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和孩子讲道理么?

从首师大骑回来,魏公村上,一个路口,红灯。下班高峰,人特别多。我停在路口,天渐渐变黑。等待的人群中一个轻松的声音传过来,“……我骑车向前和你一起找一找,如果再找不到,我们就回去让妈妈做,好不好?”我一转头,看见电动车后的小朋友朝着骑车的父亲开心地答了一句:“好”,声音中不失孩子的天真。

我喜欢这个场景,不过绿灯亮了,一瞬间,车水马龙。

有可能这个孩子是想吃什么东西,听别的小朋友说这附近有卖的,于是就来找;也有可能是明天上学要带个什么小物件,需要找那些东西卖得特别全的小商店才有;还有可能就是要买一块桌布,妈妈也能缝一个,但孩子心嘛,总想买个商店里面的。不管怎样,我喜欢孩子他爸的处理方式。

孩子要买一个东西,家长当然可以支持。只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其他问题,比如,“今天确实比较晚了,我们还没有找到卖东西的地方”,而此时的父亲既不是一声不坑、不容争辩地把孩子直接带回家中,也不是不管时间有多晚,今天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勇猛”,而是真真切切摆出你的困难,与孩子商量,获得孩子的理解。我看那孩子也不大,估计也就是小学一、二年级。不过,从这个父亲与孩子商量的过程中,我能感受到这其中的尊重。

中国人总谈尊重和礼貌,什么“尊老爱幼”、“尊敬师长”等,但这些往往是形式上的“尊重”。如果尊重老师指的就是见到老师一定要问好啊,哪怕是前一分钟你还在和同学吐槽这个老师的各种问题,如果尊重长辈指的就是千万不要顶撞长辈啊,尽管有时长辈蛮横无理,那这种模式的教导会使人变得感情上麻木,理智上欠缺。当然有时我们也只能对讨厌的老师问好,不去顶撞不讲道理的长辈,那只不过是受限于周遭的环境、不允许你伸张正义的情况下一种无奈的服从。

回到文中父亲的做法,我愿说这短短的沟通对孩子个人成长和亲子关系均有着重要的作用。

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理性的思考并非先天就有的,而是在后天逐渐培养起来的。你习惯和孩子讲道理,孩子也会慢慢和你讲道理。如若不然,幼年时达不到孩子的要求,孩子便又哭又闹,你以为孩子小,长大就好(这当然有可能好,但要取决于后天老师的教育,同学环境的影响,至少你失去亲子教育这个至关重要的一环);学生时代,因为没努力学习而考试成绩下降,拿到试卷就开始哭,或是因为方法有问题,成绩不好,开始闹等,当然哭作为一种宣泄的途径本身没有错,甚至对将负面情绪发泄出来对身体有益,不过以发泄情绪来掩盖真实问题所在,则只能面对周而复始的发泄情绪。
就亲子关系而言,彼此之间讲道理是心灵沟通的必要途径,这种沟通不是每日嘘寒问暖的浅层沟通,而是两个内心世界的深层沟通。从不进行这样沟通的家庭,多半会导致和孩子的话越来越少,以至于慢慢就无话可说了。中国有个词叫空巢老人,我想说,还有一种实体上生活在一起而心灵上的空巢。

小孩当然要慢慢成长,逐渐长成大人,成长既包括身体也包括心理。而类似于“大人说话小孩少插嘴”,“大人的事小孩少管”,显然是专为那些依仗成年人的“权威”、从而回避面对无法解答孩子提出的问题的窘境的“大人们”发明的。

只有互相尊重,才能更好成长。我也敬佩这样做的父母。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和孩子讲道理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