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械城故事”在江西九江参加了一场小型的吊车座谈会,结识了一帮可爱的工程机械朋友,有身家几千万的吊车老板,也有刚刚入行的跟车小工,还有一群技能超群的“汽车人”驾驶员。我们平时在工地上看到的那些能移山填海的宠然大物,那些收起来是一辆普通汽车,一变身就大臂直冲云宵的“变形金刚”,其实都是这些普通人操作的。如果工程机械行业也有排位赛,今天我带你认识的这些,起码都是钻石级别的。
胡明三,29岁,湖北黄冈人。
2009年到九江学开吊车,驾龄8年,从20吨到600吨的吊车操作,他全都不在话下。喜欢钻研不同厂家不同型号吊车的性能,热爱吊装行业,并想在这行慢慢发展下去,越做越好。
2017年最大的愿望是——结婚,给女朋友一个幸福安稳的家。
胡友生,70后,湖北黄冈人。
2015年开始做随车吊,之前跑了十几年长途,觉得太累又挣不到钱。做工程机械稍微轻松点,不用熬夜,但觉得这行危险系数也大。
当问到未来的打算,他说已过中年,没想那么远,做事情得循序渐进,慢慢来,有机会发展就发展。现在收入马马虎虎,能养家糊口就行。
他觉得这个行业,最重要不是挣多少钱,而是平安就是福。
胡友生的老婆孩子在老家,九江离黄冈近,他有空就会回家看看。
邓帮超 33岁 湖北黄冈人。
2004年到九江学吊车。之前在广东打工,后来也去过浙江,到九江来主要是考虑离家近。
开吊车的收入其实也还好,一个月七、八千块钱,除去常用开销还能剩下四五千寄回去。
他前几年结了婚,老婆目前在老家带小孩,两个小孩大的4岁,小的才刚刚几个月。
关于未来,他说没考虑那么远,实实在在过好现在就行。
不过看这城市建设的势头,暂时应该也还可以。
邓帮超的吊车技术很好,带了不少优秀的徒弟,现在公司新买的设备,他也会入一点股份。
胡成高(胡明三大哥),37岁,湖北黄冈人。
2009年跟弟弟一起过来,现在同在一家吊装公司。
97年毕业后,去广东打过几年工。后来回家开农用车,在乡镇里帮人拉拉砖和沙子。做了几年,因挣的钱只够自己生活,08年就去了浙江。
跑过快递,帮别人开过灌车,后八轮(货车),后来还是跟着弟弟一起到九江开吊车,一直到现在。
觉得开吊车其实也是一门技术活,能养家糊口,也不是那么辛苦。应该会一直做下去。年后还想把二弟也叫过来,三兄弟在一起,也好照应。
胡成高的老婆在老家县城上班,带两个小孩,大的15岁,小的11岁。(问起孩子多大时,他想了半天也没算出来,讪笑着说:“自己一直在外面,太少回家了,真对不住他们”)。
还好现在离家近,没事就可以回家看看。
老陈,60后,在吊车行业11年,祖籍广西人,父辈在1948年迁到了九江。
原来在地质队上班,1980年7月28号参加工作,之所以日子记得这么清楚,是因为那天母亲不让自己去,担心工作很危险。
其实自己的具体工作是采样、编号,到九江各个山上找石头,探矿石。现在退休了,单位还有三千块的退休工资。
93年下海,做了几年油料生意,也跑了十多年的运输,进入吊车行业也有10多年了。老陈在圈内出了名的爱惜车,什么吊车都开过,技术好,性格又豪爽,大家都很喜欢和他聊天。
他一直自谦自己是个粗人,不愿意接受采访,说并没有什么经验留给后辈,凡事开心就好。
老黄,60后,福建莆田人,2002年到九江。
16岁在老家做泥工,29岁跟台湾人去阿根延捕过鱼,32岁到新加坡做过建筑工人,35岁回国,跟兄长一起到九江做吊装,从此再也没想过出去。
他说,外国的月亮并不比中国的圆。
因长年漂泊在外,老黄更喜欢安定的生活。他说前几年本来说再做十年就回去,结果现在吊车越买越多,怕是再过十年都回不去了。
老黄的老婆跟着一起在九江,两个女儿,一个培养成老师,一个在国企做财务,还有个小儿子,目前在读高中。
平时放假孩子们都会过来看看,春节时全家人会一起回莆田老家,老黄在老家也盖了一栋五层楼的楼房。
说到老家莆田,我开玩笑问他怎么没做医药?他笑着说:“要是搞那个就好了,不需要这么累。不过做这行实在,心里踏实。”
杨富,80后,祖籍浙江。
16岁出去广东打工,后来自己开了家制衣厂,做服装外贸。其实也没挣什么钱,前几年制造业萧条,经营不下去,就把工厂转卖了,又回到九江发展。
他觉得现在其实也挺好,离家近,开吊车虽说不上收入多高,但养家糊口没问题。
杨富08年结的婚,孩子现在两岁,老婆没上班,在家带小孩。
吃饭的时候,我看到杨富手机上用孩子照片做的屏保,他说,其实现在最大的愿望,是把小孩培养好,说辛苦谈不上,这是他做父亲的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