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漫谈——爱恨交加

高考漫谈——爱恨交加_第1张图片

2014年到北京参加培训,路过机场附近的一所学校,门口停满了周末前来接孩子的车辆,其中不乏保时捷、玛莎拉蒂等百万级豪车。热情的北京出租车司机在我刚想提问的时候,就抢先一步回答了我想要问的问题。原来这是一座国际学校,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接受纯西方式教学,不需要参加任何升学考试,没有沉重的学业压力,关键是不会参加中国的考高。高中毕业,直接送到国外继续就学。“这样的学校学费很贵吧?一年一定要好几万。”司机看看我,笑,然后淡淡的说:“一个月”。是的,你没有听错,一年几十万,平均一月好几万。一时间,复杂的情绪涌上心头,不知道是该羡慕那些躲过高考的幸运孩子,还是该同情即将走上高考战场的莘莘学子。

高中的时候,由于机缘巧合的原因,居然和高年级的一群学长成了朋友。虽然年纪有差,学识不同,但一起搞活动,一起过周末,一起压马路,一起感受属于我们的青春,也是别有一番滋味。我问高年级的他们,害怕高考吗?有人回答,怕;有人回答,无所谓。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没有经历高三,没有参加过考高的人生是不完整的。当时对于这样故作高深的言语很是不屑,谁知多年以后才深有体会。

科举制度至隋唐诞生以来,经历了历史洗礼和沉淀,如今以高考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网络上,各种痛恨、谩骂考高制度的言语不绝于耳。有人说,是现有高考制度压榨了中国孩子的童年,扭曲了他们的人格,使得他们成为了读书的机器。还有人说,高考制度不改变,再怎么提素质教育也无济于事。甚至有人呼吁取消考高制度,为广大莘莘学子营造一个轻松良好的学习氛围。其实,中国历史上并非没有取消过考高制度,而取消高考制度的那十年,中国经历了什么?我们这一代年轻人并非完全清楚。但至少,我们知道,无论是官方还是老百姓,都不不愿意轻易的提起那称之为浩劫的十年,那十年,没有高考,但并不“轻松”。

当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依旧是社会主要矛盾,当优质教育资源还尚未能够满足全体国民需求的时候,我们目前的主要目标不应该是如何提高社会生产力,如何的提高教育资源质量,如何的改进和优化高考制度吗?一个制度的产生是伴随着社会进步发展的步伐,制度本身就带有历史发展的DNA,不可以人的主观意志为改变。但我们也不否认,制度的产生、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不断的调整、完善。例如高考时间从炎热的7月调整到相对凉爽的6月不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此外,如今的高考,无论从参考的形式和内容,还是录入的比例,已经有了一个较大的改善,并且在逐步完善的过程,我们应该承认并且接受这样的过程。

当我们从新闻媒体中得知,考生输着液还在复习,摔断了腿还要走进考场,甚至承受不住压力选择极端方式的时候,我们似乎看到了过去奋斗的自己,也为正在人生路上奋斗的年轻人感到动容。但,试问,还有哪种方式比高考制度在当前社会环境中更为公平和合理的吗?即使有人依旧诟病高考录取分数的地区化差异,但就整个制度来讲,高考应该是当前整个社会竞争体系中相对最为合理和科学的制度。因为,毕竟在这样一场举国竞争中,家庭因素、社会资源因素、财富因素、人际关系因素的影响占比较小,分数是这场竞争中的主要参考指标。

读过《空谷幽兰》和《借山而居》的读者,往往都很羡慕作者那种逃离世俗归园田居的勇气,当然也羡慕童话大王郑渊洁为儿子营造的童话般的童年,对于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些孩子来说,不知道多年以后他们对于躲过考高这一件事,他们会认为是一幸还是一劫。高考的爱与恨会伴随着中国大多数学生的一生,但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爱与恨,又怎么能叫“人生”呢。

既然是竞争,就有输赢,但谁能断言考高的成与败就是人生的输与赢呢?但至少有一点不可否认,我们的人生答卷是我们用对生活的态度和行动书写的,无论结果如何,但求为心无愧!

你可能感兴趣的:(高考漫谈——爱恨交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