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山王姓聚居地

衡山又称横口,位于漳浦县北部,座落于南溪中下游与赤岭溪交汇处的冲积平原上,东、北两溪交汇,如银带环腰,丰富的水资源也形成了金交椅湖、状元湖、太湖尾等水面。村西、西南面有233的石棋山和海拨119,5米的寨山,相隔。又有华山、丽水、万山、昆山、任山、斗山、鹅山、马鞍山、龟仔山、岩仔山、平碗山等诸山之胜,在行政区划上西与省炉相隔、西南与春建相接,北与与龙海市的东泗乡渐山村相望,东濒赤岭溪与赵厝,官浔相邻。

衡山在宋代属嘉宾乡钦贤里,明代属二十八都横口图,清顺治年间设横口保,康熙三十九年(1760年)与横内保(长桥、溪仔一带)合并为横内口保。民国23年设横口保,属于第四区(又称北区)横口联保,民国29年,撤销“区”一级,横口联保与长桥联保合并为长横乡,民国33年横口保改名康庄保,长横乡改名长桥乡,福建省主席陈仪曾赠“康庄大道”匾。新中国初期,于1952年成立属于第三区的横口乡,1956年,第三区改称官浔区,横口乡改名康庄乡。1958年9月,属长桥公社的康庄大队,1985年5月属官浔公社,即现在官浔镇康庄村的前身。

作为一个行政村,康庄全村有720户,3056人,主要分布于横口、横口圩、田中央、店仔街等四个自然村。形成了下城门、下埕、石路园、后山头、砖仔埕、上埕、布政学、后壁沟厝、鸡柳仔脚、沈厝、沈厝潭、西瓜地、松柏脚、大潭边、潭边、潭头社、溪头社、虎尾寨、下宏庙边、南门、上江、大宗边、大井、下学、樟王公庙边、红行顶、清尹、潭仔尾、下江、大厝内、二宗埔 沈坑、上帝爷庙、涂围厝、新村、 泰楼、楼前园、楼内、大学、任茂头、大庙边、人坂等四十几个大大小小的自然村和社角。

横口行政村拥有耕地2305亩,其中水田2150亩,农地155亩,并有大片山地。1970年建一座石陂拦赤岭溪(小南溪横口桥下一段称赤岭溪),引水灌溉“横口大洋”稻田1500多亩。“横口大洋”在“大南溪”之滨,常受洪水灾害,从前已在南溪岸边建一条防洪堤(俗称杜围),多次决口,屡修屡崩,解放后多次加固。又经过移沙造田,平整土地,现已形成了有防洪堤2,4公里,机耕路三纵三横,灌溉渠“三进三泄”拥有2000余亩稳产高产的水田。

横口村传统的农产品有稻谷、番薯、甘蔗、荔枝、柑桔等。其中六十年代在渐元山西坪龟山定植的荔枝,就有乌叶、兰竹、桂味、灯香、紫娘鞋双肩玉荷苞等优良 品种;近年来在碗山发展的茶叶种植,品种有铁观音、黄旦、梅占等,有很好的声誉。八十年代后,族人多有外出打工、发展者,约在800人以上,其中主要是到厦门地区。

横口村在解放前就建有国民学校(初小),解放后办完全小学,七十年代后两次集资建新校舍。建筑面积1650平方米,现小学有12个班级,附设初中6个班级,共有学生500多人,教职员工33人。解放以来有87人考上中师、中专及重点高中,有30人考上大专大学。

横口是王姓在闽南的重要聚居地和祖居地,根据史料调查整理,横口王姓的来源主要是:王审知传王延政,传王继成, 传王振祥(宋翰林学士?) ,王振祥之子王元吉衍族于十五都(现深土镇),在王(雄)厝、前王(雄)、后王(雄)曾衍成大族。一世祖元吉卒葬赤湖南峰山第二峰“一品山”,祖妣周氏葬在前雄龙身本山。王元吉传至第三世王德麟(号余),生惠应(饬斋公、称谟房)、惠添(原轩公称良房),惠和(顺斋公、称肃房”)三子,开基横山(雅称衡山)之横口社,为横口始祖。

