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机嘲讽审美30年未有进步

今儿是七夕节,中午我妈提及他们办喜酒时穿的衣服是从上海淘来的,我爸的藏青毛衣至今还是冬日里的“贴心货”。我顿时心血来潮,翻出他们当时结婚照片,虽已泛黄,但衣服的颜色还是能识别的。

我妈上身着件白色兔毛套头毛衣。去年冬天我还在淘宝上下过单,可惜拿到手差别大的让人气愤。我妈的胸前别着新婚的红花,还在白色毛衣领口处的挂着金色项链。她现在喜滋滋跟我说,她是特意把项链露出来的,这就好比现在的姑娘喜欢在胸前挂着又长又大的金链子,走在大街上晃瞎你的眼。

后来又看到爸妈去普陀山游玩的照片,老妈穿着红色的针织衫,下面一条波纹褶皱大黑裙,细细的脚腕隐没在海水里,腰间一条黑皮带,锁扣在阳光下耀着光,整个人的比例都拉长了。马尾侧垂在肩上,头顶是彩色的头箍,那时候我妈戴头箍已经不是为了整理额前的碎发,而是衬着脸蛋好看,显得更淑女罢了,啧啧,这心机…… 难怪我妈总是嫌弃我不会打扮自己,这下真是服了。

可也不能全怪我,在市场上挑衣服,看到的尽是生产线上统一的衣服,东家有的西家也有。真要是看中了,就变成回头客,连带他们家其他的款式衣服都越看越顺眼,品味自然被动了。前一阵子,看到松浦弥太郎的书上说的一句话:“所有本质性的东西,都是‘基本款’,不需要多余的装饰。”鞋子可以不要设计,穿的舒服合脚即可,衣服也是,简单的色彩,单件搭配自然是多彩的,有一点出彩的地方在显眼处闪烁的就是女人对自己的用心和自信。

曾任《Vogue》与《时尚芭莎》杂志时尚编辑及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服饰顾问戴安娜·弗里兰说的"风格生来就有,而无法养成。”必须承认,时代的审美风格也是生来就有,即使是30年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变化,也撼动不了最基础的美的永恒地位。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么悲观地认为,傻瓜相机的存在,是嘲讽审美30年一直没有长进,甚至可以说在倒退。看做工看面料,没有百分百的棉,没有不掉的色,也没有不会破的接线口。流动线上的生产没有给一件衣服注入情感和意志,所以高价买来了也会觉得不值。而我们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越来越青睐外国打品牌,宁可花费更多的人力时间金钱,也要图个真!可以说,这种仍坚持传统的娴熟工艺,与机械对抗后的产物,是会让人更容易感动。而令人痛恨的是,拾起这些传统的又不是我们自己,尽管早些年我们的长辈们已经有了自己特色的穿衣模式,并且很长时间流行着,可我们还是情愿山寨,为了满足工业社会令人诧异的速食审美,这种审美已经扩散到了方方面面,比方看电影,吃饭。仿佛这世上最基本的好坏已经不存在,或者说仅仅是人皆有之,也是私底下较劲,在明面上,更多的人选择掺和,和稀泥一样,在黑与白里产生灰。然后天下的美女都是一样的脸,不怕撞衫就怕撞脸。

或许,这也是种历史的定律,天下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审美这东西,在时间的浪涛里,上上下下,有时候会改变一个社会的心态,也会是一代人作出的选择为未来埋下伏笔,到那时候,我们的后代可以追本溯源,惊奇地发现,原来审美也是遵循守恒定律的!而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创新,没有什么创意大师。

你可能感兴趣的:(相机嘲讽审美30年未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