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1张图片

                        心灵修炼:通向幸福之路

马修·李卡德(Matthieu Ricard)是一位法国人,年轻的时候还拿了个分子遗传学的学位,后来由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他接触到了佛教,于是决定在博士毕业之后到东方潜心修行。他还把自己几十年的修行心得写成一本书,书名是《快乐学》,该书的中文版(繁体字)已经由台湾天下杂志出版社出版,中文译者为赖声川。李卡德还积极投身于慈善活动,创立了一个叫Karuna-Shechen的组织,支持喜马拉雅山一带地区的儿童教育事业。

李卡德在演讲中这么说:

每天,不管我们是否意识到,不管是直接还是间接,短期还是长期,我们所做的,所梦想的,所期待的,都或多或少的与发自于我们内心深处的对幸福的追求有关。

那么幸福是否等同于快感?

李卡德的回答是:

快感与具体的事物、具体的时间、具体的地点相关,并且会因为事物的性质之改变而改变。但幸福不止是快感,它是发自人们内心深处的宁静与成就感,一切其他的情感皆因幸福之驱动而发生,所有的快乐与悲哀都发自于对幸福的渴望。

我们平时是如何感知幸福的?我们希望获得更多的东西,以求更大的幸福。可是,正是这个向外求索的过程,就已经把幸福本身给消弥掉了。假如只有当我们拥有一切的时候才感到幸福,那么在我们得不到这一切的时候,幸福岂不自我瓦解了?还有,当事情变得很糟糕的时候,我们试图去查漏补缺,可是,我们对于外部世界的控制不过是有限的、短暂的、虚幻的。

但是,我们的心灵才是把外部感知转化为幸福的场所。自然,能够活得长寿、活得健康,随时获取到各种资讯,活得有自由感,有机会到各地去旅游,这些都非常诱人。可是,这些都是不够的,它们不过是一些外在的支撑,而真正将幸福的感觉“翻译”出来的是自己的内心。

那么我们如何培育出这样的心境?

愤怒、仇恨、嫉妒、骄傲、无节制的欲望、强烈的占有欲,所有这些都不会让我们好过。这一类的情感在我们心中积聚得越多,我们就越容易感到痛苦、悲伤。从另一方面来说,每个人都知道,慷慨大度却可以为我们带来真正的快乐。

我们是否有可能培育出一个充满幸福感的心灵?能否把那些不好的东西从我们的心灵中清楚掉?要知道,我们的知觉只是像镜子一般,它只会把外界的事物的真实面目展现给我们看,而不会因为外界的形象而发生弯曲、变形。假如说,像愤怒与嫉妒等情绪一如染料把人的整个心灵都占据了,那么这样的人在任何时候都会表现出愤慨或嫉妒的情绪,但现实告诉我们那是不符合事实的。正是由于知觉的这种认知属性,才使得我们有可能把外在的事物与我们对这些事物的反应区分开来。所以我们才有可能去通过心灵的修炼来达至心境的上升。

两种截然相背的情绪是不能同时存在于人内心里的。一个人可以由爱到恨,但是对于同样的一件物品,在同一个时间,是不可能存在截然相背的两种情绪的。就如你不能在跟别人握手的时候,用手来打对方一样。而对于那些有损于我们心灵的情绪,我们可以选择欢喜,而不去嫉妒;选择内心的自由,而不是外在的占有;选择仁慈,而不是仇恨。

人们看到海啸也许会感到很害怕,但是,假如你坐在浪尖顶上,你会觉得那不过是几抹白泡而已。同样道理,对于愤怒,假如你能够站在更高的地方去看,它不也会像朝露遇到太阳一样,化作虚无吗?假如你每次都这么做,那么你感到愤怒的趋势会逐渐降低,到后来,即使愤怒再次降临,那也不过是如鸟过长空,不会留下任何痕迹。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境界需要时间,因为我们心中的不良的情绪也是慢慢的积聚起来的,自然也需要时间去消融掉这些不良的情绪。但这是唯一可行的办法。

心灵修炼不是一种奢侈,不是一种心灵维他命,但是却会决定我们生命中每一刻的质量。大家想想,我们愿意花五十年时间来接受教育,愿意去跑步健身,通过各种方式来保持外在的美。可是,我们花在心灵修炼方面的时间却是少得可怜,不去关心我们的心灵的生存状态,但恰恰是后者真正决定着我们生活的质量。

