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自尊

之所以看这本书是因为看到好几个人推荐,也在樊登读书会听了一遍内容梗概,很感兴趣。原著是法文,所以趁家里人过来带来了中文译本,花了不到两天看完,还是颇有收获的。

恰如其分的自尊_第1张图片
封面  来自网络

什么是自尊?

其实自尊这个词我们一点都不陌生,从小就被教育要自尊自爱。可是真要我说明白自尊是什么,怎样才算自尊自爱,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大概这就算是所谓的“common sense (常识)”, 见仁见智。书中给出的定义:我们怎么看待自己,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

要评估自己的自尊水平,我们要先了解自尊的构成。自尊有三大重要组成成分:自爱,自我观和自信。三者相互依存。

自爱就是无条件的爱自己,确信我们是值得爱和尊重的,是自尊的基石。自爱不受我们表现的好坏的影响,是我们在面对挫折和失败之后能重新站起来的重要力量源泉。

自我观是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这种对自我的认识与实际情况无关,比较主观。有些人可能自身很优秀,但自我评价不高;但有些人无论自己本身如何,对自己的评价都比较高,比较积极。这种自我观主要来自于个人的家庭环境,特别是父母为其制定的发展目标。

自信是认为自己有能力在重要的场合采取恰当的行为。自信主要来自于我们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相较之下,在一个人的社会化面具之下,自爱程度和自我观是难以辨识的,而自信程度则是比较容易判断的。

你尊重自己吗?

为什么要问这个呢?这是因为这种自我评判的目光对我们的心理平衡至关重要。如果评判是积极的,它会让我们高效地行动,自我感觉良好,能够面对生存中的各种困难;如果评判是负面消极的,会带来各种痛苦和不快,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所以花点时间好好评估自己的自尊水平是大有益处的。

比如以我自己为例,在谈论或评价自己的时候,我的措辞基本比较中性,经常表示/认为不优秀但也不致于太差,这其实说明我不太看得起自己,自尊水平较低。一般情况而言,自尊水平较低的人对自己的认知不足也更加害怕社会舆论的评判,所以格外的谨慎小心,避免自己出错或给别人留下错误的印象。比如我在自己的专业领域经常不自信,所以在开会的时候很少发言,生怕被大家发现我其实是个“冒牌货”(假冒者综合症)。

与自尊水平较高的人相比,自尊水平低的人行动力比较低。首先自尊较低的人很难做出决策。因为对自己评价不高没有自信,所以做事总是畏首畏尾,犹豫不决,瞻前顾后反复拖延。明明自己想做或者认为该做的事情,但因为有难度怕失败总是不断犹豫拖延。其次由于自己难做决策,就会继而求救于他人,所以更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再者,与勇于做出自我选择的高自尊者相比,低自尊者反倒对于迫于从众压力作出的选择比较执着。低自尊者之所以不敢付诸行动,主要是因为害怕别人的眼光和评判,以及相应的后果:被人批评和否定。因为自尊水平低的人对失败和批评特别敏感。虽然我们知道每个人都会失败,但是低自尊者很难从失败的打击中恢复过来,阴影持续时间较长,所以他们不喜欢竞争也缺少冒险精神。

在这一点上我深有体会。从小到大,我特别不喜欢参与竞争,不是不喜欢成功,而是害怕失败。因为对失败的恐惧,会直接导致我在很多时候会不采取行动,比如直接不报名不参与某些活动(需要推举或者选拔的时候)。在不可避免的时候也会提前采取防御性悲观主义的策略,即告诉周边的人自己的成功几率很小,以此降低不成功带来的失望。

恰如其分的自尊_第2张图片
来自网络

说了那么多并不是说自尊水平越高越好,低自尊也有低自尊的好处。首先低自尊的人容易被他人接受。这是因为低自尊的人为了避免与他人发生利益冲突愿意做出很多让步和放弃很多东西。其次,低自尊者都很谦虚,不喜欢自吹自擂。这在我们的文化中一直被视为一种美德。再者,低自尊的人因为对他人的批评极为关注,因此也能虚心地接受他人的意见而及时调整自己。因此低自尊也就具有一种调节社会关系的作用,使人愿意服从集体利益而不执著追求个人利益。

