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酒与“恰酒”

        喝酒与“恰酒”

                    陈乐奇 

        喝酒,在《水浒传》里叫“吃酒”,在家乡长乐话中叫“恰酒”。长乐话不只是称喝酒为“恰酒”,喝任何东西、吃任何东西都叫“恰”,如喝茶叫恰茶,喝水叫恰水,吃饭叫恰饭,吃肉叫恰肉等等。“恰”,是否就是“吃”的变音?不得而知;那么,是不是“呷”的意思呢?查读音,也不对,“呷”的读音为xia。突然想到父亲曾说过:“恰东西的恰就是恰到好处的恰,恰饭、恰茶、恰菜、恰酒,恰任何东西都要恰到好处,恰个正好、恰个适当才对”。于是,我认定家乡话恰东西的恰就是“恰”了。恰,心合也,不是动词,是形容词,形容心里认为合适即可。

        长乐话很有特色。词源学家说,长乐话保留了大量古代楚国的方言,屈原的楚辞是以楚国方言为基础创立的诗歌体载,屈原的诗,用普通话读,很难读出韵味,若用长乐话读,便韵味十足了。韩少功更是从哲学等角度挖掘了长乐话的文化内涵。二十多年前,他写了个《马桥词典》,马桥是长乐的一个小地方,在他的书中,马桥即长乐。他曾下放到长乐片的天井,在那里生活多年,对长乐话较了解,于是便弄出了《马桥词典》,可惜,这本书我只粗略地看过其中的几篇(《马》体例特别,实际上是长篇小说),后来便不知何故弄丢了。印象中,他在书中说过,长乐话很有哲理如“醒”和“觉”,“醒”是说一个人愚蠢不聪明,“觉”是说一个人聪明,他解释说,在长乐话里,一个人醒着的时候是愚蠢的,因此叫“醒”或“醒头”,而睡觉的时候最聪明,因此叫“觉”或“觉把家伙”,挺有点意思。我一表弟,北大中文系毕业,女朋友是他北大同班同学,地道的北京人。一次,他俩来长乐,女朋友对长乐的许多习俗不理解,问这问那,表弟向她解释,有的她仍不懂,于是表弟便开玩笑地说她蠢,但没用普通话说,而是用长乐话一口气说了十多个形容蠢的词语,女朋友自然听不懂,表弟解释说,用普通话形容蠢,就那么几个词语,但用长乐话来形容的话,便可说十多个甚至二十多个词语了。可见长乐话之细腻,词汇之丰富。“恰”在长乐话中的应用,可能便有某种文化内涵。

        具体到恰酒,家乡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真正意义上的喝酒;另一个意思是亲戚朋友办红白喜事,前去送礼赴宴称之为“去恰酒”。赴宴,虽然叫恰酒,但席间,除非是多位老熟人聚在一桌,一般都不真正喝酒,或者只少数人礼节性地喝一点,大都是菜都没上齐,匆匆吃个半饱便离席了。这种明里称着的“恰酒”,实则为吃饭的代名词。“无酒不成席”,席中有饭有菜也有酒,你去赴宴,说是去吃饭吃菜,肯定不雅,说是去“恰酒”,便雅多了。但这种恰酒多具象征性,说不出有太多喝酒的意味。

        时下人喝酒,有种种喝法。但普遍的都是“喝”而不是“恰”。譬如,有的人遇上喜事或不开心的事,往住喜欢邀上几个朋友到馆子里干上几杯,端上酒杯,“感情深,一口闷”,大口地喝,满杯地干,一杯下来,话多语密,两杯下肚,东倒西歪,三杯干后,稀哩哗啦。尤其是同学聚会和战友聚会,那热闹劲啊,真没得说,餐桌上觥筹交错,欢声不绝,笑语不断,大有唐诗所描写的“相逢意气为君饮”、“斗酒相逢须醉倒”的豪情,不喝个痛快决不罢休,常常饭局还未散,便有人喝得烂醉。这种喝法,虽能喝出性情,但伤身体是肯定的。

        家乡父辈们喝酒却不是这样。我印象中,他们主要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喝酒。一是逢年过节,儿孙满堂,桌上有鱼有肉,菜比较丰盛,父辈们喜欢斟一小杯,慢吃慢喝,享受天伦之乐。二是家里来客人了,父辈们再穷也要准备点酒,陪客人小酌一杯,这是对客人的一种礼节和尊重。

      但第三种情况则有点不同了,可能要喝得多一点。那就是每年严冬腊月的晚上,闲着,父辈们相互之间有串门聊天的习惯。通常是三五人围坐在某一家的柴火炉旁,主人备点花生米、牛肉片、香干子之类的食品,提一壶老酒,给每人斟上一小碗,约二两多,酒放在火炉边漫漫温热,每人一小口一小口地漫漫地饮,边饮边聊故事,但多数时候是听其中一人主讲。例如,父亲虽只读三个月夜书,但记忆力超强,有两本书,一本是《东周列国志》,一本是《三国演义》(家乡人简称为《列国》和《三国》),他看得滚瓜烂熟,书里的许多细节,都能徐徐道来,许多诗文都能完整的背出,如《短歌行》、《祭泸水》、《前出师表》、《后出师表》等等。因此,很多时候长辈们喜欢来我家里听父亲讲《列国》和《三国》,或邀父亲去别人家里讲《列国》和《三国》,父亲特别疼我,每次讲书时,必带着我,在我印象中,父亲这两本书永远讲不完。又如,屋场里有个永忠叔,他的专长是讲对联故事,什么某个寺庙的对联是何如写的,怎样解读,东坡学士的对联是如何的精妙,解缙、纪晓岚又同别人对过什么样的绝妙的对联……,在他肚里似乎有吐不完的对联和对联故事,至今我还记得他曾经讲过一武一文对的对联:双船并进,鲁肃(橹速)怎比樊哙(帆快);八音齐奏,狄青(笛清)不及萧何(萧和)。而伯父的专长是讲武功、讲中草药和打猎。伯父是练家子,又是地方的草药师,并且擅长打猎,因此,他在这三个方面的故事也老讲不完。如喻家聘码头比武,狗四爷孤身杀鬼子,某年某地他同某人干掉过一只豹子,他用祖传秘方为何人治好过一种什么怪病,等等。总之,父辈们在火炉旁是一边漫饮着酒,一边聊着故事,碗中的酒喝完了,故事告一段落了,夜也渐深了,恰到好处,于是,各自略带醉意地回家睡觉。

        喝酒,官僚有官僚的气派,贵族有贵族的排场,文人有文人的雅致,壮士有壮士的豪情,东洋人有东洋人的讲究,西洋人有西洋人的规范,现代人有现代人的激情和冲动。但父辈们上述的这种喝法,却自有他们的情调。篝火边,一只粗碗,半壶老酒,几碟花生,小盘牛肉,数段书传,若干掌故,几个名人轶事,慢漫饮,娓娓道,静静听,唠嗑限时,饮酒有度,既亲切自然,又质朴厚重,这种别样的饮酒境界,正好诠释了他们所说的那个“恰酒”。

(补记:从语言学角度来看,家乡长乐是吴头楚尾,又与平江隔江相望,所以长乐方言很独特,有吴音,有楚韵,还有客家话的影子,比如叫母亲叫嗯妈,这是吴语,又比如保留入声字,长江以南只有客家话了,文中“恰”之一字即入声也。)

                      2016.11

喝酒与“恰酒”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喝酒与“恰酒”_第2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喝酒与“恰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