但除此之外,衡山(横口)王姓还有二个来源:一是宋末王际隆四子王右辅,自同安卜居漳浦横口;二是据海澄溪尾王姓古谱记载:溪尾王姓二世王议,字均礼,于宋末元初徙居漳浦横口,至今每年横口仍有一部分王姓到溪尾祭祖。形成多支王姓共居于横口。但目前衡山主要认同惠应、惠和、惠添兄弟一支及王右辅一支。

明嘉靖间,王右辅后裔朴庵生有七子,除第六子留居衡山守祖,余六子迁居浙江瑞安,其中四子钦旗,五子天富,七子钦宇公,以及二房侄文缙,文丰、文达、文阙、文夔、文泰诸公奉始祖妣柯氏共迁至瑞安四十七都塔石坳口,长子洋、三子质厚则居马屿涂。现王右辅后裔已分衍于瑞安县马屿、涂三甲、浦口,苏山,马屿街、下林、陶山,以乃腾奥、东山头、塔石、坳口,塘奥、石龙、公洋,远自平邑、北港,南塘岭,象园,黄駡以及金乡,河家,埭江,南管店,浦门,乐清,玉环等地。

第六房虽留居衡山,但在当地找不到后裔,有人认为可能就现漳浦县城的上王一带,或称侯山派。

横口王姓始祖惠应、惠添、惠和三兄弟所传后裔分称谟房、良房、肃房。

惠应派下称谟房,祖祠位于横口城内,称“燕翼堂”, 建于明中晚期,座巽向乾兼辰戍三分,以砖埕、门厅、天井庑廊组成,堂中悬“武官”、“总兵”二块木匾,埕前立二支旗杆石,面对七星池,祠前前置二座青石狮,故俗称“石狮祖”。

谟房子孙一部分守祖,迁横口附近的春建村新庙自然社、漳浦县城上王万年春,旧镇镇的秦溪、郭厝、营脚、玉厝、黄厝、东厝大石后社,盘陀镇的官陂、雀埔、坛尾、水港、牛上埔(无象埔)、恒安寨(观音寨)、草厝、仓里、和尚垅(榕树垅)、楼仔脚、过垅,和美村的过溪、五里牌、盘陀圩中,上洞村的后埔,赤岭乡的山坪、彭林,六鳌镇的上大沃、下大沃、下寮,石榴镇的长兴湖陂村(湖坡),赤湖前湖的霄厝、后湖的湖尾。龙海市东泗乡的下溪坂港口、漳州市区等地。

惠添派下称良房,在横口城内有二座宗祠,为惠添四世纯正于明成化年间建,,堂号世祀堂,前后二座,西南向,前座坐艮向坤兼寅申,后座坐寅向申兼艮坤,有十八个字号,二十八个门路,后座于1935年9月9日毁于火,神主移至前座。前座占地650米,面阔18米,深25米,又有围墙砖埕深7.5米,土木结构,以砖埕围墙,门厅,天井庑廊,正堂组成,五开间,悬山顶,其中天井左侧深3.3米。右侧深4米,一头大一头小,颇有设究 。大门设青石门鼓,墙内立有旗杆石四对,围墙外为砖埕,称贰宗埔。埕左边立旗杆一支,右边立二支,祠前置古井,祠边开七星潭,祠联:“历仕十九年,两郡恩膏及士庶;曾活八一命,毕生德泽庇儿孙。”白底蓝字灯号“文武世家”、“万邦总宪”。世祀堂对面是一座相对突出的石山,山中石洞甚多,有十八洞之说,建有一座仙峰亭。世祀堂是横口王姓的主要宗祠。