至于高自尊的坏处也不必赘言。过高的自尊容易让人自负,愿意冒险,固执,刚愎自用。

那到底什么是高自尊好呢还是低自尊好呢?没有绝对的好与坏。重要的是要拥有与你身边的人价值观相符的自尊水平。

波动的自尊

事实上一个人的自尊水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波动变化的。因此依照自尊的稳定程度,自尊又可划分为四大类:

恰如其分的自尊_第3张图片
自尊的四大类型

自尊水平高而稳定:外部环境及普通生活事件对他的自尊影响较小,因此不会花太多时间和精力维护或鼓吹自己的形象。这一类人情绪稳定,不容易失态,言行一致。

自尊水平高而不稳定:在受到重大打击尤其是处在竞争或者攻击的状态下,对批评或失败反应激烈,过分强调自己的成功和优点。这一类人心理上较为脆弱,遇到敌对情绪或者批评,容易觉得自己受到了攻击和怀疑。其实这一类人也可以被认为是自尊水平偏低,反抗自己不愿意承认的脆弱的自我形象。

自尊水平低而不稳定:自尊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取得成功后会阶段性上升,但不会持久很快就会下降。这一类人努力的想要在别人面前塑造一个更好的形象,想改善自己以及自己的心态,因此会采取行动。

自尊水平低而稳定:很少受外界影响,即便是正面的事件。他们极少用心提升自己的形象和自尊水平,习惯性接受甚至忍受自己的低自尊。这一类人习惯“逆来顺受”,早早认定自己会失败和被人嫌弃,放弃努力。

从这个分类来看,我确定自己是自尊水平低而不稳定。

为什么我会这样?自尊的来源

在知道了自己的自尊水平低且不稳定之后,就特别想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究竟我们是从什么开始有自尊的?又是怎么形成了现有的自尊水平?

自尊起源与自我意识有关。在儿童大约八岁左右就开始具有一种整体的自我心理意识,而他们看待自己的眼光就是日后自尊的基础。这并不是说八岁以前儿童没有自我意识,只是说在那之前很难科学测定,比较难判断,但是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却是一直存在的。比如小婴儿在不会说话的时候就已经知道如何逗父母开心,做什么父母会生气,而父母给予的鼓励和爱会促进孩子的自尊。相应的,父母的冷漠以及负面情绪都会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喜欢自己或者觉得自己不受重视不被爱,从而降低孩子的自尊。从三四岁起,小孩就很关心自己是否被别人接纳。这个时候有些小孩为了被别人看重甚至开始有了攀比心理,想有穿漂亮的衣服,更多的玩具,比较自己的父母,嫌弃自己的父母甚至撒谎。

成年人总是觉得孩子应该都是天真的,单纯的,无忧无虑的。然而事实总是相反,矛盾冲突,拉帮结派,嫉妒,排斥,羞辱这些都是每个小学生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其实跟社会竞争和攀比一样残酷无情。这点完全和《看见》中的“双城的创伤”中的案件完全吻合。一群小学六年级的学生之间已经因为爱恨情仇而自杀。柴静写到:“当年《新闻调查》栏目并没有把这些孩子之间复杂的情感纠葛说出来是怕观众不舒服和不理解,也许还会觉得“才十二三岁怎么就这样”。。。。可是大家十二三岁的时候又与他们有什么两样”。

当时看到这里的时候我触动特别大。不得不承认成年人是善忘的,总是忘了自己当年是怎样过来的,然后用自己成年人的道德观价值观去要求青春懵懂的孩子们。我们难道完全不记得小时候那些欺负小女孩的男生了吗?完全忘了身边那些写情书纸条的同学了吗?忘了同学之间的流言蜚语,刻意孤立了吗?忘记了自己也曾与其他同学互相攀比,把同学逐一分类吗?我清清楚楚的记得小学时候同班男生让我传纸条给我的好朋友约她出去;记得几个女生会坐在一起对追她的男生们一一评头论足;记得同学们三五成群,拉帮结派的欺负个别被孤立的同学。。。。。。

小说《那些回不去的年少时光》就讲述了这种青少年之间复杂的情感生活。可惜由于成年人的不理解和习惯性的负面评判,使得孩子们不愿意或者不敢与家人老师交流,但这些事对孩子自尊的影响是超乎父母的想象。很多自尊脆弱的人在心里治疗过程中会很容易会想起当年这种非常残酷,令人感到羞辱的回忆。

儿童与青少年自尊从城的五个重要方面包括:1. 外貌(长相是否讨人喜欢?);2.运动能力(运动能力强吗?跑得快吗?能自我保护吗?);3. 在同辈中受欢迎的程度 (同学喜欢我吗?有很多朋友吗?);4, 行为是否符合规矩(是否被成年人是为可靠的的人?是否遵从社会规范?);5.学习成绩(成绩优异吗?)

