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1张图片
Photo by Sunny

我和桑尼从烟袋斜街穿出来,向北,鼓楼横亘在我们眼前。鼓楼北边100米是钟楼所在地。以鼓楼为中心,西边是鼓楼西大街,东边是鼓楼东大街。西大街路旁是一些四合院、大杂院,街道宽而整齐。东大街路边商家云集,店铺紧邻。

当年桑尼的姥姥家住在这附近,桑尼小时候常常在这里玩耍。那时她在胡同里疯跑,在四合院里乘凉。有时面对青灰色的钟楼,看着黄昏渐渐隐退,夜幕缓缓降临,偶尔有鸽哨声从头顶划过……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多少喜怒哀乐掩藏在四合院里的影壁墙下,多少情感和回忆寄托在老槐树的阴凉下。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2张图片
Photo by Sunny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3张图片
Photo by Sunny

鼓楼过去是击鼓报时的地方。鼓楼有一套精确的铜壶滴漏系统,用来测时。铜壶制作精巧,外刻有字。滴漏系统细分为四大部分:“天地”、“平水”、“万分”、“收水”,整体安放在楼上的“漏壶室”中。壶前立着一铙神,张开臂执铙,作欲击状。待壶水一尽,双铙立刻击响,不差分毫。接着,二十四面更鼓同时击响,汇成巨大的鼓声,响彻云霄。

初鼓响在戌正时分(晚八时整),击鼓十三下作为起时,称作“定更”。以后每过一时辰击鼓一次,军民作息都以鼓声为准。百官上朝也从鼓声开始。大约是三鼓即起,四鼓候于朝门之外,五鼓时,午门大开,官员相继入朝奏事。等到朝霞渐红,传来宏亮的钟声,鼓楼报时暂告结束。

元明时期报时方式已无从查证。清朝把每夜分为五节,每节为两小时。晚7时至9时是戌时,为定更(又称起更或初更);9时至11时是亥时,为二更;11时至次日01时是子时,为三更;1时至3时是丑时,为四更;3时至5时是寅时,为五更;5时是卯时,为亮更,即天明之意。定更及亮更,都先击鼓,后撞钟。而二更至五更不击鼓只撞钟。击钟鼓时先快击十八响,再慢击十八响,俗称:“紧十八,慢十八”,快慢相间六次,共108响。一年有12个月,24节气,72侯(古人把五天称为一侯,六侯为一月,一年七十二侯),这些数字相加为108。古人用108声代表一年。

鼓楼始建于元初,原名“齐政楼”,取齐七政(日、月、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土星)之义,其位置在明清鼓楼以西,今旧鼓楼大街南口。明成祖朱棣建都北京时,皇宫位置东移,鼓楼也随之东迁重建。今天的鼓楼,是在当年元代“中心阁”的旧址上,仿照原来的方式重新修建起来的。据谈迁《北游录》记载,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鼓楼二楼毁于火灾,乾隆时重建,嘉庆五年(1800年)重修。

据说鼓楼的漏壶原系宋代开封古物。宋朝灭亡后,运到了元大都。然而,明朝以后,壶和鼓都不知去向。清朝时在夜间改为焚香计时,并另换了一面绝大的皮鼓。八国联军入侵后,皮鼓的一角被侵略兵用刺刀捅破,但其音色未减。直到民国初年,仍能听到深沉的鼓声。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钟表日益普及,鼓楼不再有鼓声,成为了“历史文物”。

清朝后期,中国历经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甲午战争、庚子事件,清政府割地赔款,国难深重。1922年秋,鼓楼改为“京兆通俗教育馆”。当时的京兆尹(古代官名,相当于市长)薛笃弼为使民众不忘国耻,将楼名改为“明耻楼”,并在楼内陈列展览国人的历史。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反帝国主义怒潮席卷了北京。“明耻楼”中又增添了与反帝有关的展览内容。不久,新任京兆尹李谦六认为不可擅改古迹,又将楼名改回为元建时期的“齐政楼”。但北京人出于多年的习惯,祖祖辈辈习惯称它为“鼓楼”,它的正名倒不为人知了。

鼓楼每“击鼓一通,声闻遐迩”。尤其在冬夜,寒星闪烁,万籁俱静,鼓声隆隆,响彻云霄,更增添了古城的肃穆与威严。如今鼓楼已不再报时。它悄然无声地散发着古朴的气质,仿佛那暮鼓晨钟的悠扬岁月,就在眼前。

我和桑尼拐向鼓楼东大街。很快走到了南锣鼓巷的北巷口。巷口立着施工围挡,旁边站着两个保安。从空隙望过去,整个巷子在施工修路。施工前我来过,人潮摩肩接踵,喧闹嘈杂。有数据显示,2005年南锣鼓巷一年的客流不足6万人。2009年达到了160万。2012和2013年,随着6号线和8号线地铁相继开通,什刹海站和南锣鼓巷站更加方便了游客的往来。2013年端午节,南锣鼓巷的日均客流量为2万。 2015年10月1日,一天的客流量达到了 10 万。对于日客流量仅为1.7万的南锣鼓巷来说,那场面是多么的令人悚然。

