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给我一个有仪式感的告别——乐点之行1

有那么一个全然的时间陪伴与观察孩子,于我而言是一种幸福与享受。不用考虑生源、不用考虑家长的看法,只全然看着孩子自由的绽放,是如此的轻松与愉悦。

2017.2.13

周一,难得的休息日。踏着愉悦的步子,想象着这群娃见到我时会是怎般的反应。一个寒假不见,我又剪了头发,他们是否还认得我。伴随着叮咚叮咚的门铃,门开了,Kitty面带着微笑的欢迎我。孩子们呢?孩子们在远处面对微笑的羞涩的望着我,我挨个跟孩子们打招呼。过了一会,PiLi慢慢的移过来,微笑着问我:“今天带了什么故事呀”。

我在内心偷偷地笑,尽管年后第一次见,孩子们对我的到来没有表现出之前那般的热情,但孩子们对于“我来干什么”却是清楚得很,对故事的渴望只增不减。我很开心孩子表现出对故事的喜爱,也很开心这群孩子一直被故事滋养着。

但同时我也很疑惑,在孩子眼中,我元元姐姐会是个怎样的形象呢?也许在孩子眼中,我的身份是——“说故事的人”,于是乎孩子心中热络的是故事,而“说故事的人”每个学期都在发生变化,孩子的情感链接会不会一次又一次被切断呢?

这确实值得我反思,下次说再见,我定会告诉他们我什么时候再过来,就算由于不得已的原因中断了“乐点之行”,我想我也会很负责的告诉他们——“我为什么不会过来了,我们可以通过其他的什么途径再见面”。

透过这样一种反思,我也不禁想到曾遇到过的一些情形,有家长为了给孩子挑到“更好”的培训机构和老师,频繁的给孩子换培训机构和老师。在这点上,我很理解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获取更棒的知识,可是孩子幼小的心灵是否会被伤害到是否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点。知识的获取其实很容易,可是与老师以及班上同学的情感链接,是孩子通过一次次的内心突破与打开获取到的。如果要换老师,我们是否有必要让孩子跟他喜欢的老师告别,再说说心里话,让这份情感的链接能够持续,或者在孩子心中有个可以接受的闭环。

教育有很多个开环,可开了的环怎么闭上,我们是否也该有一份慎重的思考。

请给我一个有仪式感的告别——乐点之行1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思考在持续,故事也在持续。

这次给孩子们带去的第一本绘本是《月球上的小内裤》,情节充满想象力,3-5岁的孩子对这样的绘本毫无抵抗力。第二本是《春天的兔子》,我们跟着兔子找弟弟妹妹的途径,闻到了春天的气息。我们跟着Kitty的指挥,出门找春天,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苔藓里,春天在那绿芽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请给我一个有仪式感的告别——乐点之行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