即便一个孩子在这五方面表现不错但自尊水平还是不一定高,因为这也与他们如何判断自己有关。所以就算你的孩子方方面面表现好但也有可能会有抱怨和怀疑自己的时候,这时家长一定要认真对待,帮助孩子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尊水平。

除了孩子对自身的判断,自尊水平也受别人对他的判断的影响,尤其是来自父母,老师,同学和朋友的评判。当这四方的评判都正常时,孩子的自尊能够充分发展并得到巩固;如缺少其中一个,其他三个可以起补充作用。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这四种来源的重要性有所变化:1)在幼儿时期,最重要的意见来自于父母;2)三岁到六岁之间,父母仍是最重要的情感(爱)的来源,在社会行为规范以及学业方面仍以父母的意见为主,但同辈的意见在外表,运动能力和受欢迎程度三个方面最受重视;3)青春期,父母已经不是最主要的自尊来源,而家庭之外的人变得越来越重要。但父母的赞同仍会继续产生重大影响,直至少年离家之后,这一影响才逐渐削弱。

恰如其分的自尊_第4张图片
来自网络

给家长的建议

在孩子怀疑自己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对待。首先,就这些问题主动地与他进行沟通,表现出兴趣,倾听他的疑虑。这样,在他日后长大成人了也会习惯于寻求这种“社会支持”即与身边亲近的人探讨自己的困难,获得有用的信息或积极的情绪反馈。其次,通过你的建议与经验分享,可以帮助他相对地看待自己的忧虑。但在提供帮助的时候,切忌过分干涉,不要急于插手干涉他的每一个问题,他需要独自面对一些困难。也不要强迫孩子说自己不愿告诉你的,这会破坏他的完整人格和心理自主的感觉。父母们应记得,如果在童年时期没有跟孩子进行这样的沟通,就别再指望青春期能与他沟通:到那个时候,孩子面临的问题和困难比小时候严重得多,而他向你倾诉,吐露心声的能力已经大大退化!!!

现在一打开朋友圈,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在抱怨陪孩子写作业有多痛苦,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全民热点话题。毋庸置疑,孩子的学习成绩是父母们关心的重中之重。但大部分研究指出:父母的作用并未在直接辅导孩子学习这方面体现的明显(检查作业,督促背书),而是突出体现在整体教育态度上,他们的态度会使孩子更有责任感。其实不用想也知道单纯的学习辅导对于孩子的长期学习成绩影响甚微。小学阶段父母还有能力答疑解惑,但一旦进入初高中随着课业复杂度的增加,又有几个父母还能一直辅导呢?然而如果孩子没有在小时候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做到“自己”学习,那么进入初高中甚至大学后会由于缺少父母的帮助会很难适应造成成绩直线下降。

父母的角色关键在于通过对整体教育质量的提升来提高孩子的自尊,自尊水平才是最准确的学习成绩的预测指标。在学习中起到重要作用的不只是智力和认真刻苦,还有情绪的稳定性,对失败的接受度等,这些都与自尊有关。所以想要你的孩子学习好,必须关心培养他的自尊,不仅要关心他的学习能力还要关心他整个人。在教育中,父母比较平衡好“安全感”(让孩子知道父母爱他)与“规则”(提醒孩子遵守规则),让孩子不仅受到情感的滋养也受到教育的滋养。

另外很重要的一点:在关注孩子的自尊之前,应先关注一下自己的自尊。因为如果你有这方面的问题,却想先改善孩子的自尊,会给孩子造成巨大的压力并缺乏说服力。请别忘了,最好的教育方法就是言传身教。你自己遇到困难时如何管理和面对,孩子都会学会。


你可能感兴趣的:(恰如其分的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