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有益201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 2016.8.9

第六章 责任(下)

“个体生活是由自己的选择构成的,人自愿成为自己现在的样子。” ---萨特

意识到自己要为自己的成功也好,失败也好,开心也罢,抑郁也好负责的时候,人难免会恐慌,因为这样就再也不能用替罪羊,再也不能抱怨,并且最重要的,其实再也没有什么好依赖的了。所以,我们就想尽办法来逃避责任,玩过火了就只能找心理治疗师去钣回来一点。

比如,有人会抱怨自己很寂寞(其实,根据纽约时报上说的,一个人最多可以有5个知心朋友,多了的话,就证明你朋友的质量是不高的,也就是点赞之交而已吧),然后,每当他在治疗的过程中出现对别人的冷嘲热讽和莫名的优越感的时候,他的治疗师就很及时地提醒他“所以你很寂寞”,用这种方法让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态度与自己的处境之间的关系,然后让他觉察到自己对当前这种处境的应负的责任。

也有的时候,治疗师用“为什么不”的问题来直接点出那些显而易见,但是却被病人熟视无睹的选项,以此来引发思考。比如说,一个病人如果一直抱怨自己的工作,那么“为什么不换个工作”,这个问题很容易被反驳,工作很难找呀,而且换个工作不一定就事事如意。只能说生活如此艰难,但是一定要记住的是,我们始终有建构自己生活的自由。

责任觉察的主题受到市场热捧,大量的书和工作坊都冒出来,良莠不齐。只想说一个点,很多的大型工作坊,都是用一个头上环绕着金光的“大师”,加上现场渲染得恰到好处的气氛,激发参加者的情绪,在一段时间里,也许1个小时,也许1个月,参加者都会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这种工作坊大都有严密的纪律,个体的参与者的自主性被缩小到尘埃里。在权威主义之下,参与者根本不可能激发自主和自由,他们只是在逃避责任,拥抱权威,这种退化成婴儿般的感觉非常美妙,只要听话,就有糖吃,不需要动脑。

一个人对自己所负的责任也是有局限的,比如因为身体疾病。记住伊壁鸠鲁的话“有人能够阻止我在被流放时面带微笑吗?”

“我们对自己从困境中能获得什么负有责任,我们面对困境的态度负有责任,对自己是否会被伴随而来的痛苦、愤怒、沮丧所击倒负有责任。......即便所有的努力都失败了,逆境无法克服,人们也要为自己对逆境采取的态度负责:是痛苦懊恼地生活,还是找到超越逆境的方法,在逆境中重建有意义的生活。”

责任会带来存在性内疚,也就是懊悔,是一种意识到自己没有活出自己生命的精彩之后的内疚,对自己的内疚。这种存在性内疚和痛苦其实是一种线索,是一种来自我们内心的呼唤,呼唤我们努力去实现理想自我,去自我实现。

你可能感兴趣的:(开卷有益2016·存在主义心理治疗 | 20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