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之心(五)——意像的流动与灵动

上次看李玉刚导演的《昭君出塞》时,整个过程视听的盛宴,醉美人心,90分钟的演出一直屏住呼吸深深的沉醉其中。歌声的婉转、华美的服饰、精致的舞台和恰到好处的灯光效果,流转的画面、起伏的背景音乐浮动、飘渺而来的唱调,实在是让人感受到李玉刚想要传达的意像鲜活灵动的流淌在眼前。一切都不仅仅是一场舞台剧这么简单,美的吸引力、美的震撼力、美的凝聚力,在一场舞台剧中四处纷飞,渐入心灵,启发思悟。

今年看大师级的舞台剧、话剧比较多。每每看到剧中的转承启合、铺垫伏笔、张力收发、蓄势待发,给心灵带来的震撼效果,就越发感叹意像的串联所引发的奇妙效果,在流动中产生灵动之美,在流淌中营造气氛,在烘托中渲染情感,在起伏中凝聚心神。

舞台剧或者话剧的视听、灯光、背景,演员的真挚表演,就可以在一瞬间让观众立刻转换时空,此情此景在彼处上演,也在过去的记忆中上演,在曾经的情感中牵动着情绪的起伏。我至今仍然记得云门舞集的书法行草,笔墨的浓淡力道,衣裙的飘逸舞动,演员的姿势收发,一动一静皆有独特的味道,没有多余的动作。连续的收发、动静、铺垫乃至到狂草的高峰,都如同和演员一样如一只毛笔的笔尖在舞动,柔软中带有刚劲,借力借势中又收得干净利落。我至今仍记得林奕华的作品中情感的蓄势与喷发,把你的过往情绪,把你不敢面对的心,不敢正视的失落,不敢触碰的阴影,抽调出来,让你不得不正视,从而有转化的契机,而不是隐藏或者忽略或者逃避等等。舞台剧或者话剧所营造出来的一幅幅意像,一张张画面,串联起来,就能将观众的意像与情感调动起来。很多大师级的导演,都深深的懂得,作品不仅仅只是好看或者有内涵,而是有生命力,像是在与观众对话。

其实产品设计也是如此的。你所负责的产品,你是怎样看它的呢?仅仅是一个产品、一个工具、一个软件、一道程序,还是一个美女、一个小伙子、一个商务人士,一个有趣的人、一个有机的生命体?你在打磨产品时是只注重了界面的交互、产品的功能功效、流程的走通,还是把它当作一个与用户对话的生命体呢?就好比《超能陆战队》中的大白,如果当初设计者只是认为它是一个机器人,那么大白永远都不可能有它后来可爱的样子。从电影中,哥哥的构想是大白是一个温暖人心的守护者,一旦确立了这个核心需求,自然的大白是白色的,有温暖的环保,有贴心的温暖,有可爱的微笑等。设计的源头,在于动机,由动机出发,后面的很多就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事了。

曾经有人采访时问金庸他的小说是怎么写的。金庸老师说他花了非常多的时间建立角色,在他脑中想好所有的角色,角色完整到已经完全有生命的地步。只要角色到了这个地步,把他们放在任何情况里,他们自己就会跑。这个说法似乎很传神,把每一个角色都想得跟真人一样,有喜怒哀乐,再把真人放在一个个情境中,一起互动、前因推后果,小说似乎就能自己写自己!

此外,人们怎么样的体验最自然呢,我想再自然都没有人与人之间打交道这么自然的事了。如果把产品当作一个生命,那么在产品设计过程中,我们一定会少走很多弯路。虽然很多产品书籍里讲过很多大道理,无论是道与术,我想最终其实还是要殊途同归到一个原点吧。从原点出发,而不在方法、理论中迷失,而是让方法为自己所用,我想这才是产品设计的自然之道吧。在有限的资源中,尽量做得自然。从原点出发,也许我们更能理解为什么产品设计的方法中有人物角色建立、场景法、关键路径法之类的,这些方法其实说白了也是如何让用户感知的意像的呈现更加流动与灵动。

如果把产品看作一个有机的生命体,那么你再看产品的视野与角度、想法与空间会更大的扩展,你不仅可以看到产品的局部,亦能观到产品的整体。你会越来越清楚你想打造出来什么,才能于万千素材中,飞花穿叶,找到相应的合适形式。当构想丰满,剩下的就是努力去做了。

理论的部分先放在这里了,剩下的也是尝试在设计中去实践了。更开阔的视野是,不仅产品是有机生命体,你所居住的环境,你所听的经典音乐,你所看的大师级的电影等等,试图去感受它们背后本来的生命张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设计之心(五)——意像的流动与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