不得不说,南锣鼓巷作为3A旅游景点,已经到了爆棚的程度。尽管今年四月该景区主动申请放弃了3A资质,不允许旅游团进入,但还是挡不住人潮涌动。在这800 来米的胡同里,一多半的店铺都变成了速食小吃店。煎饼、爆肚、奶酪、冷饮、鸭脖、烤串,价格基本在 20 元左右。

我们继续向东。鼓楼东大街这一片是文艺范聚集的地方。曾经中国摇滚第一现场MAO Livehouse就在鼓楼东大街111号。2006年11月创始人李赤开始装修,2007年2月正式营业。近十年的时间举行过各种演出。去年底他在微博上公告因为房租翻了几倍,他不得不撤离。他来的时候,南锣鼓巷在拆,在修路。如今他走了,又开始修路了。不过是十年的光景,却好似一个轮回。

感觉鼓楼这条街是个潮地带。北京流行什么,它就会卖什么。记得很多年前流行玩索尼PSP游戏机,我就是在鼓楼东大街路南的一家店买的,送给Tommy做了生日礼物。那时这边还有很多乐器行。后来,又出现了很多服装店,都是出自独立设计师之手。再后来冒出了许多咖啡馆。还有过卖手串和泰国佛牌的店铺。这些店铺基本是两年甚至一年一换。不知道它们都搬到哪里去了,还是关门歇业,另谋出路了?走一拨,又会来一拨。店铺总是有接盘侠。我们路过了两家鞋店。耐克乔丹的标醒目地贴在橱窗上。简单的鞋架,陈列着店主精心挑选的明星代言款。价格是市面上的两三倍。

又经过了几家咖啡馆,走过宝钞胡同,来到小经厂,公交站牌后硕大的落地玻璃窗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气质。这里正是我们要去的Cafe Zarah。推门而入,一个宽敞的大厅,高挑的层高,顶部是木梁,应该是一个年代久远的房屋。墙面是水泥抹平,地面是水泥自流平,很简洁的轻工业风装饰。这里售卖德餐、咖啡和酒,晚上六点以后有电子乐。

Zarah是希伯来语“黎明的到来”的意思。当年老板张林的朋友有个女儿,不满一岁,名叫“Zarah”,于是咖啡馆起了这个名字。据说小女孩出生在德国南部斯图加特,现在也该10岁了吧。她至今还没到过这家以她命名的咖啡馆。这让我想起100多年前奥匈帝国商人埃米尔·杰利内克参加车赛,从汽车厂商戴姆勒公司买了一款车,以女儿的名字“梅赛德斯”(西班牙语,意为优雅)命名,并在后来横扫各大车赛。于是汽车厂商合并后,就用这个名字命名新车:梅赛德斯奔驰。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4张图片
Photo by Lucy

靠窗和靠墙已经没有空位了。我和桑尼继续往里走,左边是一个玻璃房的小院,院里有一棵粗壮的大树,看上去有上百年的历史。树枝上挂着灯笼。可能因为是冬季,这个区域并未开放。玻璃房的右边放了些桌椅,相当于另一个区域。墙上挂着摄影照片,像是一个小型的摄影展览。每张照片右下角有人物说明,都是各个领域的普通劳众。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5张图片
Photo by Lucy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6张图片
Photo by Lucy

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_第7张图片
Photo by Lucy

我们返回到大开间,找了一张桌子坐下。放眼望去,窗户边坐着一个腿长肩宽的卷发男人,像是意大利人。他手里拿着一份报纸。这年头看报纸的男人着实不多啊!我们右边靠墙的长椅上坐着一个长头长颈的削瘦男。他一直低头盯着苹果电脑屏幕,头顶无发,显得格外光亮。他旁边坐过来一个人,短发大眼,戴一顶格纹鸭舌帽,脖子上缠着一圈长围巾。他们俩对着屏幕指指点点,我和桑尼分不清围巾人是男是女。听他们交谈的声音也忽男忽女。有时他们还抬眼看我们一下。好像知道我们俩在嘀咕什么。一屋子的人都对着电脑,文艺青年样。

桑尼点了一杯美式咖啡,我要了一杯卡布奇诺。我们俩拿出笔记本。她开始鼓捣刚才拍的照片,我开始修改一个合同。

天色渐暗,我们各自完成了工作,准备离去。突然,好希望时光就此站住,或者倒流,让我们听一听暮鼓晨钟。

你可能感兴趣的:(每一座古老的城市都有一个地方叫鼓楼—路西和桑尼的行摄之旅(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