世祀堂曾于1981年9月22日逢特大洪水灾害倒塌,经族亲募资重建,于1983年3月竣工。

世祀堂是横口王姓处理家族事务和活动的中心。除了每年的春秋祭祀,正月十四,十五日穿灯脚,办丁头的活动最为热闹,十五日这一天,族人均集中于此。当年新婚之家都要备办一碗祭品向祖宗献祭,家族中六十岁的老人均要祠里拜祖,并集体赐以肉食,晚上当年新婚和当年新生的男丁均要到祠堂“过桥穿灯脚”祈求一生平安,健康长寿,事业兴旺,并让祖宗认识,当夜则在祠堂前搭戏台,演出歌仔戏,跳加冠,其乐融融。

良房世祀堂的子孙一部分守居横口,大部分分衍于附近的省炉、南山兜、西边,春建的大厝后、西边、壁行、溪南,溪坂的山边、西北,赤湖镇的后蔡、赤岭山平村的旧厝王村、后厝王村,绥安镇内的下王“植槐堂”等。元代至正年间又分衍南靖金山镇的水美(永丰里水美)。其后裔分别在邻近的新内、大山、河乾、东盘、金山祠堂边等28社。清初又有一支分衍于福清宏路镇宏路村,一支分衍于闽侯祥谦村。

惠和的肃房祖祠称“肃里堂”, 肃里堂面向东南,与谟房燕翼堂并行,正对七星池,左侧为三官大帝庙,祠以砖埕,门厅、天井庑廊组成,面阔三间,于民国间倒塌,因子孙大部分外迁,未再修。

惠和开基绥安镇桥内村的旗石粪箕村、明末再分衍赤土乡溪东村的苔溪岭(上世纪五十年代建眉力水库移民至前坂新苗村),散居于赤土的乌兜、下宫、下坂、西洋、井上村,六鳌镇龙美的前湖村,此外,大量移居于广东海陆丰及台湾等地。

明代漳浦横口王氏又有一支分衍于海澄山后草尾社、玉枕驿里、十六石社,榜山柯坑社;清代分衍(惠应)东泗巷口社;(惠应)分程溪东婆楼社;(惠添)分内云溪边社等。清代有一支迁乡城区芝山镇甘棠村的山尾村。

除了王姓,康庄还有沈、叶、陈、林、李、何、赵、许、黄、翁、杨、谢、朱、方、刘、蔡、邱、等五十多个小姓,其中傅姓开基后赵尾,但较早消亡;沈姓数量较多,沈姓之祖为唐“开漳圣王”部将沈世纪第24世孙沈元兴,于宋代居漳浦县北门西巷后厝,生三子:景实、景秀、景善。宋末战乱,景实、景秀流移他乡,下落不明,景善避乱于大瑁山下蔡坑(今属赤岭乡前园村),入赘进士蔡逢甲为婿,生一子积善(谥号),入赘横口傅德坤为婿,后裔曾繁盛一时,聚居地称沈厝,子孙有明万历二年进士沈汝梁,官至南京广西道御史,明天启二年进士沈兆甲,官至香河知县等。现横口沈姓不多,祖祠尚存,并有沈厝埕、沈厝潭、沈厝寨等地名。,后裔也有一部分改姓王;吴氏开基于牛兆宕,村败,迁往横口大洋;郭氏开基锦坑,后迁往漳州郭坑;陈姓开基锦坑,村败,迁往湖西后洞村。赵姓开基于横口圩,村败后,迁回赵厝;郑姓开基于猪头垅,后村废,郑百万的女儿嫁给了横口王姓二房,嫁妆包括九湖十八仑的山地,水田从溪坂、省炉到横口洋,并给女婿建一座大厝。横口虽然以王姓为主,但当地小姓杂居者甚多,历代也有一些入赘,招夫,养子、契房、附房、改姓者。

明代中期开始,家族盛极一时。 明清两代相继出了王宜九、王宾、王会、王节、王仍戾、王仍缙、王仍辂、王仍鞶,王日仁、王睿、王壑、王志逵、王志远、王志道、王澄世、王屏世、王焕世、王翼世等十八人仕,称“十八顶乌纱”,堪称漳浦望族。其中最著名的嘉靖十九年举人,历官曲江同知,道州知州的王会,其孙志逵、志远、志道均科甲出身,官至显位。其中王志逵万历二十八年举人,历任绍兴府通判,云南白盐井提举,次孙王志远万历十七年进士、官至广西布政,万历四十一年进士,左副都御史、南明间任吏部待郎的王志道,时称三凤齐鸣,祠堂中也因此高悬“文武世家”、“万邦总宾”的大灯。

