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继出招的策略(博弈论的诡计)

除了同时出招之外,还有一种方式是参与者的行动相继发生,轮流出招。每个参与者在轮到自己的时候,必须展望一下他的这一步行动将会给其他人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反过来又会对自己以后的行动造成什么影响。也就是说,相继出招的博弈中,每一个参与者必须预计其他参与者接下来会有什么反应,据此盘算自己的最佳招数。这种向前展望、倒后推理的方法非常重要,是确定策略时的一个基本准则。

 

我们同样可以用发生在两大媒体之间的一场战争作为案例来说明,不过这一次是价格成为双方交火的炮弹。

 

1994年夏天,《纽约邮报》试验性地在Staten岛把报纸零售价降到了25美分,不久,其主要对手《每日新闻》做出反应:把价格从40美分提高到50美分。这件事看起来颇有些耐人寻味,但它却不过是一连串博弈行动的结果而已。

 

原来,两份报最早的价格都是40美分,但《纽约邮报》认为报纸的零售价应该涨到50美分才更合适,于是率先采取了行动。而《每日新闻》则借机把价格停留在40美分上,结果《纽约邮报》失去了一些订户以及由此带来的广告收人。当时《纽约邮报》认为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但《每日新闻》的价格却一直按兵不动,《纽约邮报》颇为恼火,认为需要告诉《每日新闻》,如果有必要,他有能力发动一场报复性的价格战。

 

当然,最可信的证明就是真的发动一场价格战,但那也会对自己造成损失,形成两败俱伤的局面。因此,《纽约邮报》的目标是既要让《每日新闻》感到威胁的可信性,又不投入真正战斗的费用,于是它设计了一种让《每日新闻》提价的战术,进行了一次试探性的力量显示,就是在Staten岛上把价格降到了25美分。销量立竿见影地上升了,而《每日新闻》也认识到了其用意。

 

鉴于去年《时代》和《每日电讯》之间发生在伦敦的价格战的可怕后果(1993年9月《时代》从45美分降到了30美分,迫使《每日电讯》也降价,结果《每日电讯》的利润大幅下降),以及这次Staten岛的行动,《每日新闻》放弃了投机心理,采取了明智的妥协策略,也将报价提高了10美分,它既不敢也不愿激怒《纽约邮报》,再者涨价对它来讲也并不吃亏。

 

从博弈双方的支付情况来看,这也正是双方的优势策略下的结果。

 

我们可以把这些例子归纳为一个指导同时行动的博弈的法则,即:假如你有一个优势策略,请照办。不要考虑你的对手会怎么做。假如你没有一个优势策略,但你的对手有,那么就假定他会采用这个优势策略,相应选择你自己最好的做法。

 

东晋时,桓玄执掌朝权后,任命卢循为永嘉太守。卢循表面受令,而在暗中扩展势力。刘裕平桓玄之乱后控扼东晋朝政,任命卢循为广州刺史,卢循的姐夫徐道覆为始兴相。

 

义熙六年(410年)春,卢循和徐道覆趁刘裕北伐南燕,后方空虚之机,实施北征。他们率军在始兴会合,然后分东西二路北上,进入湘州(今长沙)与江州(今江西九江西南)诸郡,一路势如破竹,声威大震。徐道覆力主东进,卢循犹豫数日才勉强同意,遂自桑落洲(今江西九江东北)进抵淮口(今江苏南京西北秦淮河口),逼近兵力不过数千的建康。

 

刘裕闻讯自北伐前线急返京师,部署防卫。来到长江边,刘裕对各位将领说:“贼兵如果从新亭直接挺进,那么他们的锋芒就不可阻挡,应该暂且回避一下,是胜是负也就不可推测了。如果他们回到西岸去停泊,这就可以一战擒之了。”

 

徐道覆建议从新亭进军白石,然后烧掉战船登陆。分几路进攻刘裕。卢循打算采取尽可能保险的策略,对徐道覆说:“根据敌军的慌乱程度来看,他们自会在几天内崩溃散乱。现在,决定胜负也就是一个早上的事,一味凭侥幸在战场上投机取利,既不是一定能战胜敌人的办法,又会损兵折将,不如按兵不动。”

 

刘裕登上石头城,遥望卢循的部队。最初看见他们向新亭方向移动,刘裕脸色稍变,恐怕卢循发动突然袭击。后来他看见敌军船只回到蔡州停泊下来,马上调动各路军队转移集中,砍伐树木在石头城和秦淮河口等地全部立起栅栏。同时命人尽快整修越城,兴筑查浦、药园、廷尉三座堡垒,振兵在那里把守。结果,卢循兵临建康近两月,兵疲粮乏,被迫于七月初退还寻阳,最后兵败投水自杀。

 

卢循之所以失败,是因为他不应该受到对方状态的影响,而应一鼓作气,渡过长江。这是他的最优策略。作为进攻的一方,无论对方是已经调集了人马还是没有调来人马,他的策略都可以保证自己的锐气不被挫伤,并且制造最大的压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继出招的策略(博弈论的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