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观后的喃喃自语

017-12-15 15:56 · 字数 1702 · 阅读 308 ·  日记本

        从前的日色变得慢

  车,马,邮件都慢

  一生只够爱一个人


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观后的喃喃自语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青春如同昨夜的那杯酒,攥在手里的时候,你以为自己永远都会千杯不醉,笙歌欢娱尽在掌握。酒醒后抬目四往,竟然不知身在何处。谁的青春不迷茫?关键是,你要有自己的青春。青春不单单是个年龄数字,在芬芳的日子里曾经翩然起舞,才是对青春年华最美的歌颂。

这是冯小刚最好的一部电影,思想性不亚于《1942》,有着最好的故事情节的架构,不次于《集结号》的战争画面,最主要的是,影片至始至终都洋溢着青春无敌的美,不管是阳光灿烂的,和风送畅的,还是栉风沐雨的,扒开伤口的,青春就是如此,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坚强。

感谢电影院的放映员,看电影多年了,很少有一部影片,在影片结尾的字幕一直升到最后的时候,也没有把灯打开。当大银幕一片漆黑的时候,坐在最前面的我回过头,发现的是,绝大部分的观众都是坐在座位上,没有站起来。他们是在为刘峰和何小萍的爱情故事而感动,还是在回想自己的青春年华呢?

我也在扪心自问。


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观后的喃喃自语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如果说,《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是一部自己咯吱自己胳肢窝,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矫情电影,那么,冯小刚的这部《芳华》,就是一个早已告别了青春年代,行将衰老的人对自己过往美好年华的祭奠。与其说这是编剧严歌苓的个人真实经历的重现,不如说是冯小刚对自己似水流年的芳华的追忆。

哭了两次。一次是小萍在读爸爸的来信的时候,一次是文工团的最后一次演出的时候。前者是煽情的,可以理解,后者这一组镜头,必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画面。身穿病号服的何小萍,看到战友们跳着她熟悉的舞蹈,忍不住来到外面的草地上独自翩翩起舞。同样的音乐旋律,飘扬在华灯初上的舞台,也回荡在没有观众的草地上。相比台上浓妆艳抹的文工团员,还在精神疾患折磨中的何小萍,形容枯槁,素面朝天,穿着肥大的病号服,在月光下的这段舞蹈,美到让人心醉折射出来的不仅仅是对青春芳华的追忆,更多的是对自由光辉的向往,找回自我的幸福。战争的血腥,硝烟的弥漫,苦难的经历,所有的这一切,无法遮掩住人性对光明的向往,和追求。这个时候流出来的,是对坚强生命礼赞的热泪。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谁都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布置人生,同样,谁也没有办法阻挡自己青春的黯然退场。花残月缺,都是周而复始的循环,可惜的是,我们的青春,只可能是滚滚向前的,没有机会再来一次。就像那张厄运起始的军装照,被小萍撕碎了塞到地板下面,偶然被刘峰发现了,重新组合粘贴起来的,也是破损的。


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观后的喃喃自语_第3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

影片中多次引用了这首脍炙人口的《绒花》,也是对影片主题的一个渲染。青春是朵美丽的花,能绚烂绽放吐芳华,是因为铮铮铁骨支撑了她,撒下的滴滴鲜血浇灌了她。谁的青春不芳华?没有付出,没有脚踏实地的艰苦奋斗,青春如何绽放?芳华来自何方?

这是一部模糊了主角和配角的电影,所有的演员都只是一朵鲜艳的花,组合在一起,才有了芳华的万紫千红。所以,坦率地说,每个角色的塑造都不是棱角分明的,角色的个人色彩也不是非常鲜明,正因为如此,才使得这部电影是完整的,不突兀的。角色是为影片服务的,影片成功了,角色自然也就立住了。

不满意于刘峰和城管的那场戏。冯小刚的本意无非是想为参战老兵打抱不平,但是,也从另一个角度让人反思战争。那位出身优越的郝美女声称,江山都是她父亲那帮人打下来的,片面地也促使观众反思战争。战争是什么?是用无数人的鲜血和生命,来满足某些人的权利欲望,铺就少数人的荣华富贵锦衣玉食罢了!对于老百姓,对于我们正值青春年华的战士们,为了什么而战争,才是我们应该思考的。

请原谅我凌乱的思绪,从走出电影院就开始在手机上码字,到现在,啰里啰嗦,甚至自己都不知道说了些什么。好在,我只是个观众,也没有为别人摇旗呐喊的义务。我记录的只是我的感受,此时此地,此情此景。


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观后的喃喃自语_第4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好吧,我承认,我老了。但是,我骄傲,我年轻过,我努力过,我爱过。就像电影里的插曲,朴树的《那些花儿》,幸运的是,我曾陪着她们开放过。

那片笑声让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儿

在我生命每个角落静静为我开着

我曾以为我会永远守在他身旁

今天我们已经离去在人海茫茫

他们都老了吧?

他们在哪里呀?

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你可能感兴趣的:(谁的青春不芳华--《芳华》观后的喃喃自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