万历间因沿海倭患猖獗,名门巨族争相建造城堡以自卫,横口王姓家族亦聚族建造了横口城。横口城城墙石构,厚1米,上夯三合土城垛,城绕村子一周,呈不规则圆形,周长约600米 ,残高3米,现大部分拆除,全城建有四座城门,俗称大南门、董门、下城门、东门前,城门均石构平顶,未见城楼遗迹,城中心建王姓的大祠堂,祠堂前为一条穿城流过的小溪,被改造砌筑为大小不一的七个圆形小池塘,自大至小依次排列,称七星池,又依次俗称为下江潭、清尹潭、潭仔尾、石狮潭、顶学潭、顶江潭、南城门潭等,遗址尚存。

清初,郑成功部曾长期驻军于城中,以此为根据地,抵御清军,城边尚有郑军冶炼铸造铁炮的遗址。

城之周围小山上又有胶老寨、寨山寨、马鞍寨等山寨,做为抵御倭寇山贼的工事。清顺治八年五月(1551年)郑成功从厦门率中提督甘辉,中冲镇蓝登等十二镇进军南溪,漳州的清军总兵王邦俊率骑兵一千,步兵二千到磁场灶迎战,被郑军击败。八月二十日,郑军占领渐山、官任、溪野、大本营驻横口。横口的渐元湖、马鞍山、官任的下铁炉等处,均是郑军炼铁铸炮的场所,地面常常可以找到铁渣。后来郑军撒离时,其中二门铁炮被村民沉于楼内圩的印石楼中深井中。

清嘉庆道光间,发生了一起从赤湖黄姓、陈姓开始的封建械斗,后来逐渐发展到全县绝大多数姓氏村庄卷入,形成了红白旗二大阵营,维持到清同治年间近百年的大惨案,其间横口村也未能幸免。恰在其时,横口又发生了一件大事。

横口基本以农业为生,由于聚居于南溪与赤岭溪之间,以地理位置之便,与溪流结下了深厚的情结,每年正月初九,族中均有组织青年到溪岸边,呼叫,称“呼龙”,反映了横口王姓族人与南溪和谐共处的良好祝愿。而傍溪而居的横口人,也与沿溪各村各姓氏保持密切的联系,历史上南浦,程溪、长桥,官浔一带的“谷米柴薪黄梨绿笋各土物”,均通过南溪经龙海白水营销往厦门。后来由于发生了红白旗械斗,沿溪如溪坂社的翁姓,南山兜社、省炉社、西边社、横口四房南门社.二房城内社、田中央、横口圩。山边社的王姓;官任社、西山社的何姓共十一处、加上海澄县沈坑社王姓。渐山社李姓,白水营陈姓,为了自卫,各自占领了溪道,致使在五十多公里的溪道两边计有十四处关卡,向每船抽钱二三百至七八百文不等,其他如引水灌田等,亦在抽取之列。其抽取的资金则做为募壮丁巡辑之用。由于横口与南浦许姓不同旗,便对许姓过往船只除抽旧规外,加抽取每船七圆的费用。红白旗械斗平息以后,私抽船捐的例也未停止,与许姓积怨不断加深。光绪十六年腊月,友爱许厝场的许百万有十三船约五万多斤的谷了要运到厦门,因许百万本人不在船中,而下人又没有带钱交捐,船只被扣。黄百万借此机会,联合有关商户告到福建巡抚衙门,巡抚、武状元黄培松闻报大怒,急派漳州府捕役于正月初五包围了横口,打伤多人,捉走十多人,其中一人后来被斩首示众,这起事件世称“初五惨案”。事后,行府还于横口溪口立下了告示石碑,永禁革私抽船捐。

