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笔记:仁、礼、乐及其它

《论语》笔记:仁、礼、乐及其它_第1张图片
图片发自App

晨诵:《论语今读》2.24-3.3 2.24“谄”与“勇”仍应统一在儒学情感的塑造的话语体系上来理解。在传统中,古人把遵守礼制的宗教性私德与社会性公德混融一体,现代生活应加以区分。“社会性公德”有关社会的正义、公平和合理;“宗教性私德”却塑造个体的情感、信仰和气质。“社会性公德”具有一定的强制性、时代性、相对性,“宗教性私德”则主要是自觉性、历史积累性和绝对性。当今,应追求“礼仁分途”,而非仁礼合一或仁礼对立。原典儒学新阐释(李学)将以情为体,强调多元化、个体人格和心理积淀,重宽容,不构建体系,与其它宗教的原教旨主义相区别。

3.2诸侯祭祀不能使用天子宗庙之祭歌,这体现了儒学的不宽容性:儒学不能容忍违反礼制的行为。联系2.16.可作“思想宽容,行为严肃”。思想、学说、言论、主张可以求同存异,但行为规范和社会制度必须一致遵行,否则各行其是,社会瓦解。

3.3“仁、礼、乐” 外在形式的礼乐,都应以内在心理情感为真正的凭依。孔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在于塑造人性心理。人性心理主要应是某种“情理结构”,即理性(理智、理解)与情感(情绪、情欲)的各种不同程度、不同关系、不同比例的交融、结合,亦即建筑在自然性的动物生存的生理基础上的“人化的情感”,亦即美学论述中强调的“内在自然的人化”。这种特定的“情理结构”乃文化积淀而成的深层心理,是了解儒学孔学以及中华文化的关键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笔记:仁、礼、乐及其它)