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案例
昨天下午妈妈去接浩浩放学回家,本来高高兴兴的,想着儿子回家后,赶紧写完作业就出去玩滑冰,没想到全都被他毁了。事情是这样的:浩浩妈妈正推自行车的时候,“嗖”的飞过来一只纸飞机破破烂烂的,正好落在浩浩妈妈的车轱辘前。
妈妈抬头看见浩浩正笑嘻嘻的看着她,妈妈以为浩浩不想要了,都那么破了就开玩笑的用自行车轧了一下,没想到浩浩像疯了一样大哭起来,还飞奔过来狠狠咬了妈妈一口,妈妈疼得叫了起来,挥手去打他,浩浩松开嘴气哼哼的看着妈妈,两只小拳头紧紧握着,眼睛都快瞪出来了。
”至于吗你,一只破飞机不就轧了一下吗?有什么了不起,再叠一个不就行了吗?你怎么能咬妈妈,看看,都红了,干嘛使那么大劲儿,气死我了!“妈妈愤怒地大声吼他,看看被他咬过的地方,两排牙印清晰可见,妈妈更是气不打一出来。
”你为什么弄坏我的纸飞机?呜呜,我好不容易才叠的,里面还有火箭炮呢,你赔你赔。“
浩浩捡起飞机一把鼻涕一把泪,“哭什么哭?你咬我我还没让你赔呢,你还有脸哭,上次用铅笔扎同学,我还没找你算账呢!“
浩浩妈妈更生气了,这孩子怎么攻击性这么强,妈妈新仇旧恨一起涌上心头,推着车头也不回的往前走,不理他,这小子竟然追在后面说,“今天不写作业了,我就不写“,一连说了几遍。
妈妈还是不理他,他继续跟在后面挑衅,说“我明天也不写作业“妈妈仍然不理他,但是真想揍他一顿。
回到家,浩浩跟在后面上楼,开始拉妈妈的衣服,扯妈妈手中的书包,衣服等,妈妈还是没有没给他好脸色,始终不理他,吃饭的时候妈妈也没和他说话。
到了晚上,他回到房间开始写作业,一会儿就写完了,还跑到浩浩妈妈面前邀功说:”妈妈,我写完作业了。“一副讨好的样子,妈妈也勉强回应他说:“嗯,挺好的,写完了就收拾书包去玩儿吧!”看到妈妈冷淡的样子,浩浩讪讪走开了,其实妈妈心里挺难受的,浩浩总是这样,每次妈妈生气后,他都特别听话,该做的事情自觉完成,难道他喜欢妈妈对他发脾气?还有,难道在浩浩心目中,妈妈还不如一只纸飞机吗?
分析诊断
试想,如果浩浩妈妈不小心轧到一条小狗的尾巴或者腿,它会如何反应?我们都知道小狗很可能会嗷嗷叫着,狠狠咬浩浩妈妈一口,对于浩浩来说,那只纸飞机非常珍贵,是自己废了很长时间叠的,就如同自己身体的一部分,甚至超过自己对身体的珍视。
浩浩妈妈用自行车碾轧纸飞机,浩浩本能反应就是生气咬人,妈妈认为纸飞机是浩浩不要的,就半开玩笑地轧了一下,浩浩的反应,让妈妈非常意外,认为自己不如纸飞机而生气。
这里我们要分清情绪和行为,人生来就有情绪,喜怒哀乐是人的本能情绪。遗憾的是,人们常常不知道如何用语言表达。
当浩浩发现妈妈没有想象的那样大发雷霆,就采取进一步的挑衅行为—告诉妈妈不写作业来,试图激怒妈妈,根据浩浩以往的经验,妈妈听到浩浩不写作业,一定会大发脾气,可现在妈妈却还是不理他,这时候浩浩害怕了。
因为妈妈的反应出乎意料,所以一直想讨好妈妈,不仅完成作业,而且还比平时都快,浩浩和妈妈的冲突表面看似解决了,但是这种“生气—讨好—听话“的模式不仅伤害了亲子关系,而且不利于浩浩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妈妈和浩浩都没有学习到如何有效表达情绪,如何有效沟通。
解决方法
浩浩和妈妈因为受到伤害而生气的情绪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咬人打人漠视孩子的行为,确实不可取的,当然用生气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手段也是不可取的。
当妈妈和孩子同时受到伤害都生气了,建议妈妈先接纳浩浩的负性情绪,用接纳的态度和清晰的语言反映浩浩的情绪状态,比如,”浩浩对不起,妈妈以为你不要这个纸飞机了,本来是想跟你开个玩笑的,现在看来你特别珍惜这个纸飞机,妈妈很抱歉,你特别生气吧?你能原谅妈妈吗?“
然后鼓励浩浩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说出自己伤心生气的,当浩浩说出这些负性语言后,他的心灵得到净化,情绪也慢慢平静下来。
这种“接纳—反应”的过程要持续到浩浩情绪平稳。然后妈妈和浩浩可以讨论下一次如何避免这件事情的发生。这种“接纳—反映—讨论”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学会用语言有效表达情绪和解决问题。
处理完浩浩的情绪以后,建议妈妈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生气情绪,用“我的信息”的方式把自己真实的想法告诉浩浩,比如“浩浩,当你生气咬妈妈的时候,我感到很伤心,因为你咬的特别疼,我觉得自己在你心目中还不如纸飞机,我希望你下次用语言告诉我你的不满,好吗?”
这种接纳情绪,引导行为的方式不仅增强了亲子关系,而且教会孩子怎样有效沟通,并进一步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
本文作者:可可
帝都重点学校教师一枚
擅长儿童教育学和儿童教育心理学
尤其是结合案例教您怎么和熊孩子斗智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