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SI+设计方法

离开传统行业涉足互联网也有2年时间了,在这不长不短的时期里,我总结了一些自己用着比较顺手的方法,在此分享出来。


U就是USER

以用户为中心,而不是以系统为中心,所有的设计都是基于用户需要才诞生的

我们需要在设计之初就需要了解清楚,

系统的用户是谁?他们的规模多大?他们的特征是怎样的?他们的需求是基于什么发生的?他们希望何种的满足方式?

搞清楚这些,我们就明白了整个系统存在的意义(目的)和核心价值,这两点非常重要,如果搞不清楚,即便做出来也是没有灵魂的系统,用户也永远不会满意。

在做用户需求分析的时候,我经常使用“奥卡姆剃刀理论”来反复检视,“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做产品的人基本上都是多血质,天马行空的性格,这本身没错。但是在产品初创阶段,用户的需求一定要聚焦在聚焦,切忌摊大饼和撒豆子,我的习惯是在每次需求讨论会以后,都要回答一个问题:能用一句话向用户介绍清楚产品吗?如果不能,那要么需求没有找到,要么需求没有聚焦。

另一个对用户需求有帮助的方法论是用户画像,进行典型用户的画像和行为模拟,可以极大的提高用户需求确定的效率,而且在后期进行场景设计时,也有了设计的对象和基础。

S就是SCENE

以场景为本源,而不是以功能为本源,系统的存在是为了支撑用户的场景,所有的功能是基于对场景理解上的再解构重组

场景就是面,功能就是点,说清楚场景,才能从源头理清楚业务流程,用面去组织点,不至于缺失,才会完成用户的体验闭环。如果反过来用点去组成面,则会存在不完整的风险,不完整对开发来说就会是很大的问题,容易带来返工和计划失控。

场景怎么说?也不难,先说用户故事,再做用例分析,最后用场景穿越来验证。

场景设计是产品经理非常重要的工作,为什么这么说呢?产品经理每个人都会碰到的问题是,如何与技术沟通?技术人员的一个特点是逻辑性强,对合理性的诉求简直大过天,那么产品经理就必须在驱动技术人员完成产品开发前,完整的、精确的、有逻辑的向技术人员讲述产品,而场景其实就是产品的一个个切片。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说用户故事说的好的产品经理,都会受到技术人员的认同和追捧,因为很简单,这提高了他们的效率,降低了他们的返工率。

场景设计的另一个作用是作为测试用例的基础,测试团队需要以场景为基础,编写测试用例,从而对技术人员的开发质量进行检测,如果没有好的场景设计,那可想而知,产品的质量也会存在问题。

最后,场景设计也是UED设计的基础,一般在我的产品设计流程中,场景设计完成后,会马上进行原型设计,原型设计的第一步就是页面流设计,这就是基于场景设计的。

I+就是互联网+

我认为互联网+是工具,更是思想。互联网+思想的本质是基于信息高速传递技术的连接。任何一个产品的参与者,都要坚持和布道这一思想。如果说User和Scene是术,那互联网+就是道

现在有很多的传统企业都要进行互联网+的改造,怎么做?很简单,先看他的企业和产品是否在信息化上存在问题,如果有,则信息化;再看他的企业和产品在面对用户连接上是否存在问题,如果有,则网络化;最后看他的企业和产品是否能够更加智能,进行智能化。

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我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三个阶段。按现在的情况来看,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已经在网络化上非常成熟了,预计在未来三年内,将全面进入智能化阶段。

说完了产品,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互联网+的思想应用,就是要坚持采用互联网的技术架构,用到诸如云化架构,MVC思想,前后端分离,乃至非关系型数据库这样的实体。只有这样,产品才能保证有生命力,而不是过时的。

最后用一句话总结一下,USI+设计方法就是“以用户需求为核心,以场景设计为主体,坚持互联网+思想,为用户提供适合的产品”。

你可能感兴趣的:(USI+设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