马修·李卡德中文简介

何为快乐(7):消费行为:选择之困境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2张图片

巴里·施瓦茨(Barry Schwartz)是社会心理学和社会行为学教授,他是多部著作的作者,他写的《选择之困境:为何多即是少》(The Paradox of Choice:Why More Is Less又译《无从选择(为何多即是少)》)曾被《商业周刊》评选为2004 年十大畅销书之一。

他在2005年 TED Global 大会上发表了一个演讲,专门谈到了这个工业化社会的困境。

在工业化社会,人们通常会存在一种教条主义式的偏见,以为人们的选择越多,人们的自由度也越大,人们的福祉也会随之而增大。可是,事实并非如此。

过去,人们到商店买东西(比如说买牛仔裤),只有一两个品种供选择,即使自己不甚喜欢,但是买回去以后,久而久之,人们慢慢的也会爱上自己当初购买的那样商品(牛仔裤穿久了,由最初的不合身变成合身了)。可是,要是我们面临的选择不是一两个,而是几十个,乃至上百个呢?我们也许在经过一番耐心的挑选后会拿下某个款式,可是,回到家里之后我们就后悔了,因为我们发现自己所选的并非是最好的那一款。我们只好埋怨自己眼光不到位。这正是我们感到苦闷的症结所在。

甚至于去医院看病也是如此。过去,医生给病人看完病以后会看出一个明确的处方,可是,今天的医生只会告诉你说,“您可以选择 A处方,也可以选 B处方。A处方有这些好处,也有这些弊端;B处方有这些好处,也有这些弊端。请问您要选哪一个?“病人对医生说:“医生,假如您是我,您会选哪个?”但是医生会说,“可我不是你啊。”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病人自主选择。这东西看起来是对病人有好处,可是,它却暗中把相关的医疗责任和风险全部转嫁到病人身上了。要知道,病人通常是不懂医术的,而医生是懂个中门道的。另外,病人通常由于身体不适也不宜自己作出选择。

现在的爸爸去看自己的孩子踢足球,身上也是带着手机、Blackberry、笔记本电脑等等通讯工具,即使是把这些电子设备都关上,我们在心底里还是会想:我有新的邮件,要不要看?如此一来,我们看球的兴致也要大打折扣。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3张图片

选择之增多给人们带来了两个后果:

一是人们选择的广度变大了,可是人们的自由度并没有变大。

施瓦茨讲到了一个例子:他有个朋友在 Vanguard 公司工作,到期退休了,公司开出一个长长的退休保险计划的清单。可是,他们发现,公司每增加多十个可选的方案,员工的参与率反而下降2%,就是说,假如公司提出五十个可选方案,那么员工的参与率反而下降10%,因为员工不知道这五十个方案里面哪个更好,就干脆采取拖延策略。可是,到了最后要拍板的那一天,他们还是未能决定到底选哪个方案。如此一来,到了他们退休以后,每一年拿到的钱都会比他们应得的少5000块,这也是选择之增多带来的不幸。

二是即使我们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但是我们最终却不一定更加满足。

比方说,我们去买色拉酱。我们好不容易从几十个款式里面选出了自己喜欢的一款,可是,回到家里以后,我们会怀疑是不是还有更佳的选择,进而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而恰恰是这种后悔的心理使得我们不再享有百分百的满足感,即使我们作出的选择是好的选择。

此外就是机遇成本。我们对一样东西的价值进行衡量是通过比较获得的。而当你想到那些被你舍弃的其他款式的某些优异的特性时,你对自己已经作出的那个选择就不再打一百分了。

还有就是期望值上升,这一点可以参考文章开头的买牛仔裤的例子,在数十种款式里面肯定会有适合自己的,但是,真正去挑选的时候,我们看到这款不错,但似乎未达到自己心中的期望值,于是就丢掉,转而去寻找另一款。结果是我们的期望值越堆越高,但是我们最终选到的东西却不能完全令我们感到满意。所以说,快乐之秘诀在于,降低自己的期望值。

最后一点,当人们买东西回来以后觉得自己选的不合心意,于是他们就产生了一种自责的心理,因为选择有的是,但是自己就没能选到最合适的。施瓦茨相信,过去几十年越来越多的人患上了忧郁症,其中肯定有一部分与这样的心理有关。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4张图片

