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其实是个幻觉

    我曾经很长时间被一个问题所困扰,就是在不伤害别人的情况下,通过个人努力满足我的个人欲望,这样不好吗?比如有好吃的就多吃,有好玩的就去玩,感觉好的就去追求,感觉不好的就尽量避开,这样跟着感觉走不好吗?放纵自己去体验生活有错吗?而为什么传统文化反对我们一味的物质追求呢?

      我在《why buddhism is true》似乎找到了点答案。我们的感觉真的是对的吗?如果感觉不是对的,跟着感觉走就有问题了。关键问题是:自然选择设定我们的感知系统只是为了求存而不是为了求真,在原始生活环境中,感觉好表明这个东西对我们的生存有利(比如舌头尝到甜的东西我们就吃),感觉不好就表明这个东西对我们生存不利(比如看到蛇我们会害怕就要躲开)。正因为我们的基因编码如此,才使得我们追求好的东西而避开不好的东西。

      快乐的感觉是真的吗?佛学有个重要的概念就是"苦“。释迦牟尼认为人遇到事情通常会产生欲望,遇到不喜欢的事就躲开(嗔),遇到喜欢的事就想要(贪),而人的欲望又不能总是被满足,所以就觉得人生充满了苦。你可能会说,有时我的欲望不是也得到满足吗,那一刻我不是感觉到了快乐吗,怎么说人生是苦的呢?当你的欲望得到满足的瞬间你会感到快乐,但那种快乐的感觉是短暂的,快乐褪去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欲望(比如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车),你的欲望不断的促使你去追求更多的东西,短暂的快乐加上更多的不满足使人生充满了“苦”。 

      人为什么是这样子的呢?这一切都是自然选择决定的。自然选择不关心我们是否快乐,它只是让我们不断的传播基因,于是给我们的基因设定了以下规则:(1)不断追寻快乐(比如吃饭,交配,获得社会地位),(2)快乐是短暂的,如果快乐是永恒的,我们就不需要反复的吃饭反复的交配,这样基因就没法传播,(3)我们只看重(1)而忽视了(2),也正因为这一点,这个过程才可以不断的重复下去。你看,所谓的快乐其是只是个幻觉而已。

      负面的感觉可信吗?我们来说说一个“假阳性错误”的例子吧。比如一个原始人在野外行走,他听见草丛里有声音,他的反应是:这个声音有99%的可能性是风吹的(统计学称为“negative”),但是也有1%的可能性是草丛中有一头狮子(统计学称为“positive”,阳性),为了生存下来,他会宁愿相信那是一头狮子,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会焦虑的原因,你不管感觉是真的假的,只要生存下来对传播基因有利就是对的。再看一个负面情绪的例子:人们很在意自己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正因为这样在公共场所做了尴尬的事就会觉得很囧,(担心被人看不起,而不利于基因的传播)但实际上,别人并没有那么在意你的表现,起码没有自己想像的那么重要。再比如,你明天打算做个公开演讲,而你担心你表现不好,一直很担心很焦虑,于是你反复的阅读演讲稿,你的焦虑实际上是在提醒你要好好准备明天的演讲,但这种焦虑的情绪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实际上,种种的焦虑也是多余的。

      另外由于现代社会的生存环境变了,导致我们的感觉判断更加不靠谱。在原始生存环境中,如果遇到好吃的东西,我们就要尽量多吃,因为今天不吃,明天就可能没得吃。而现代社会里好吃的东西并不一定都是对身体有利的,比如像麦当劳这种高热量的垃圾食品,虽然你的感觉告诉你很爽,但实际上你知道吃多了是对你的健康不利的,而原始社会并没有麦当劳。再比如,在原始的群居生活中,如果别人辱骂你或不尊重你,你就应该教训他一顿,不然他会再一次欺负你,这样就不利于基因的传播。而现代社会我们接触到的人大多是陌生人,人们见一面基本就不会再见了,偶尔对你的一次不尊重,并不会阻止你传播基因。比如你在马路上开车,因为堵车一哥们骂了你两句,你就下车去揍他一顿(发泄的感觉很爽),一会警察就来了,说你扰乱社会治安,并且你的行为会贬低你的社会地位,这样更不利于你传播基因。

      基于人类基因编码以及感知系统的局限性,我们是不是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感觉是否真的正确呢?是不是在做决定时更多基于理性而不应该跟着感觉走呢?

感觉其实是个幻觉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感觉其实是个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