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顺,是一场冠冕堂皇的道德绑架吗?

终于得空上本地华人论坛看了那篇“爆文”。二十七万五千多的点击量,三千八百多的回复,在全澳几十万华人的人口基数下,这的确算得上“爆”了。

究竟是怎样一个故事引起了大家如此之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呢?

发帖求助者是来自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的一位男性同胞,我暂且用他网名的首字母W先生来称呼他吧。帖子题目很简单,《80多岁父母养老的问题,咋办呢?》

背景介绍:老父亲87岁,患有二级老年痴呆,并且病症日益严重。母亲83岁尚能自理。兄妹四人都在海外。大哥在法国,大姐在美国,二姐在悉尼,他本人是最小的弟弟在堪培拉。父母十年前移民至澳洲后一直与他一家同住。W先生和妻子普通工薪,还有一个即将高考的大女儿,和一个还在读小学的小女儿。

单看背景,我不由想起以前老爸从单位回家,经常不无羡慕的跟我们说,某某家几个孩子多么有出息,老大去了某国,老二去了某国等等。那个年代能奋斗出国,大多数还是些值得让人钦佩的有本事的人。我甚至可以想象,十年前老两口办理移民,街坊邻居们的寒暄也一定是,“哎呀,要去国外跟着儿女享福了”之类的话。

可是当病痛来袭,衰老降临,骨感的现实又是怎样呢?

W先生于是发出此求助帖,请大家出谋划策,如何破解他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

1. 母亲坚持不让送父亲去专业养老院,而他们两夫妻也不可能辞职来专门照顾老人。

2. 雇佣保姆费用非常高,一来家里也住不下,二来兄弟姐妹们不肯分摊额外费用。

一场大戏拉开帷幕,吃瓜群众们看连续剧一般追了两个月。个中许多狗血情节、细节,我就不一一赘述了。比如当网友出主意,建议老父母自己能够出售国内房产来支付养老费用时,才发现几年前房子已经卖掉,钱早给了远在法国的大孙子结婚买房,让家里其他几位一直蒙在鼓里的颇感不平;再比如W先生需要出国培训几个月,不得已将父母送去悉尼的二姐家,不到一周,二姐崩溃,二姐夫搬去与外甥女同住;还有同情W先生的朋友,回国期间出借自己的空房让W先生即将高考的女儿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

近四千条回复中,有人玩笑说参与的都是“儿媳妇”,也有人说持反对意见的都是“老爸老妈”。平心而论,这场轰轰烈烈的大讨论,戳中了许多中年人的心,尤其是白手起家、兢兢业业工作,还欠一屁股房贷的第一代移民。

有位网友总结的很到位。他说:

这场争论是时代和观念的差异,孝道和自由的冲突,家庭观和人生观的冲突。老一辈具有“为家庭应该牺牲一切”的观念,所以父母为子女累死累活,子女赡养父母无怨无悔,即便有怨言也应该忍着。年轻一代自由意识和自我意识的觉醒,认为父母应该为他们自己负责,而我们也开始追求生活质量,不会牺牲一切像养孩子那样的养父母,同时现代的我们以后也不会依赖子女。

W先生已经照顾了父母十年,尤其最近的几年,两夫妻的年假几乎都花在带父母看病上。他想起哥哥姐姐们子女都已成年,有自己独立的生活,每年还可以到处旅游、度假,他就觉得非常对不起自己的老婆孩子。

正如另一位网友所说:

人活在世上有很多角色,不应该把一个角色扮演到极致而忘了另外一个角色。一个父母眼里的孝子,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不是女儿眼里的好父亲。人一定要平衡自己的角色。

现在很流行父母与成年子女间保持“一碗汤的距离”这种说法,但并不是所有家庭都具备这样的条件。其实大家都心知肚明,条件指的正是“经济条件”。W先生的这个求助帖,并非普通的发牢骚,更多的是一些事务性求助:如何申请政府公屋?等待期大约多久?如果让二老单独出去租房开销多大?政府补贴有多少?社区是否有针对老年痴呆病人护理的评估?全职保姆的费用大约是多少?私立养老院的费用是多少?公立养老院如何申请等等。所有问题归根结底无非一个“钱”字。

然而只要他开口,老母亲无不是哭天抢地,指责他不孝,哭诉养儿无用,更闭口不谈老夫妻俩的财政状况,导致想解决问题的谈话无法进行下去。W先生也着实委屈,已经赡养了父母十年,却被兄姐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应该继续养下去,现在一旦提出送养老院或单独出去住,就落一个“恶人”、“不孝子”的名声,完全没有人关心他自己的小家面临的压力,他的妻子和女儿们陪着付出的精力。

孝顺,是一场冠冕堂皇的道德绑架吗?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面对如此窘境的W先生,人们更多的是感同身受。特别是那些经历过家里有老年痴呆患者的亲人。有网友回复说:

认真讲,即使没有经济压力,单是照顾痴呆老人,都不会有幸福感。不要说一日三餐,精神娱乐,就是看着一个昔日健康幽默的人,每三分钟来问你一句,我的钱包呢?刚回答完,一转身,又来问我的钱包呢?一天50次,去哪里找幸福感?

大家在讨论怎样恰当的解决这种冲突时,往往认为是东西方文化造成的,是儿女养老与社会养老的冲突。的确在西方,比较流行的养老方式首先是养老院养老,其次,即使是居家养老,也是由社区提供的护士或陪护进行日常护理,并且老人家中必须要配备一定的设施,诸如坐便椅、轮椅、升降椅等。但两者有一个共通的属性就是体现在经济实力上。无论中国还是外国,不管是老人有经济实力,还是子女有经济实力,都可以过上体面的晚年生活。

人都有私心,父母含辛茹苦养大了子女,希望自己年老之后能有子女的关心照顾也无可厚非。但父母和成年自子女之间还是有必要保持一定的边界。有句话说的好,”父母的家一定是子女的家,但子女的家不一定是父母的家“。

孝道失去棍棒和封建根基逐渐弱势是必然的,自由和自我意识必然让子女、我们、父母之间关系变得愈发清晰。相信越来越多人会认同子女选择他们的人生,也会有越来越多人理解父母应该有自己的晚年生活,如此,处于中间的我们才可以享受生活。

W先生家的故事还没有结束,父母无法接受离开家去养老院,老母亲甚至放话“死也要死在家里”。另外一头远在法国和美国的兄姐,对澳洲养老每月需要负担的费用表示承受不起。

已经移民的老夫妻,是否会选择“落叶归根”回国养老呢?我们拭目以待。

你可能感兴趣的:(孝顺,是一场冠冕堂皇的道德绑架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