以上所言都是发达的工业化社会所存在的问题,选择之多不但没能增加人们的幸福感,反而造成了相反的效果。而假如这些选择能够转移到发展中社会,那样一来不但可以改善落后地区的生活质量,也能改善发达国家自身的生活质量。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一个鱼缸寓言: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5张图片

上面这幅漫画里的金鱼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鱼缸里,这样的环境能提供的选择不多,但是却可以活得精彩。但是,假如我们把鱼缸打破了,金鱼的选择骤然多了很多,可是,它却未必会活得更好,因为打破鱼缸只是增加了选择的广度,却没有带来更大的满足感。当然,这里的鱼缸只是一个比喻,但假如我们没有这个鱼缸,我们的生活也许会变得更悲惨,甚至会带来灾难。

何为快乐(8)标杆人生:重新定义名利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6张图片

里克·沃伦(Rick Warren)是一位基督教的牧师,他是畅销书《标杆人生》的作者。该书名列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在四个月内售出一百四十万本,总销量已突破2200万本。

《标杆人生》一书的成功为沃伦带来了巨大的名声与财富。沃伦在2006应邀到TED 大会发表了一个演讲,为观众叙说了自己的心声。

首先沃伦回答了他为何会当牧师这个问题。他说,每个人都会把自己的人生寄托到某种事物之上(Everybody is betting their life on something),25年前,他刚好信奉了耶稣基督,于是就当上了一名牧师。沃伦说,这个世界上存在着三种层次的人生:生存(survival)层次、成就(success)层次以及精神(spiritual)层次。

有一次沃伦被问及为何要参与保护地球环境的行动,他回答说,难道我们不应当尽我们之所能,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环境,让我们的后代过上更好的日子吗?提问的人说我们没有这个义务,并称这和鸭子也没有这样的义务一个道理。沃伦就反问道,但你不是一只鸭子啊?这不是一个关乎宗教信仰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乎一个人如何判断自己的生存状况的问题,也就是与一个人的世界观相关的问题。

在《标杆人生》变成畅销书之后,沃伦决定做五件事情:一、卖书所得的版税不留给自己;二、不再从教会领工资;三、将先前领到的工资悉数返还;四、创立一个基金会,支持慈善事业;五、以逐年递增的方式把自己的收入捐出去。沃伦多次提到,优质的人生不在于物质的占有,亦不在于外表的美或感官的美,而在于存在之真与多做善事。

生命之重要性不在于地位,不在于金钱,而在于奉献自我,服务社会。一个人的名望越大,他/她就更应当为弱者说话,帮助弱者发出自己的声音。此即沃伦所讲的操持(stewardship),对自己手里的财富与名声的操持。

最后,沃伦向在场的观众提出这么一个挑战:“你们都是有地位、有名望的人,你们能否运用这些资源来使我们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何为快乐(9)斯瑞库马·拉奥:将幸福嵌入你的内心

斯瑞库马·拉奥(Srikumar Rao)认为我们大多数人实际上都不幸福,虽然我们都在努力追寻幸福。

Srikumar Rao: Plug into your hard-wired happiness

拉奥提出了一个问题:人们为了实现幸福,必须拥有什么东西?可能大多数人都会列出一个清单,上面写着财富、健康、旅行、好的伴侣等等。可拉奥提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观点,他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能真正使人幸福,除非幸福已经嵌入了人的体内,成为内心的一部分。人们之所以感到不幸福,只是因为人们在浪费生命学习不幸福,只是人们在意识里面嵌入了一个关于幸福的思维定式(Mental Model),比如怎么找到好工作,在什么地方吃饭,看什么电影。拉奥指出,问题的关键不在于人们拥有思维定式,而是人们不知道自己有了思维定式,他们认为这就是世界运转的方式。思维定式的表现形式是,要得到某个东西,要做某件事情,最后会成为某个人。所有的关系是一个“如果-就”的模式,即如果某件事发生了,就一定能得到幸福。人们通常的不同只是放进“如果”里面的内容,但真正出问题的并不是“如果”的内容不同,而是这个“如果-就”的模型。

很多时候,我们能接受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模样。比如,我们能感受彩虹的美好,甚至在很多年以后,我们也能够记住它。我们之所以能感受它的美好,是因为我们意识到这个东西本来如此,不会因为个人成见而发生变化。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我们不接受事情本身存在的模样,我们试图去改变事情本身,之后我们陷入了这个“如果-就”的模型。