现横口村中还保存有十座炮楼,分别位于南门、董门、横口圩前后、渐元下楼、许溪(或称许溪锍城)、店仔社、柑仔园等处,都是横口这段历史的见证。

横口楼里圩樟树下原有一座玄天上帝庙,称长和宫,后迁建于横口圩自然村。条石砌筑,面阔三间,深一间,悬山顶. 庙中柱联书“尺剑伏魔丹成九炼九秋九,囗囗佛果典祀三春三月三“落款为”清同治丁卯桂月谷旦 王万敬谢“。说明庙建造年代不迟于清同治年间。玄天上帝,或称真武大帝,闽南民间俗称为帝爷公,或上帝公,因为北方大神,道场在武当山,北方尚黑,故举黑旗,故庙宇或称武当行宫,作披发执剑,脚踏龟蛇,手下有三十六官将。但闽南一带一般只于左右立康赵二元帅。同时以一铁蒺藜代替其他官将。

玄天上帝的诞辰为三月初三及九月初九,逢诞辰,村民各自备办供品,到庙中奉祀,而村中集中于庙中建一彩楼,并请歌仔戏唱一至三天,堪称热闹。

横口圩村中较大的庙宇为开漳圣王庙,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1931年,重修于是994年,庙座辛向乙兼戊辰,分金辛卯辛酉,阔14.4米,深11.米,面宽三间,进深三间, 梁架木结构,高浮雕青石龙柱.悬山顶,琉璃瓦屋面,饰以剪瓷雕,正面重修时改为水泥结构.门前设转墙,饰以白条砖,庙正中祀开漳圣王陈元光,王妈,柔懿夫人,又配祀观音佛祖,玄天上帝.两边则祀马仁、李伯瑶。大门联为漳州名书法家陈问丹写对联:唐史无人修列传,漳江有庙祀将军.大门匾书”衡山大庙”。

横口开漳圣王诞辰为农历二月十五日,由各家各户预备供品到庙前奉祀,与邻近的亲戚朋友宴饮。平时族人亦有为某事到庙中供奉祈求者。

“开漳圣王”庙前有“大士爷”庙,祀“无主孤魂”,庙不大,但影响较大,每年七月二十三日普渡,附近村社按例均有汇集于此,联合祭祀孤魂野鬼,事先用杉木搭建起一座高五丈的“孤棚“。其中东南方二支由赵厝、官浔、友爱等社负责,东北方二支由龙海东泗等村负责,西南方一支由省炉、下溪坂、官园等社负责,横口村负责正西一支,孤棚搭好后,是日参与的各村善男信女均来敬献孤饭,号称有千斗白米饭叠在孤棚上,又请来和尚念经,超渡孤支持野鬼,下午开始唱歌仔戏,至当夜零时左右,佛事完成,参与的信众便围上前抢孤饭,将抢到的孤饭带回家养猪据说长膘很快。

解放以后,由各村集中举办的大型普渡没有了,改为各村自行祭祀,每逢是日,在庙前祭祀的,只有横口村民。

横口王姓也属于赤岭山坪顶村雨霁三官大帝庙的祭祀圈。三官即天官地官水官,传说明宣德年间,平空飞来一铜炉,悬于树上,当地蓝姓争相烧香跪拜,但铜炉依旧挂于树上,至一王姓妇女下跪,炉方落地,村民因建庙奉祀,并由蓝王二姓共同参与管理,雨霁庙地属复锅金,屡建屡毁于火,只好改用祭台,或建有三官亭,台下又建有马王公庙,王姓除横口外,又有彭林王姓,蓝姓的有大路边,山坪、大行、吴山、油坑、石椅、学平、牛埕尾、赤岭、前园等蓝姓共属一个祭祀圈,参加三十人组成的理事会,并有机会被选为大头家。每年的正月二十四至二十七日,在雨霁庙前举行春祈醮,抢孤、辇艺、送王船、谢戏酬神、巡村等一祭祀活动。又有每三年举行一次的更大规模的大热闹。

