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作者用偷的,坏的作者用借的

文/刘西楚

英国诗人艾略特说:“好的诗人用偷的,坏的诗人用借的。”

这句话被我“偷梁换柱”后,用来总结《小说课2:偷故事的人》这本书。——“好的作者用偷的,坏的作者用借的。”

这里的“偷”,不是让你去剽窃他人的成果。而是看透“事物的核心”——小说创作技巧。笨拙的大段的抄别人的作品,无异于饮鸩止渴,迟早有一天是要“还”回去的。而领悟到作者创作的套路,并把它“偷”过来,运用到你自己的作品中,它就是你的了。

许荣哲的《偷故事的人》是本很薄的小册子,认真看的话,一顿火锅的时间就能看完。且我敢打包票,你会欲罢不能的从第一页一直看到最后一页。看完后还会goole下,找找看有没有《小说课3》,《小说课4》……因为真的很好看,尤其是每篇的开头和结尾。

全书一共分为28个小章节,每个章节都给读者讲述了一个扣人心弦的故事。且以每个生动鲜明的故事为例,带你剖析故事好在哪里,以及你可以从中“偷”到什么。

许荣哲经常在讲课的时候,称自己是天才。这固然是他的一种幽默,但就剖析文学作品而言,他确实有才。

我在《莫言最喜欢的小说创作秘诀 仅一句话》中曾提到过,为什么我们看文学作品时,看过就忘?那是因为大部分人没有发现问题的“天赋”。这里的“天赋”指的是一种意识。

许荣哲就拥有这种“意识”,他特别擅长从文学和电影中发现“问题”。他把文学作品看作是一种翻译,一种对人类情感的翻译。

例如,一个电视广告微片,平常人看过就看过了,但许荣哲会对此提出30个问题,哪怕只回答了15个问题,你的文学实力也会产生一个巨大的改变。

这也许就是为什么他能从一个理科生,变成一个小说家的诀窍吧。


在这本书众多的故事里,作家张翎的中篇小说《余震》让我印象最深。小说后来被改编为电影《唐山大地震》。

故事梗概是:地震发生后,一对五岁的双胞胎小姐弟,被压在水泥板的两端。救一个另一个就会被压死。这就抛给了母亲一个堪比“你爸和你先生同时掉入水里,你救谁”,还要两难的抉择。因为都是自己的亲骨肉,且都还那么小。但若不及时选择,两个孩子都会死。最后,母亲选择了儿子,放弃了女儿。

虽然后来女儿并没有死,但比死亡更令她痛苦的是母亲的那句:救弟弟……从此,对母亲的怨恨和感觉被抛弃的痛苦,日夜折磨着她,成为她生命中永不停止的“余震”。这也是小说取名为余震的原因。

《唐山大地震》上映的时候,我只看了个开头。正好看的就是母亲两难的抉择。当时觉得这对母亲也太残忍了,相信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母亲更愿意代替其中一个去死。就是这种“两难抉择”才让小说拥有了吸引人的魔力。

最后,作者巧妙的避开两难,给出了第三种出人意料的结局。相当于给姐姐和读者玩了一个文字游戏。即“救弟弟”不是母亲不爱姐姐,重男轻女,只是因为他是弟弟,她是姐姐。并且通过母亲对女儿一系列爱的证明,最终解开了姐姐的心结。

许荣哲说,面对这样高明的结局,向它致敬的最好方法,就是深刻理解之后,把它偷回家慢慢转化,日后变成自己创作养分的一部分。

这看起来貌似是一种投机倒把,但却是最好用的方法。

你可能感兴趣的:(好的作者用偷的,坏的作者用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