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迷宫2》| 送给爱奔跑却不知道为什么奔跑的孩子

   宋俣萱的萱视

   我的公众号



2014年11月4日上映的《移动迷宫2》已经是好莱坞少有的“内容”作品。

 导演韦斯波尔在专访里给观众的建议是希望继续享受这种观影的娱乐性,不要影响了这种观影乐趣。

 面对10月份好莱坞电影和中国电影激烈碰撞后,11月,电影淡季来临。在我去的影院里,坐了近三分之一的人。很多观众去看的都是一股奔跑的热情,一种疯狂“杀怪”的激情。




 在我看过第一部出色的故事内涵以及少量的商业追求下,中国网友对好莱坞的评分点一向不是隐喻的内容,“有内容无众好评”成了一项潜意识的规则。

 第二部整体表达内容太多,132分钟融合多个场景,多种风格。恶毒网友的评价为“丧尸版跑男”。这确实是影片的一大缺点,如今的大众看惯了好莱坞式的特效,有几分钟该做什么的剧本原则,对所隐含的意义也有了潜意识下的忽略。

 《移动迷宫2》承接第一部的逃脱迷宫进入下一个“圈套”的剧情,开头加入与结尾呼应的分不清真假的“阴谋论”。“成长”式的剧情发展,几个“奔跑少年”建立起的世界成为整个系列的线路,从一醒来没有记忆的人到第二部想起小时候的故事。故事和主角一样都在成长。

 除去开头结尾,中间部分则是“奔跑”,观众反映电影明明叫“移动迷宫”,为什么整部影片没有迷宫?

 观众看不到所谓的“迷宫”是因为第一部他们从迷宫逃出,而系列的主题并不是第一部“可以移动的迷宫”而是“移动的”人性,之间的“迷宫”。

 剩下的剧情则囊括了人类社会以及电影所追逐的“什么是奔跑,为什么奔跑,和怎么跑”这三个问题。




一,什么是奔跑?

影片给奔跑的定义为生存和成长。

从第一部跑出迷宫到第二部跑到辗转于多个所谓的“天堂”,如同《逃出克隆岛》的世外小岛,《云图》里的“乐园”,《黑镜》里的“一千五百万”。

反乌托邦电影用第N世界来描绘乌托邦世界的另外一面,而第二部的天堂仍然没有出现,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奔跑一如反抗。一如斯大林对俄罗斯的工业化说的话“落后就要挨打”。而不落后,我们要选择奔跑。

二,为什么奔跑?

从第一部的移动迷宫到第二部的庇护所,焦土区,丧尸房子,山前房子,派对,以及山顶。途经被吸干的人类,被圈养的人,丧尸,被圈养的丧尸,被自己圈养的派对上的人,以及“天堂”人类。每个场景都是一个世界,是现实世界的故事性反映。

不断奔跑得来的不同答案,而“丧尸”以及那些没能到所谓终点的人,在路上沦为真的丧尸或者现实世界迷茫醉酒吸毒的人类。

这是奔跑要得到的答案。每个人的不同答案使影片多样化,成为一个迷宫一样的社会群体,也是现实世界的一一对应。

真的要奔跑的人会活到最后,因为他们知道为什么奔跑。

三,怎么奔跑?

影片给奔跑的答案很多,其中有我最不喜欢的一点。

好莱坞主观意识太过明显,或者说英雄主义主导,再者是肤色人种意识主导。

印籍和韩籍在路上的意外,成为影片的缺憾。非白种人或是“奥巴马肤色”的奔跑少年也是死的早,在如今的影片已有体现。

怎么奔跑也成为影片的形式,丧尸的效果,奔跑的戏剧性发展,以及感情上的剧情。影片已减少了商业化着重于故事内容。

从内容上吸引观众却由于跑的种类广泛而看不懂在跑什么,这也是必然。



 在以一种“反抗”形态的电影里,也就是广泛意义上的反乌托邦。这种故事模式十分常见,而最广泛影响的《饥饿游戏》系列是最为商业化的,而处于劣势的《移动迷宫》《逃出克隆岛》等的较为不商业的模式下,大多观众看不到导演的用意,在商业的外衣下,观众认为故事过于复杂亦过于深层。

 人们的“奴性”常常会暴露出来。我常说中国人的奴性深重,但世界也是这样。

 给好的衣食,给安逸的环境,没有人愿意不停奔跑,大多人的安逸生活可以成为一辈子的追求,但也有人奔跑了一辈子却死在路上。

 每个人追求的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就不同。

这个世界的多样性被大多数人所主导,在影片或者真实世界,太多被隐藏的故事无人知晓。我不敢说是“真相”,因为无论电影还是世界,真相被一次次揭露,真相的背后总是存在真相,而我们已经不敢相信世界。

 唯独选择不停“奔跑”,不停得到不同的答案,得到自己的成长,才会成长。


 如影片所给出的答案。

 “奔跑”的少年奔跑吧,在迷宫里!

你可能感兴趣的:(《移动迷宫2》| 送给爱奔跑却不知道为什么奔跑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