横口王姓传统的民间宗教活动内容丰富,但主要敬奉三官大帝,玄天上帝,开漳圣王,其中三官大帝的祭祀活动可能反映了王、蓝二姓相处的特定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渊源,也是两姓之间几百年间和睦相处的证明。至于开漳圣王的崇拜,则可能与沈姓有关。沈姓先于王姓卜基于横口,而沈姓亦为开漳圣王陈元光部将沈世纪的后裔,开漳圣王神系的崇拜在闽南,特别是先祖与陈元光一起入闽的姓氏后裔中极为普通。横口西面5公里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泗洲岩寺,至明万历间配祀了玄天上帝,清中期开始在漳浦民间影响甚广,俗称“溪仔帝爷”。与旧镇甘霖庙,杜浔正阳宫并立为漳浦玄天上帝崇拜的主要庙门,横口村的玄天上帝庙应该认为源自泗洲岩,传入年代亦可能是清中晚期。农历七月普渡是广泛存在的民俗,一般以以十五中元日为正日,以七月中的任何一日奉行祭祀亦无不可。横口地区以七月二十三日几个村子合作普渡做醮,可能源自清中期的封建械斗中,这几个村子归属于同一阵营,他们在近百年之间,为谋求生存发展休戚与共,流血流汗过,具有微妙的历史渊源和复杂的社会关系,可以说是王姓在横口这一聚居地的历史地理环境和社会关系的集中反映。

作为一个王姓在闽南地区一个主要的聚居以及王姓繁衍发展的中继地,儿乎大半漳浦的王姓均源自横口,又有分衍于云霄,东山、漳州、龙海,福州闽侯、广东海陆丰、浙江瑞安、台湾的桃园、台中、以及澳大利亚、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地均已衍为大族,历来往来不绝,包括台湾,瑞安等处的宗亲历年来多次回到横口祭拜祖先。

告示

头品顶戴兵部尚书兼都察院左都御史总督福建浙江等处地方军务兼理粮饷盐课兼管船政福建巡抚卞, 、

为给示勒石永远禁革事案,据汀漳龙道刘袋云禀,据署南靖县知县金玉堂面禀。该县各乡社所由谷米柴薪黄梨绿笋各土物,由船运赴海澄县辖之自水营圩,被横口乡王姓诸处沿途设卡截抽船费。所护谷米。如漳浦县辖顶溪坂社翁姓,南山兜社、省炉社、西边社、横口四房南门社.二房城内社、田中央、横口圩。山边社各王姓;官任社、西山社两何姓,共十一处、海澄县沈坑社王姓。渐山社李姓,白水营陈姓,共三处,每处每船抽钱二三百至七八百文不等。追因横口王姓籍与南靖县许姓有隙,除抽旧规外,每船加抽洋银七圆,各社效尤,民困益深等语,查得此项抽捐因咸丰年间土匪蠢动,各社于船贷经过时抽取钱文,为募壮丁巡辑之用,厥后地方安靖,抽夫停止,如无现银.即指据勒赎,屡滋事端,大为商民之害。禀准派部勇营由省囗委修补知县成心中会县查禁拿办,兹据报护首要王问字等名,各追缴原赃.另行讯疑详办,并请给示勒石,将私抽船规永远禁革,前来查各乡社自为保卫并一切只报修筑等事,均应各归各乡自行筹办,不得于经过船货私抽船规,该处横口乡至白水营水程不过五十里,乃各社沿河设卡抽船费十余处之多,观复任意加抽种种,扰害是属大于法纪,除饬将为首勒抽各犯分别讯究拿办,其附和为从者,姑宽既往免予深究外,合行给示,勤石严禁,为此示仰,名社居民人等知悉,所有私抽船规,一律永远禁革,嗣后均须各务正业,无论何处船货经过,不得再立各项各色,私行设卡,抽取规费,倘再有前项情事,许被害人指名控告严拿重办,本部堂言出法随,决不宽容,各宜澶回,毋违特示。

光绪十七年三月 日勤石 立于横口渡头

你可能感兴趣的:(衡山王姓聚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