拉奥提出了他的解决办法。通常,我们生活在一个自己定义的世界里,我们觉得我们的投入一定会产出相应的结果。然而,我们能控制我们的行动,但却不能控制行动的结果,甚至有的时候结果和预期完全相反。其实,我们还有另一种选择,那就是不去投资于结果,而是投资于这个过程。当我们投资于过程的时候,我们会觉得这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如果成功了,那很好,如果你没有成功,仍然不坏,因为现在我们有了一个全新的起始模式。这样,我们才能感受到每天都是一种赐予。这个过程就像初学走路的婴儿,不管跌倒多少次,最终它能够自己走路而再也不会跌倒。如果它的母亲在最初只是不断专注于婴儿走路的结果,而不是这个充满跌倒的过程,婴儿最终是学不会走路的。

现在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没有什么东西能使人产生激情。实际上,激情应该存在于人的内心,而不是外在。如果无法将心中的激情点燃,人们是不会发现它的。如果内心的激情被点燃了,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己,生活中的一切都将是新的,而生活从这一刻将会成为一场旅途。这时,我们需要问自己的问题是,这是我希望踏上的旅程么?这段旅程最终会带我到我想去的地方么?如果我们能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改变

何为快乐(10)卡尔‧欧诺黑的新生活方式

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_第7张图片

 生活方式:慢活主义

我们对于快节奏的生活是如此崇拜,以致于我们忽视了这种生活方式给我们的健康、饮食、工作、人际关系以及环境所带来的种种坏处。——卡尔·欧诺黑

卡尔‧欧诺黑(Carl Honore)是畅销书《慢活》(In Praise of Slowness)的作者,他提倡的慢活主义正在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在这经济不景气的日子里,我们似乎更有理由选择慢活。

以下是卡尔‧欧诺黑2005年 TED 演讲的一个概述。

现代工业社会每个人都想慢下来,但是他们却希望通过最快的方式达至这样的目的。

欧诺黑说,他当初决定要做关于慢活的研究也是出于偶然。一天晚上,他给临睡觉的孩子念故事书里的故事,但是,那时候的他只是将其当成是一桩程式化的任务,在讲故事的时候还不断的出现情节的跳跃,他孩子听了觉得不爽,父子俩就吵起来了。第二天,他坐飞机出差,在飞机上,他干了一件很不寻常的事情,那就是什么也没做,只是坐在那里想。他反思这样的生活。下飞机以后,他决定要搞一个关于慢活的研究,去发掘个中的奥妙。

其实,快节奏的生活是在工业化之后才出现的,而“时间就是金钱”的箴言又被大众套用到商业竞争的领域,人们慢慢的产生一种追求快节奏的心态。但是,这种线性化的时间观念却非是一种人类社会的常态,因为很多地方的人把时间看作是一个圈子,是可以往复循环的。

欧诺黑接着提到慢餐运动(Slow Food)、慢活运动(Slow City)、慢药运动(Slow medicine)、慢做爱运动(Slow Sex)以及慢工作运动(Slow Work),分别叙说了各自的发展历史,以及放慢节奏为我们带来的实际好处。另外,欧诺黑也指出,不单是成人追求快节奏,连孩子也在被迫接受快节奏的童年(大量的功课以及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于是也有人在搞“禁止给低于13岁的孩子布置作业“的行动,而来自苏格兰的数据显示,没有功课负担的孩子的数学成绩反而提高了!

那么,为何我们会去追求快节奏?欧诺黑分析说,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因为追求快节奏的时候,我们的肾上腺素分泌会增加,给我们带来快感;二是因为文化禁忌,就是说,我们的整个工业文化只推崇那些勤恳工作的人,而把稍微慢一点点的人套以“懒虫”一类的标签。事实上,“慢”也是有好坏之分的。在高速公路驾车,当然不宜过慢。但是,在与家人共餐时、在工作时,我们何尝不可以慢下来,细细分享每一刻甜蜜时光,或者仔细思索,看工作上的某个问题是否有更优的解决办法,而不是草率的作出抉择?

编辑补注:美国作家亨利·戴维·梭罗在他写的《瓦尔登湖》一书里有这么一句话,相信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到林中去,因为我希望谨慎地生活,只面对生活的基本事实,看看我是否学得到生活要教育我的东西,免得到了临死的时候,才发现我根本就没有生活过。

分享: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碰碰收集TED精彩演讲;何为快乐(6)(7)(8)(9)(10) (2013-06-18 10:19:41)201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