少大部分暴力的根源都是如此。

3.一旦意识不到我们是自己的主人,我们就成了危险人物。

4.别人的行为可能会刺激我们,但并不是我们感受的根源。我们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5.如果我们通过批评来提出主张,人们的反应常常是申辩或反击。反之,如果我们直接说出需要,其他人就较有可能作出积极的回应。不幸的是,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考虑问题。

6.批评往往暗含着期待,对他人的批评,实际上间接表达了我们尚未满足的需要。

7.“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和行动负完全的责任。

8.不如果一个人提出了明确的请求,却没有提及感受和需要,也有可能导致交流的困难。

9.对自己的认识越深刻,表达越清楚,我们就越可能得到称心的回应。

10.如果无法确定对方是否已经明白,我们可能就需要得到反馈,请求反馈能确保对方准确把握我们的意思。

11.一旦人们认为不答应我们就会受到责罚,他们就会把我们的请求看作是命令,听到命令时,一个人只能看到两种选择:服从或反抗。

12.请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提出请求的人如果批评和指责,那就是命运。如果想利用对方的内疚来达到目的,也是命令。

13.我们越是将他人的不顺从看作是对我们的排斥,我们所表达的愿望就越有可能被看作是命令,这将导致恶性循环。因为一旦人们认为我们是在强迫他们,他们就会不太想满足我们的愿望。

14.在人们无法满足我们的愿望时,我们是否尊重他们的感受和需要,最能体现我们提出的是请求还是命令。如果我们愿意去体会是什么使他们无法说“是”,那么根据我的定义,我们提出的就是请求,而非命令。选择通过请求而非命令来表达愿望。

15.如果我们只是想改变别人,以使他们的行为符合我们的利益,那么非暴力沟通并不是适当的工具,非暴力沟通是用来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使用,非暴力沟通,使我们希望人们的改变和行动是出于对生命的爱。

16.非暴力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相反,非暴力沟通重视每个人的需要,他的目的是帮助我们在诚实和倾听的基础上与人联系。

17.如果人们常常怀疑我们的诚意,那么我们就需要好好审视自己的动机,也许我们只是在机械地运用非暴力沟通,而忘记其目的。这时,我们就可以问自己,我们关心的是加深与人的联系,还是以“标准的”非暴力沟通方式来说话。或者,虽然我们是以非暴力沟通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我们在乎的也许只是改变他人来迎合我们的需要。

18.不论别人用怎样的词语表达自己,我们都可以用心体会他们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保持持续的关注,为对方的充分表达创造条件。

19.当我们痛苦得无法倾听他人,是我们需要:一.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二.大声地提出请求;三.换一个环境。

20.在一个生气的人面前永远不要用“不过”、“可是”、“但是”之类的词语。

21.当别人说“不”的时候,我们常常会认为他们是在拒绝我们,有时我们甚至还会觉得自己受到了伤害。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我们也许就会发现是什么使他们无法答应我们的请求。

22.你也许会想打断另一个人的谈话是不礼貌的,但打断别人比假装在听更符合对方的愿望。所有的人都希望自己的话对人有益,而不想被人当做负担。

23.非暴力沟通,并不主张忽视或压抑愤怒。他认为,通过深入的了解愤怒,我们可以充分表达内心的渴望。

24.充分表达愤怒的第一步是我们不再归咎于他人。如果我们认为“他让我很生气”,那么我们难免就会指责他人。然而,实际情况是,我们心情并不取决于他人的行为。生气的原因在于我们的想法——对他人的评判和指责。

25.表达愤怒的步骤:一.停下来。呼吸。二.留意我们的指责。三.体会我们的需要。四.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

26.越是能够倾听他人,也越有机会被倾听。

27.在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然而,如果我们想要实现自己的人生选择,我们就要给自己充分的时间。(修炼修炼吧)

28.在生气时,批评和指责他人都无法真正传达我们的心声。如果想充分表达愤怒,我们就不能归咎于他人,而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上,与批评的和指责他人相比,直接说出我们的需要,更有可能使我们的愿望得到满足。

29.在有些情形中,我们没有机会和他人交流,这时,我们也许需要使用强制力来保护自己和他人。我们这样做,是为了避免伤害,而不是为了惩罚他人。惩罚还可能使人忽视事情本身的意义,而把注意力放在不服从的后果上。如果我们试图通过惩罚来使人们认识自己的需要,那么我们很可能适得其反。

30.专注于我们想要做的,而不是追究错在哪里。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可以释放压力。

31.在情绪低落的时候,我们也许会怨天尤人。然而,如果我们以苛刻的态度对人对己,我们的心情也好不到哪里去。通过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不再试图分析自己或他人有什么毛病,而是用心去了解我们的需要,这样我们的内心就会逐渐变得平和。

32.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一.责备自己;二.指责他人;三.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四.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四:关于区分观察和评论

【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把区分观察和评论放到最后,是因为我觉得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而且需要有一定的方法和判断力。我认为以下两个表格很重要:

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_第5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其次,就是鲁思·贝本梅尔的这首歌反映了观察和评论的区别:

我从未见过懒惰的人;

我见过

有个人有时在下午睡觉,

在雨天不出门,

但他不是个懒惰的人。

请在说我胡言乱语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懒惰的人,还是

他的行为被我们称为“懒惰”?

我从未见过愚蠢的孩子;

我见过有个孩子有时做的事

我不理解

或不按我的吩咐做事情;

但他不是愚蠢的孩子。

请在你说他愚蠢之前,

想一想,他是个愚蠢的孩子,还是

他懂的事情与你不一样?

我使劲看了又看

但从未看到厨师;

我看到有个人把食物

调配在一起,

打起了火,

看着炒菜的炉子——

我看到这些但没有看到厨师。

告诉我,当你看的时候,

你看到的是厨师,还是有个人

做的事情被我们称为烹饪?

我们说有的人懒惰

另一些人说他们与世无争,

我们说有的人愚蠢

另一些人说他学习方法有区别。

因此,我得出结论,

如果不把事实

和意见混为一谈,

我们将不再困惑。

因为你可能无所谓,我也想说:

这只是我的意见。

——鲁思·贝本梅尔

五:附录非暴力沟通模式

我以图片的形式你大家分享:

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_第6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结束语:

如果今天的世界是无情的,那是我们的生活方式造成他的无情。我们的转变与世界的状态息息相关,而改变沟通方式是自我转变的重要开端。】所以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沟通方式,从现在开始,让语言成为我们人与人之间的一扇窗户,而非一堵墙。

(说明:此文原创文字,文中摘录无借鉴网络,纯属按照自己读后的圈圈点点,一字一句读着书用语音转化而来的,也是自己感受最深的,所以珍爱)

整理于摘录于2017.7.17 

                写于2017.7.18

                修改于2017.7.19

你可能感兴趣的:(让语言成为窗户,而不是墙——我读《非暴力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